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一转三化”战略,着力实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构建两型社会,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形势发展平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市内生产总值212.4亿元,增长1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84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13.2%;其中工业增加值144亿元,增长13.2%,规模工业增加值94.6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增加值53.98亿元,增长12.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7%\70.9%\25.4%。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04196万元,增长13.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5416万元,增长22.4%。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39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40元,增长22.6%,连续8年保持全省经济十强县市地位。
工业化进程取得新成就。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8%,其中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企业10家,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2276631万元,增长5%;企业R&D经费支出50483万元,占GDP比重为2.37%。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2012年,全市商品房房屋销售面积 46.8万平方米,增长50%;完成销售额142937万元,增长60.3%。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1%,实现城镇化率76.42%。
交通建设强力推进。娄新高速12月16日竣工通车,沙禾公路改造通过了省级验收,军温公路维修改造基本完成。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0.5公里。
新农村建设再上台阶。到2012年底,全市已有102个行政村率先进行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建设,我市连续三年成为湖南省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市。
物价涨幅得到较好控制。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3%,物价有所上涨。
安全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共发生安全事故129起,死亡17人,同比下降34.6%。其中煤矿事故4起,死亡9人,同比下降50%;道路交通事故57起,死亡5人,同比下降28.6%;消防安全事故66起,无人员伤亡。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实现零死亡。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8。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平稳。2012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7833万元,增长4.4%,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8343万元,增长4.4%。全市耕地面积87900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58千公顷,增长2.2%。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4.5万吨,出栏生猪35.13万头,牛1.32万头,羊出栏3.22万只,家禽出笼187.25万羽,水产品4106吨。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470万元。
2012年,冷水江市注重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落实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新增蔬菜基地800余亩,抽检蔬菜样品4000个,农残合格率达97%。发展壮大了瑞生源生物科技、响莲葛根实业、湘土情酒业、富康油茶林基地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机总动力达到21.3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三、工业与建筑业
2012年,冷水江市工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44亿元,增长13.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6亿元,增长14.0%。112家规模以上工业共实现总产值 3685237万元,同比增长11.0 %。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37788万元,增长10.7%;重工业3547449万元,增长11.0%。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6%,实现利润18712万元。 10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值2276631万元,实现增加值61.5亿元,增长6%。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为16.4%。
主要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增幅。2012年,全市生产原煤 552万吨,增长29.4%;发电70.6亿千瓦时,下降16.5%;生铁261.8万吨,粗钢268.1万吨,钢材346万吨,略有增长;纯碱15.4万吨,增长17.6%;水泥37.5万吨,增长49.3%;锑品8.4万吨,增长23.8%;中成药254吨,氮肥(折纯)23.5万吨,服装373万套,与去年基本持平。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5732万元,增长13.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5.2万平方米,增长98.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46.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4676万元,增长38.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30471万元,增长45.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25919万元,增长7.5%;房地产开发投资122636万元,增长100%。项目个数增长较快,全年施工项目28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57个,本年投产项目个数215个。
工业技改投资继续增长。2012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0.1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 393594万元。华新水泥日产4500吨熟料生产线、闪星锑业砷碱渣综合治理回收利用工程、冷钢高炉改造项目全面竣工投产,耀华冷耐异地搬迁改造、鑫达耐火8万吨硅砖异地建设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百加壹年产100万吨废钢加工配送项目、年产300万台智能手机和年产3000台套电子群控节能型中央空调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开工。
五、内外贸易
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056万元,增长15.6%。从消费区域看,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 474705万元,增长16.2%,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52706万元,增长16.3%。
外贸发展略有下降。201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46329万美元,下降20.2 %,其中出口11190万美元,下降34.3%,进口35139万美元,下降14.3%。
招商引资向好。2012年,实际到位外资3257万美元,内联引资40.4亿元。引进滨水新城总体开发、海弘物流园、30万吨不锈钢复合板、3000台套电子群控节能型中央空调等招商项目12个。
六、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2年年底,全市已拥有省道111公里、县乡村道761公里。公交公司更新了施塘到师范8台车,全年参与运营车辆169台,营运线路网长达362.2公里,客运量2831万人次。社会客运出租车准运181台。查处违法违章车辆897辆,完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任务3200台次。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27454万元,增长32.7%,其中移动通讯增长快,业务收入达到25699万元,增长33.1%。
