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也是灾后重建决胜之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城乡统筹、加快发展”的总要求,突出抓好灾后重建、园区建设、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翻番、二产超一产”目标,全区呈现出重建基本完成、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社会总体和谐稳定、民生显着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22603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781万元,同比增长4.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第二产业增加值80686万元,同比增长3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5%;第三产业增加值65569万元,同比增长1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1%。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6、9.2和3.6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1372万元,同比增长20.1%,比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19万元,同比下降1.5%;第二产业增加值57033万元,同比增长38.8%;第三产业增加值28420万元,同比增长12.2%。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9.3%,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二产首次超越一产。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十五”末的52.9:17.8:29.3调整为今年的35.3:35.7:29.0,一产业下降了17.6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了17.9个百分点,二产超一产0.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1027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为1559美元),是“十五”末的2.2倍,同比增长15.7%,年均增长13.5%。
二、农业
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392公顷,同比增加95公顷,增长0.4%。其中,种植水稻面积8708公顷,同比减少35公顷,下降0.4%。小麦播种面积3372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玉米播种面积4936公顷,同比增加318公顷,增长6.9%。种植烤烟1269公顷,同比减少103公顷,下降7.5%。油菜籽面积6285公顷,增加162公顷,增长2.6%。蔬菜、瓜果类6104公顷,同比增加273公顷,增长4.7%。药材429公顷,同比增加15公顷,增长3.6%。蚕桑、食用菌、核桃以及猕猴桃等农村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全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38817吨,同比增长1.7%。其中:小春粮食产量38716吨,同比增长1.7%;大春粮食产量100101吨,同比增长1.7%。油料产量16504吨,同比增长5.0%。烟叶产量2253吨,同比下降9.9%。中药材产量5559吨,同比增长10.0%。糖类产量758吨,同比增长8.4%。
畜牧业实现稳定增长。全年累计出栏生猪49.8万头,同比增长5.4%。生猪存栏37.4万头,同比增长0.3%。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74万头,同比增长0.1%。牛出栏9570头,同比增长9.4%。羊出栏2.3万只,同比增长7.9%。小家禽出栏148.5万只,同比增长5.4%。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61163万元,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6.6%。元坝生猪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自然生态不断改善。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切实加强城周绿化,依法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严格加强林地资源管理,切实强化木材限额采伐运输管理。全年完成新增造林面积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3%,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建设各类水利工程8660处,整治震损病险水库79座,新建各类饮水工程2368处,解决7.23万人安全饮水。实施土地整理项目4个,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3.3万亩,同比增加30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7.5万千瓦,同比增长1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基础配套,国家级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园区落户我区,园区开发面积增至3.8平方公里,累计入驻企业2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7家。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煤焦化、机械电子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到年末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累计达到23家。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8.1亿元、增加值6.84亿元(含纳入我区核算范围的机制公司增加值,下同),同比增长3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08亿元,同比增长31.9%,实现利润总额1.2亿元,同比增长79.6%;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4157万元,同比增长49.5%。
建筑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6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181.2%,实现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长3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在三大园区建设、灾后重建、城镇建设、对口援建、乡村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48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20亿元,同比增长48.5%;5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0.4亿元,同比下降73.5%;农户投资2.1亿元,同比下降67.7%。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投资15.3亿万元,同比增长36.7%;更新改造投资3.1亿万元,同比下降9.7%;其他投资2.1亿元,同比增长333.2%。完成工业性投资7.5亿元,同比增长14.1%。
五、贸易、旅游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稳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的深入实施,城乡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同比增长24.0%,其中:县的零售额实现19389万元,同比增长23.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实现46012万元,同比增长24.3%。
旅游收入再创新高。昭化古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朝驿站建成投入使用,太公红军山景区对外开放,柏林湖、栖凤峡等乡村旅游逐步兴起。全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对外开放开启新局面,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入,承接产业转移成效突出。成功引进升达等一批知名企业,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50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农村交通建设快速推进。2010年末,全区国、省、县、乡道公路通车里程达1969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69公里,其中:嘉陵江159公里,白龙江10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1135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2.3%;公路货运周转量759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8.0%。2010年全区新铺通乡油路155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846公里;新建、维修桥梁3座。
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实现1058万元,同比增长5.4%。全区固定电话用户达18313门,同比增长1.3%。移动电话用户超过4.03万户,同比增长4.3%,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金融平衡运行。2010年末,全区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528万元,同比增长81.2%;一般预算支出12.05亿元,同比增长0.6%。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67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04亿元,同比增长26.0%;各项贷款余额12.77亿元,同比增长8.5%。
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全区各类保险事业迅速发展,2010年,人寿险保费收入3209万元,同比增长13.5%;财产险保费收入897万元,同比增长9.7%;基本医疗险实现1162万元,同比增长5.8%;机关养老险实现3237万元,同比增长6.9%;失业、工伤、生育险分别实现126万元、59万元和5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技术工作不断加强。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2010年科技贡献率达到35.0%,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全年申报专利10项,保护专利2项,专利实施7项。申报市科技型民营企业2家、省科技型民营企业1家,申报省级科技项目3项,区内立项4项。申报省金桥工程4项,科普惠农新村2个。组织专家评审区级科技项目成果2项,即将组织评审的区级科技项目成果1项。全年共发放各类科技资料5万余份,展出展板600余张,法律、理论等科技咨询万余人次,办科普讲座100余场次。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兑现住校补助资金,全力化解”普九”债务,灾后学校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2010年末,共有职业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25所(不含教学点17个)。高中4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48人,同比增加72人。初中1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731人,同比减少1137人。小学28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221人,同比减少173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年末城乡在园幼儿118个教学班3029人,同比增加602人。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等政策,累计兑现在校学生各类补助资金6400万元,投资3.67亿元改善办学条件,中小学“四改一加强”经验全国推广。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广播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3.7万余册,乡镇文化服务中心29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3.5万余户,电视覆盖率达100%。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乡镇卫生院和骨干医疗单位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7%,受益4.6万人次。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33个,病床830张,同比增长10.7%,卫生技术人员466人,同比增长15.1%。
十、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着。2010年末,全区总人口240231人,常住人口21.33万人。其中:女性人口116654人,占总人口的48.5%;非农业人口22992人,占总人口的9.6%。全区年末总户数达到78035户,城镇化率达到29.8%,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083人,死亡人口1602人,人口出生率为8.56‰,同比上升0.04个千分点,其中一孩率占70.55%,二孩率占28.83%多孩率占0.62%,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5.1%;人口死亡率为6.58‰,同比下降0.7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8‰,同比上升0.78个千分点。
十一、人民生活和劳动就业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6186人,同比增加175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5770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369人。全区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报酬35464元,同比增长14.3%,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报酬24683元,同比增长13.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251元,同比增加1663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4012元,同比增加552元,增长15.9%。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深入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和再就业1300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368人,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切实加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全区养老、医疗、失业参保人分别达到11000人、17800人和3200人。切实抓好特殊困难群众的救济、救助工作,5.08万人次城乡贫困群众得到了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挂包帮”活动经验全省推广,扶贫解困行动有效开展,解决了1.1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帮扶3.3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百姓安居工程,建成保障性住房946套、廉租房120套,兑换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3.78万元。
说明:
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年报数或预计数,正式数据以《元坝区统计年鉴—2011》为准。
2、本公报中人口数由区公安分局提供,人口出生、死亡、自然增长等指标由区计生局提供。
3、本公报中价值量指标均为现价,增长速度除增加值指标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为现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