2011年,县委、县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县“工业年、民生年、提升年”工作目标,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强县、旅游休闲胜地、山水宜居城市”建设,以“抢抓发展机遇,建设幸福阳山”统领全局,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县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4.38亿元,增长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91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22.8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亿元,增长11.4%。三大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1:30.7:41.2。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3.6%、23.9%和52.5%。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20765元,增长8.5%。
物价上涨较快,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涨4.7个百分点(全市CPI为4.8%),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涨4.3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缩减指数为112.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5%。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可支配财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4.83亿元,增长10.5%,工商税收2.65亿元,增长19.5%;一般预算支出12.86亿元,增长16.7%。
劳动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61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83人;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710人(其中本县就业5455人,县外就业62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低于省、市要求的3.5%以下。抓好各种培训就业工作,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全年共举办农村劳动力培训班32期,培训4032人次,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到85%,开展劳动技能培训4032人。就业局势保持稳定,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维护了全县安定团结局面。
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推进。成功举办2011年重点项目剪彩、奠基、签约活动。全年引进项目86个,合同投资72.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8.2亿元,增长32%。实际利用外资804万美元。出口创汇1435万美元,增长162.2%。筹集到约6亿元资金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到上级专项资金535万元扶持8个中小企业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县经济增长速度呈回落态势,发展质量水平层次还较低,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和压力并存;二是对我县工业经济贡献较大的粤阳发电有限公司已停产关闭,极大的影响了全县经济发展,没有大型工业投资项目,生产后劲严重不足;投资项目进展缓慢,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也面临较大压力;三是由于外围环境不利影响,中小型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建设用地紧张、资金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四是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导致财政增收困难重重,改善民生任务十分艰巨,社会管理难度随之加大;五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增收依然困难。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定发展。据农业年报统计,201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33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18.09亿元,增长6.4%;林业产值2.43亿元,增长5.1%;牧业产值8.91亿元,增长2.2%;渔业产值0.37亿元,增长5.7%,其余为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0.9万亩(含大豆面积),比上年减少524亩。粮食总产量11万吨,增加893吨,其中稻谷产量6.52万吨。粮食亩产269公斤。大部分经济作物增长较快,如油料作物产量1.57万吨,增长3.9%。蔬菜种植面积36.97万亩,增长2%;产量40.52万吨,增长9.3%。水果总产量4.37万吨,增长6.1%。
林业生产继续增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当年造林面积61290亩,比上年增加45285亩,幼林抚育面积54990亩,木材采伐量3.47万立方米。
畜牧水产业稳定生产。年末生猪存栏量31.86万头,全年生猪出栏量33.47万头;家禽年末存栏270.53万只,当年出售和自宰的家禽651.23万只,其中鸡出栏610.64万只;肉类总产量3.47万吨,其中猪肉2.45万吨;水产品产量0.42万吨,增长5%。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8.89万千瓦,比上年略有增加;农村用电量3796万千瓦时,比上年减少45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折纯)2.01万吨,比上年略增;有效灌溉面积16.7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2万亩。
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县成立有843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其中农业企业18家,省市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个(省级龙头企业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9个。通过努力争取,我县已成为了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合作社示范县项目的实施,可极大提高我县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化建设日益完善:形成了南果北菜和南粮北油产业带,创建了十大特色优势种养基地和14个蔬菜生产基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运行质量有所提升。2011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5.8亿元,增长8.9%(快报数),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2亿元,增长9.8%。分类型看,重工业实现增加值8.14亿元,增长9.9%,轻工业实现增加值0.68亿元,增长7.5%;分企业性质看,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0.47亿元,下降23.1%,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增长15.5%,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增长15.3%。工业运行质量有所提升,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达7858万元,比上年增长171.4%;实现利税总额25811万元,增长25.6%。