2012年,我市接待游客1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13亿元,增长35%。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04196万元,增长13.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5416万元,增长22.4%;上划中央收入85466万元,增长4.6%,上划省级收入13314万元,增长16.9%。财政总支出253437万元,增长13.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11033万元,增长17.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4405万元,教育支出48344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041万元,节能环保支出10946万元。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9632万元,较年初增加69669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680530万元,较年初增加60051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93657万元,较年初增加162049万元。其中短期贷款356993万元,较年初增加30754万元;中长期贷款462268万元,比年初增加103993万元。贷存比为79.1%。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6259万元,同比增长15.9%,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3920万元,同比增长14.7%。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2012年,“锡矿山地区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及农产品安全保障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申报到科技部,预计可立项,资金支持可达2000万元以上。申报省、市级项目12个,立项6个,争取项目资金110多万元。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获奖2项,娄底科技局成果鉴定获奖3项。全年累计专利申请164件,获授权14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6件,授权8件,创历史新高。
教育事业平稳发展。2012年,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为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全市共有幼儿园65所,在园幼儿 11828人;小学59所,在校学生29639人;普通中学28所,在校学生18803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543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54人。全市基础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化解城区大班额初见成效,市七中停止高中招生,调整出初中学位700个,秋季新生小一、初一控制在每班60人左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12年,市文工团惠民送戏下乡演出90场,市电影公司下乡免费放映电影1816场,建成188家农家书屋。市文化馆选送的《梅山傩戏》获省艺术节艺术类金奖,《隶书太平广记》获省艺术节书法类金奖。市图书馆继续实施免费开放,新增办证600个,接待读者上万人次。谢冰莹故居入选省首批涉侨文化遗产,列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推荐名录。《梅山傩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立文被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广电事业蒸蒸日上。全市拥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个,乡镇广播电视台12个,12个乡镇全部输送有线信号,有线电视用户新发展2000户,能收看的基本标清电视节目68套。市电视台一年来播发各类新闻3000多条,策划专题系列报道10多次,被中央电视台采用3篇、省级台采用36篇,娄底一级台采用485篇。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8.1%,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湖南省增补目录药品,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175家村卫生室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群众基层门诊看病费用下降39.5%。疾病防治工作有条不紊,建立城乡居民卫生档案25.26万份,降氟改灶7700户,无偿献血3158人次。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妇幼保健工作一年一台阶,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94%。校验医疗机构326家,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顺利达标。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拥有体育馆1座,组织运动员参加高级别赛事8次,羽毛球队、举重队、男排、女篮代表娄底参加省里比赛,获获9金6银3铜的好成绩。太极拳队参加国家、省里组织的太极拳比赛,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4项。建设了1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个城区健身广场,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10余人。
十、人口、资源与环境保护
2012年,全市年末总人口369485人,总户数147129户,其中农业人口180797人,非农业人口188688人。年末常住人口332587人,城镇常住人口254163人,城镇化率76.42%,人口出生率13.51‰,人口自然增长率6.47‰。
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到2012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1.25%,生态环境进一步向好。
环境保护明显加强。全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削减302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500吨,氨氮181吨,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给我市的减排任务。环境基础监测任务扎实完成,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球溪、郭家桥2个省控断面分别符合Ⅱ类、Ⅲ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水质100%达标。征收排污费突破千万元,达1010万元。对锡矿山地区进行继续环境整治,取缔6家非法炼厂,10月份国家环保部解除对我市涉锑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案件的挂牌督办,并将整治经验在全国推广。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39元,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40元,增长22.6%。
居民消费有所提高。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506元,增长10.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42元,增长28.6%。
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2012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892人,其中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5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76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3306人,企业养老保险人数达33716人,征缴基金26000万元。失业保险新增参保3006人,征缴基金519万元;工伤保险累计参保人数55100人,征缴基金1921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13128人,征缴基金4787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征缴基金7363万元,实现了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征缴基金3250万元,实现了全民化。继续发放60周岁以上城镇、农村居民养老金每人每月60元,立案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59起,充分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至2012年底止,我市在册城市低保对象7521户,共17752人,月人均补助243元;农村低保对象4258户8043人,月人均补助122元。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115人,其中集中供养350人,分散供养的年标准为2000元,集中供养的年标准为3800元。大病救助425人共156万元。助学832人次近50万元。发放救灾资金110万元,做好了民生保障工作。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