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5-07来源:新丰县统计局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政府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打好“双转、双到”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全县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综 合

初步测算,全县生产总值 37.45亿元,同比增长15.2 %。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5.2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1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 15.76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3.58亿元,增长 13.7%。三次产业结构为21.66:42.07:36.27。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1.29个、8.83个和5.08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围绕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绿色食品示范县、新丰江之源生态县”三大品牌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民持续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3.03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种植业增长6.3%;林业增长7.5%;畜牧业增长4.6 %;渔业增长5.1%。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7.95万亩,比上年下降0.8%,粮食产量5.6万吨,增长5.4%。

年末全县有林地面积15.0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8%,活立木总蓄积量875.11万立方米。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0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24%;农村用电量2185万千瓦时,增长8.22 %;化肥施用量(折纯) 4658 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依托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工业基地,增强工业经济实力。重点加大环保涂料、高新材料、建筑材料、食品饮料“四料”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加快推进稀土、水泥、建陶、涂料等产业项目建设,形成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增强工业经济实力。2011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工业增加值对全年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为54.6%,拉动经济增长8.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36亿元,同比增长27.7%,增幅排全市前列。

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9.6%;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为33.57亿元、6.25亿元、3.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9%、53.7%、67.8%。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及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同比增长42.1%。其中:城镇投资完成额20.15亿元,增长64%;农村投资完成额0.85亿元,下降65.9%。积极创新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华厦建陶、越堡水泥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要成效:大广高速公路新丰段完成投资600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稀土分离项目立项核准等前置工作获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批复,上报国家发改委项目核准;越堡水泥项目完成投资6.1亿元,进厂公路关键工程回龙河大桥建成通车,正在安装调试第一条生产线设备;华夏生态建陶产业转移基地完成投资7.78亿元,完成首期、二期用地土方平整工程和日供水1200方的蓄水池、基地用水管线布设等供水工程、基地通电工程,现已签约金丰达、金硕、嘉峰、陶索特等建陶企业,建成生产线2条,在建6条。环保涂料及产学研基地完成投资2.32亿元,签约征收土地5806亩,平整土地2130亩,其中马头片区全面完成平整,建成1700米园区主干道、3000米下水道和临时供水、供电工程,23家入园企业在建11家、待建12家;丰城片区中华制漆项目顺利推进;S347线回龙桥至牛仔峡段改建工程建成,S347线牛仔峡至礁下公路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旅游“龙头”云髻山总体开发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引进的投资商拟投入25亿元建设5A级观光休闲度假区,并与温泉山庄达成整体收购协议。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4734万元,增长13%。完成客运量129.56万人次,增长1.46%,客运周转量14604.44万人公里,增长1.6%,货运量98万吨,货运周转量10780万吨公里,增长17.6%。

全县民用车辆拥有量35624辆(包括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和其他机动车),比上年增长8.1%。其中:载客汽车2099台,载货汽车1735,出租小汽车60台。

全县有客运站场7个,其中二级站1个,四级站1个,五级站1个,招呼站4个;候车亭152个。

全县公路总里程约1253.39公里,其中国道约48公里(1条),省道 109.21公里(2条),县道259.51公里(15条段),乡道637.51公里(172条段),村道路199.16公里(282条段);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62.08公里,全县14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公路硬底化, 全县135个行政村已开通了班车客运,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镇有站、村有亭和有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车的三个100%目标。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325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06,电信业务总量12019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79万户。其中,城镇电话用户19999户;互联网用户1.85万户;小灵通用户2034户;移动电话用户11.64万户;交换机总容量7.8万门。

旅游业健康稳步发展。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79.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8%和40%。一是成功举办了2011年樱花节大大提高了樱花峪的知名度,吸引珠三角地区自驾游客前来观赏,樱花节期间樱花峪共接待游客约8000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60%;二是策划举办了首届佛手瓜节。三是举办了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新丰枫叶节。据统计今年枫叶节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六、贸易、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9亿元,同比增长16.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为12.31亿元,增长16.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75亿元,增长16.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4亿元,增长16.6%。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为0.87亿元, 增长16.2%;

全年引进内联项目64个,引进外联项目2个,实际利用外资2033万美元,同比增长22.8%;完成外贸出口总额664万美元,同比增长26.2%。

七、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65亿元,同比增长17.2%;各项贷款余额10.66亿元,增长2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37亿元,增长14.6%。

全年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7527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34万元,增长10.7%;人寿险保费收入6363万元,增长0.9%。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490万元,增长7.9%。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699万元,增长20.6%;人身险支付赔款857万元,增长0.1%。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良好,高中教育取得新突破。2011年我县大力实施“高一抓基础、高二抓能力、高三抓备考”的分层教学模式,高考再创佳绩。

