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斗门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全力推进“三大平台”促发展,积极应对欧债危机等国际性经济形势变化,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8.49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2亿元,增长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第二产业增加值99.28亿元,增长13.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6.7%;第三产业增加值63.39亿元,增长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6.7%。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13.6:50.7:35.7调整为13.7:52.7:33.6。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外贸进出口增速呈下滑趋势,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亟待提高等。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83亿元,增长3.6%。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6.09亿元,林业产值0.03亿元,牧业产值6.64亿元,渔业产值28.2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86亿元。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77万亩,比上年增加0.4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27万亩,比上年减少0.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6.03万亩,比上年增加0.79万亩。水果年末种植面积4.86万亩,调减1.1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0.62万亩,比上年增加0.53万亩。
全年粮食总产量3.67万吨,增产3.4%;蔬菜产量9.23万吨,增产18.3%;水果产量3.736.78万吨,减少45.0%。
全年肉类总产量3.15万吨,增长7.1%。其中猪肉产量2.40万吨,增长9.1%。生猪饲养量69.35万头,增长40.0%。其中生猪年末存栏31.27万头,增长109.2%,生猪出栏38.08万头,增长8.9%。全年水产品产量13.51万吨,增长3.8%。其中捕捞0.30万吨,减少9.1%;养殖13.20万吨,增长4.1%;海水产品0.36万吨,减少18.2%;淡水产品13.15万吨,增长4.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99.5亿元,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26亿元,增长12.5%。其中,内资企业19.88亿元,民营企业16.79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5.38。支柱行业中,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7.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8.9%。
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74.64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44.73亿元,增长4.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10亿元产值的行业有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七大行业,分别完成产值525.87亿元、67.85亿元、27.75亿元、16.00亿元、14.00亿元、13.30亿元和12.58亿元;内资企业产值121.61亿元,增长19%;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产值623.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7%,增长2.3%。轻工业产值84.79亿元,增长115.0%;重工业产值659.94亿元,下降11.4%。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1.6:88.4变为16.3:83.7。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4.4%,资产负债率70.5%,全员劳动生产率8.26万元/人年,产品销售率99.2%。实现利润总额11.2亿元,增长158.1%。亏损企业58家,亏损面33%,亏损额合计1.94亿元,下降65.2%。
年末全区拥有资质等级以上独立核算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4家。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达10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4.14亿元,增长39.6%;更新改造投资9.08亿元,下降18.8%;房地产开发投资39.45亿元,增长64.4%。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0.12亿元,下降57.1%;第二产业投资45.46亿元,增长42.9%,其中制造业投资38.93亿元,增长71.6%;第三产业57.40亿元,增长19.4%。基础设施投资23.26亿元,下降22.5 %;基础产业投资23.38亿元,下降23.4%。按投资主体看,内源性经济投资53.20亿元,增长19.1%;外源性经济投资6.82亿元,下降40.7%。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53.94万平方米,增长11.5%,其中商品住宅216.21万平方米,增长9.9%。商品房竣工面积65.39万平方米,增长44.7%,其中住宅54.45万平方米,增长29.2%。商品房销售面积40.95万平方米,下降36.5%,其中住宅40.95万平方米,下降39.5%。商品房销售额31.11亿元,增长25.4%。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批发业零售额3.50亿元,增长8.7%;零售业零售额53.46亿元,增长9.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55亿元,增长15.7%。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15.83亿美元,下降5.5%。其中,出口65.48亿美元,下降4.0%;进口50.34亿美元,下降7.4%。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0宗,比上年减小63.0%;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6亿美元,增长2.5%;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59亿美元,增长15.6%。引进内资企业19家,引入内资注册资本金15.00亿元,增长68.4%。
七、旅游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84万人次,增长25.9%。接待过夜游客91万人次,增长26.0%。实现旅游业营业总收入5.51亿元,增长30.6%。酒店平均开房率7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
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2亿元,增长20.1%。其中,增值税4.30亿元,增长20.4 %;营业税2.32亿元,下降15.9%;企业所得税1.28亿元,增长1.6%。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23亿元,增长14.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4亿元,增长16.7%;科学技术支出0.37亿元,增长15.6%;教育支出6.14亿元,增长1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亿元,增长43.6%;医疗卫生支出0.80亿元,增长2.6%;环境保护支出0.35亿元,增长16.7%。
年末全区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1.34亿元,比年初下降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3.91亿元,比年初增长13.9%。年末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3.94亿元,比年初下降13.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0-2011学年度,全区各级普通学校(不含成人教育和教师进修学校)108所;教职工人数5360人,其中,专任教师4352人;在校学生6.98万人;毕业生1.8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学率99.73%,初中升学率99.46%,高中升学率100%。
科研机构20个。全年开展科研计划项目22项,其中省4项,市6项,区12项。全区获科技奖项的科研成果2项,其中,获省级成果 1 项,市 1 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现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5个,博物馆1个,电影院2个,电影队2个,歌舞娱乐广场54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0.32万册。全区现有电视差转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9.9%;广播电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自制新闻节目730小时,专题节目365小时,教育节目182小时。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不含个体开业医生门诊及医务所)13家,其中医院、卫生院10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实有病床879张,增长1.3%。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53人。其中执业的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共439人,注册护士485人。
全区有等级运动员10人,参加国际、全国和全省、全市体育比赛获奖金牌数63枚。其中,国际赛事2枚,全国赛事7枚,全省赛事1枚。
十一、环境与气象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区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工业废水处理量1650.2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1779.14万吨,废水治理设施124套,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9.6万吨/日;工业废气排放量307.52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3695吨,氮氧化物排放量2696吨,烟(粉)尘排放量658吨;废气治理设施391套,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578.86万立方米/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2.29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8.09吨,处置量4.05吨。
全年无霜期365天;全年最高气温35.7摄氏度,最低气温3.8摄氏度,平均气温22.5摄氏度;全年蒸发量1902.4毫米;当年最长一次连续降雨日数12天(7月9日至7月20日);降雨量111.9毫米;最长连续无降雨日数29天(1月13日至2月10日)。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41.71万人。户籍人口34.26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0.5‰,死亡率4.6‰,自然增长率5.9‰。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33586元,比上年增长1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85元,比上年增长12%。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效益指标,现行制度调查期为1-11月。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数据不含产业单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