建筑业平稳发展、房地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我县共有资质内建筑业企业3家,全年完成产值16692万元,增长2.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29万平方米,下降9.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97万平方米,下降24%。目前我县入库统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有13家,全年完成总投资4.44亿元,增长69.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4.15万平方米,增长10.6%,其中住宅面积14.13万平方米,增长14.4%;商品房销售额4.61亿元,增长36.8%,其中住宅销售额4.6亿元,增长4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37亿元(新口径),比上年增长15.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44亿元,增长69.5%。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44亿元,增长4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41亿元,下降1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47亿元,增长28.2%。
五、贸易、旅游业和金融业
消费品市场交易活跃。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8亿元,增长14.7%,其中: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9.57亿元,增长14.7%,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5.41亿元,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97亿元,增长13.5%;零售业零售额19.23亿元,增长15.3%;住宿业零售额0.41亿元,下降1.3%;餐饮业零售额3.37亿元,增长14.4%。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出口贸易创汇实现1435万美元,比增长162.2%。
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我县继续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大力打造生态和人文历史旅游品牌,提高景点建设规模和档次,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功举办了“2011广东清远(阳山)温泉旅游文化节”。旅游业经营情况良好,接待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次大关,全年共接待游客336.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广东第一峰旅游风景区接待游客32.98万人次,增长27.8%。全年旅游收入总计17.67亿元,增长84.1%。全县拥有星级酒店8家,客房总数948间。
金融信贷平稳运行。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2.06亿元(人民币口径,下同),比年初增长1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6.65亿元,比年初增长14.9%,单位存款余额13.25亿元,比年初增长2.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4.98亿元,比年初增长21.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76亿元,比年初增长4.6%。中长期贷款23.21亿元,增长23%。
六、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11年,全县小学招生3919人,在校生23167人,毕业生5188人,小学专任教师2237人。普通中学招生10604人,其中高中招生306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31836人,其中高中在校生7678人;普通中学毕业生11196人,其中高中毕业生2396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14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98.6%和71.5%。
科技事业积极推进。全年共申报省市项目54项,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15个,先后组织了专家对我县实施的项目进行结题验收(成果鉴定),其中结题验收省科技项目3个,市科技项目13个。进行成果鉴定3个,推荐申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7个。举办了农业技术培训班35期,培训农民约10000人次。举办了技术专题培训班,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种植大户1000多人次。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全年培训阳光工程学员1099人。
七、文化、体育、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县拥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广播电台各1个。图书馆藏书8.1万册。博物馆收藏文物850件(套),其中国家珍贵文物289件(套)。体育馆举办各类运动会15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8000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23万人。全年放映电影2318场,观看人数达60万人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2011年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42.35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由上年的1237张增加到1332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由上年的1086人增加到1128人。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婴儿死亡率为6.32‰,下降1.69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13‰,下降2.17个千分点。
八、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继续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有效开展。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663.82吨,比上年大幅减少1387.85吨,二氧化硫去除量3391.32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9.7万吨,比上年下降29.8%,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混合废污水处理率为5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100%;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势头趋缓。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4.71万人,比上年增加36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1万人,比上年减少509人。人口出生率12.82‰,比上年下降0.09个千分点,死亡率5.45‰,人口自然增长率7.37‰,比上年提高0.26个千分点。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01元,增速均为9.3%。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加强。全年有214688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其中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6933人,企业参保人数18350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77755人。14501人参加工伤保险,12538人参加失业保险,49452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包含农村合作医疗),9501参加生育保险。各项基金总收入14770万元,各项基金总支出13122万元。全年离退休人员7072人,支付离退休费10018万元。全年列入低保对象8921户22871人(其中城镇306户704人,农村8615户22167人),比上年减少了1551户3878人。全县共有五保户2882人,其中敬老院供养的314人,分散供养的2568人。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15张,收养5人,敬老院14个,床位602张,收养人数319人。
注:1、本公报数为2011年度初步统计数
2、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由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起点由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增速为可比口径。
3、公报中的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的增长速度为名义增长速度。
4、各项指标均使用相同口径数据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