全县人才资源总量(包括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中级以上职称)为7954人。

全县现有学校46所(其中普通高中1 所,职业中学 1所,初级中学8所,完全小学13所,教学点64个,附设小学班48个、幼儿园2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园)学生39320人(其中小学生15836人,初中生11235人,普通高中4287人,职业中学1134人,幼儿园(含学前班)6828 人);在岗教职工2882人(其中普通高中教职工339人,职业中学教职工47人,初级中学教职工764人,小学教职工1307 人,幼儿园教职工425人)。

教师学历达标率:高中96.3%,职业高中61%,初中97.8 %,小学99.4%,幼儿园(含学前班)98.8 %。全县中小学具有研究生学历8人,本科学历793人,大专学历1452人,中专学历433人。全县教师平均年龄42.8岁,其中高中教师平均年龄 31.6岁,初中教师平均年龄42.3岁,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9.5岁。

入学率、升学率:2011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保持为0;初中毛入学率达 131%以上,初中阶段的辍学率有效控制在省标准2%的范围内,初中保留率提高到97%;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普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6%。

2011年高考普通类考生 1381人,专科线以上上线 1129人,上线率为81.75%(其中考上第一批重点本科的有 38人,上线率为2.75%,本科线以上上线469 人,上线率为33.96 %),上线率居全市七县(市)一区第三 。重点、本科、专科上线人数均超额完成韶关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指标。高职类考生14 人,上线人数14 人,上线率为100%。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全县文化系统机构13个,干部职工86 人。有文化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部门管理的艺术表演场所1座,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6.9万册,借阅人数2.14万人次,文化馆 1个,镇(街)文化站(中心)7个,农家书屋141个,博物馆1个,馆藏文物1200件,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文物科研机构1个,艺术教育机构1个,艺术科研机构1个,其他文化事业单位1个,其他文物单位16个。省级文物保护1处,县级文物保护1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全县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5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 15家,网络文化营业场所 17家,音像制品经营场所8家,游戏机室13间),各类文化经营场所吸纳从业人员169人。全县现有电视转播台1个,地面卫星接收站158座,有线电视用户2.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0万户。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3间,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中心卫生院2个,乡镇卫生院7个,门诊部6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计生服务中心1个。另有个体私人诊所2间,私人门诊部1个,农村卫生站171间。全县共有卫生工作人员107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69人,占80.8%;管理人员36人,占3.34%;工勤人员149人,占13.86%,其他技术人员21人,占2%。每万人口执业医生数为17.3人。临床医护比例为1.4:1。全县卫技人员中,副高职称33人,中级职称127人,初级职称3789人。中级以上职称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8%。全县共有床位601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2.91张。床位分布:县级医院420张,卫生院153张,其它保健机构28张。全县万元以上医疗卫生仪器设备286台,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40台。

全县有1个体育馆,2个全民健身广场,2个标准游泳池,8个室外灯光篮球场、2个网球场、1个田径场、1个射击场、1个击剑房和 1个举重房;有篮球、老年人体育、老年人门球、乒乓球、农民体育、足球、排球等7个协会;有训练网点 5个,开设有田径、射击、举重、篮球、足球、击剑等6个项目。2011年参加韶关市青少年锦标赛获得射击团体总分第一名、击剑团体总分第一名、举重团体总分第三名、田径团体总分第四名。

十、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25.6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7万人,农业人口19.49万人。年末户籍人口的主要构成:男性占51.8%,女性占48.2%。全年出生人口3135人(计生口径: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出生率为11.87‰;死亡人口为1325人,死亡率为5.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5‰。政策生育率为96.24%,其中一孩出生2283人、二孩出生821人、多孩出生31人,实现了市、县确定的人口控制目标。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20.79万人。

全县土地面积201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46万亩,园地8.27万亩,林地252.79万亩。

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城市区域噪声达标率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国家Ⅱ类水标准。城市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24起,比去年上升14.3%;死亡15人,受伤20人。其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0起,比去年上升25%,死亡14人,受伤20人,直接经济损失7.93万元。发生火灾事故3起, 无人员伤亡,直接财产损失11.2万元。发生工矿商贸企业事故1起、死亡1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1,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1.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5481万元,同比增长9.5%。城镇在岗年职工平均工资为21483元,同比增长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37亿元,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1476 元, 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605元,同比增长20.2%。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为各种优抚对象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

2011年全县参加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7079人、8890人、11205人、4780人和17035人,比上年分别增长25.6%、2.2%、8.1%、0.1%和1.0%;扎实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参保,2011年参保率达100%。全县低保和“五保”对象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年末全县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0所(敬老院7所,社会福利院1 所),收养人数105人。全县由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供养的五保户人数1103人。最低生活保障全县5790户,12819人(其中城镇434户,910人,农村5356户,11909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工农业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含义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其他所有制工业。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