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5-13来源:佛山市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

2012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产城结合”,坚定推行“强中心”战略,抓谋划,促发展,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民生显著改善,为和谐禅城建设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GDP)1208.2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63亿元,下降3.8%;第二产业增加值476.17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731.45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为0.1:39.4:60.5。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86.29亿元,增长9.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31.55亿元,增长7.8%。民营经济增加值463.44亿元,增长8.8%。人均GDP109481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17418美元,增长7.5%。

市场物价。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工业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3.1%。

财税收入。全年税收总额173.52亿元,比上年增长8.4%(不含海关代征及免抵调库的税收总额149.35亿元,增长7.3%),占地区生产总值14.4%。区域内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74亿元,增加21.52亿元,增长12.3%。其中禅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96亿元,增加25.07亿元,增长10.3%。

就业形势。年末全区从业人员61.57万人,比上年增加0.4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0.41万人;第二产业30.49万人;第三产业30.6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56万人,失业率为2.4%。全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05万个。城镇新增就业2.65万人。安置城乡失业人员就业1.85万人,其中城镇安置1.72万人。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06起,比上年增加194起;死亡49人,下降2.0%;受伤117人,下降28.7%;经济损失445.73万元,下降56.7%。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16起,死亡42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88.2%;火灾事故185起,死亡2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4,下降20.0%;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82,下降17.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0.93,下降7.9%。全年刑事案件立案1.53万件,增长9.6%,破获各类刑事案件0.65万起,增长3.5%。破获经济案件288起,增长69.4%。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亿元,比上年下降12.6%。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25万亩,下降1.6%。其中,蔬菜种植面积0.55万亩,下降3.5%;青饲料种植面积0.70万亩,基本持平。主要农产品产量普遍下降。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工业总产值209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工业增加值446.76亿元,增长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48.49亿元,增长12.5%;工业传统产业产值566.16亿元,增长16.7%;先进制造业产值422.54亿元,增长8.2%;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07.26亿元,增长28.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有23个大类行业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以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为重点支柱行业继续强势支撑和引领了全区工业的稳步发展,完成产值162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3.6%,增长13.1%,增速快于规上工业0.6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各有变动。

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81.7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2%,其中利润44.16亿元,下降12.3%。亏损企业94家,亏损额2.63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50718元/人。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7.5%。

建筑业。全年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84个,比上年减少17个;完成总产值94.15亿元,增长12.9%;实现利润1.08亿元,增长36.1%;工程结算收入55.67亿元,比上年增长58.9%。实现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9.42亿元,下降1.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9.99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投资299.34亿元,增长8.4%。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53.63亿元,下降12.1%;第三产业投资326.36亿元,增长12.2%。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为14.1:85.9。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27.05亿元,增长7.0%;房地产房屋施工面积720.54万平方米,增长54.6%;房地产房屋竣工面积160.92万平方米,增长60.6%;房地产新开工面房屋面积282.31万平方米,增长1.1倍。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8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440.26亿元,增长9.3%;住宿餐饮业40.55亿元,增长11.2%。从销售类别看,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中,主要商品零售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日用品类(增长40.4%)、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25.2%)等刚性需求增长较快。五金电料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5.4倍、2.5倍、1.8倍和1.2倍,成为拉动全区消费增长的主动力。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区货物进出口总额150.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出口97.84亿美元,增长5.4%;进口52.70亿美元,增长2.2%。实现顺差(出口减进口)45.1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87亿美元。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7个。合同利用外资8.10亿美元,增长0.3%;实际利用外资4.08亿美元,增长3.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6.54亿元,比上年增长3.3%。各种货物运输总量0.54亿吨,增长5.7%;货物运输周转量37.46亿吨公里,增长0.9%。旅客运输总量0.46亿人,增长6.6%;旅客运输周转量24.83亿人公里,增长5.0%。年末全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4.9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3%,其中汽车保有量28.25万辆,增长13.9%;摩托车保有量16.60万辆,下降10.8%。

邮政、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83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4亿元,增长8.8%;电信业务总量44.09亿元,增长4.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7.0万户,下降2.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54.30万户,增长15.0%。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104.08万户,增长55.9%。其中宽带用户34.26万户,增长19.3%;手机用户69.82万户,增长83.6%。固定电话普及率87部/百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62部/百户,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26台/百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71.3%。

旅游业。全年接待中外过夜游客238.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其中,境外游客65.74万人次,增长15.7%;国内游客172.79万人次,增长7.6%。旅行社组团出游人数159.03万人次,增长3.3%。其中,出境游29.10万人次,基本持平;国内游129.92万人次,增长4.1%。国内旅游收入60.92亿元,增长9.6%。旅游外汇收入3.21亿美元,增长8.5%。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10.40亿元,比年初增加263.24亿元,比上年增长9.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81.24亿元,比年初增加2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保险。全年全区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07.73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51.96亿元,增长1.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8.82亿元,增长22.8%;财产险46.96亿元,增长10.3%。全年共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4.37亿元,增长31.8%。其中寿险业务给付5.94亿元,增长28.7%;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2.88亿元,下降6.3%;财产险业务25.55亿元,增长0.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全年全区域各类教育学校(不含高校、技工学校)234个,比上年增长1.7%;招生3.72万人,下降4.1%;在校学生15.64万人,下降0.4%;毕业生3.88万人,增长2.6%;教职工1.26万人,增长5.0%。其中特殊教育学校2个,招生60人,在校生372人,教职工117人。幼儿入园率99.9%,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4%,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6.5%。

科技。年末共有区级以上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35个。其中,省级21个;市级76个;区级38个。累计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8家;累计建立院士工作室11个;累计建立公共创新平台18个。全年获省科学技术奖4项、市科技进步奖33项、区科学技术奖45项。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7家,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今年新增一家。全年专利申请总量0.2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0.06万件,增长19.2%。专利授权量0.2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0.02万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0项,合同金额达到1.05亿元,增长16.9%。全年投入研究试验发展(R&D)经费22.23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36.5亿元。全年新增“广东省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件。至2012年全区拥有 “广东省名牌产品”44个、“中国驰名商标”24件、 “广东省著名商标”68件。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年末全区文化系统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7个,社区文艺团队298个,新增群众性活动点48个。公共图书馆2个,共有藏书量164.98万册,比上年增加33.42万册,增长25.4%。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个,全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2.03万台,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至2012年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5项。其中,国家级的8项、省级18项、市级29项。全区共有75名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奖,增长44.0%。政府购买文化公共服务的投入增长48.0%,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增长69.0%,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场次增长7.2倍,吸引近4万人次参与,增长4.3倍。

卫生。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1家。其中,医院18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门诊部(所)、医务室、卫生所136个;农村卫生站30个;专科防治所4个;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中心和健康教育所各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4个;妇糼保健院 (所、站)2个和其他1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0.75万张,比上年增长1.2%。卫生技术人员0.90万人,增长0.5%;其中医生0.31万人,护士0.37万人。全年医疗机构诊疗量达到1816.13万人次,每诊疗人次平均费用139.98元,增长4.3%。免费婚检人数为0.64万人,婚检率达到57.7%。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为110.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0.76万人,增加0.08万人。户籍人口中,全年出生人口0.59万人,死亡人口0.35万人;人口出生率9.71‰,死亡率5.79‰,自然增长率3.92‰;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3。

人民生活。全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04元,比上年增长8.0%,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009元,增长10.2%,扣除物价指数影响实际增长7.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6%,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91平方米。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829元,增长13.7%;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1%,下降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7,缩窄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末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7.4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1.41万人,城镇居民住院基本医疗20.81万人。居民门诊基本医疗72.49万人,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5%。全年享受居民医疗门诊359.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8%。参加失业保险39.17万人,增长3.1%。参加工伤保险37.98万人,增长2.8%。参加生育保险41.41万人,增长2.6%。全区新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7%。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0.18万人,下降22.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上年的390元/人提高到430元/人。“三无”人员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390元调整为750元,五保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650元调整为750元。全年共建保障性住房0.26万套,解决了442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全年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0.18亿元,增长25.0%;为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服务0.33万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11人次。

十二、资源和环境

资源。全年平均降水量2036毫米,比上年增加759毫米;平均气温22.4℃,下降0.7℃;总日照时数为1293小时,减少527小时。全年总供水量2.15亿吨,增长0.4%;总用水量1.87亿吨,增长1.21%。其中生活用水1.04亿吨,增长1.8%;工业用水0.51亿吨,下降4.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5.49吨,下降7.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1.44吨,下降13.6%。人均用水量169.37吨,增长1.0%。

能耗。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46.4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7%。全年单位GDP能耗0.391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5.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22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8.8%;单位GDP电耗667.65千瓦时/万元,下降4.9%。

环境。 全年空气环境良好天数达标率91.5%,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334天,符合国家Ⅱ级标准。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年均0.083毫克/立方米,下降1.2%,其中二氧化硫的年均浓度为0.035毫克/立方米,下降7.9%;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为0.052毫克/立方米,下降5.5%;酸雨频率为89.7%。年末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60.4万吨,比上年增长5.6%;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6%。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要求标准。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现行制度调查时期为1-11月。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