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利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2-09-12来源:广元市利州区统计局

2011年,利州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主基调,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8563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231万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758449万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547954万元,增长11.7%。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664978万元,增长22.8%;建筑业增加值93471万元,增长12.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1.1%,批发零售业增长10.6,住宿餐饮业增长7.7%,金融业增长3.3%,房地产业增长7.6%,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3.7%,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7.7%。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585元,增长11.3%。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67.2%、31.1%,分别拉动GDP增长0.3、10.7、5.0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6.6:50.6:42.8调整为5.7:54.7:39.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1个百分点。工业强区战略进一步深化,2011年工业化率达到48%,比2010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49334万元,比上年增长18.1%。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2011年末城镇化率达到75.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物价平稳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现出前高、中稳、后低的运行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3%。八大类构成指数呈“六升二降”的运行格局。(见表1)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5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8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2.78%。

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3个。新开工项目中,1亿元以上项目16个,5000千万—1亿元项目13个,1000千万—5000千万项目19个。引进到位市外资金361848万元,其中:到位工业项目资金253790万元,到位省外资金308243万元。大招商引资活动签约项目履约率90%,项目开工率80%,资金到位率4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产化业程度不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单一,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二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度和生产成本增加、原材料、工资、燃料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三是投资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完成后,投资重点转向以项目投资为主,给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区三年灾后重建共规划项目668个,规划总投资1867787万元。已累计开工项目668个,完工项目656个,开工率和完工率分别达到100.0%和98.2%;累计完成投资2056488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10.1%。

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规划项目2个,规划投资1153268万元,完工2个,累计投资完成1153268万元,开工率、完工率和完成投资率均达到100.0%。

城镇体系建设规划项目7个,规划投资89867万元,完工4个,在建3个,累计投资完成68753万元,开工率100.0%,完工率57.1%,投资完成率76.5%。

农村体系建设规划项目4个,规划投资189728万元,完工3个,累计完成投资207282万元,开工率100.0%,完工率75.0%,投资完成率109.0%。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项目270个,规划投资131883万元,完工263个,累计完成投资127523万元,开工率100.0%,完工率97.0%,完成投资率97.4%。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32个,规划投资70713万元,完工32个,累计完成投资99397万元,开工率100.0%,完工率100.0%,完成投资率141.0%。

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规划项目343个,规划投资175852万元,完工213个,累计完成投资346067万元,开工率和完工率均达100.0%,完成投资率196.8%。

防灾减灾项目5个,规划投资23457万元,完工5个,累计完成投资23457万元,开工率、完工率和完成投资率均达100.0%。

精神家园项目2个,规划投资80万元,完工2个,累计完成投资130万元,开工率和完工率均达100.0%,完成投资率163.0%。

三、农村经济

全年粮油生产稳步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提质增效,农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5222公顷,实现粮食总产量85420吨,比去年同期下降2.0%,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41760万元,实现增加值7923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分别增长8.1%和4.2%。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见表2:)

林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全年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160万亩。完成天保工程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1.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抚育管护21.32万亩;完成退一还二新建任务0.7万亩;新增核桃基地6665亩。积极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区相关工作。切实加强林政资源管理,较好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森林林病虫害防治率达90%以上,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5%,城区绿化率达到了39.7%。

畜牧生产继续着力巩固提升现代畜牧园区,加快推进我区畜牧业向现代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全年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4个,土鸡养殖小区4个,肉羊养殖小区2个,新(改)建标准化生猪圈舍23200平方米。“亿只土鸡工程”初见成效。建设土鸡养殖小区4个,培育养禽大户240家,组建专业协会2个。畜牧防疫工作切实加强。猪牛羊口蹄疫免疫密度达100%;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99.2%,有效抗体水平常年保持在72%以上,全年辖区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畜牧生产全面发展,主要禽畜产品产量如下(见表3):

渔业生产狠抓淡水养殖和捕捞,狠抓特色水产和品牌培育。全年全区水产品产量达到14300吨,比上年增长0.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年新建蓄水池50口,标改塘堰工程15个,新建渠道27公里,发展节水灌面0.25万亩,改善灌面0.35万亩;新建加固堤防14.8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7827千瓦,比去年增长8.9%。机耕作业面积2010公顷,机电灌溉面积2000公顷,机械植保面积1200公顷,机械收割面积1200公顷。

全区193个村,自来水受益村129个,通汽车村193个,通电话村193个。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122956万元,增长38.5%,其中:区本级实现产值373124万元,增长57.4%。辖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07177万元,增长24.8%,其中:区本级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5225万元,增长32.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8%,拉动经济增长9.9个百分点,贡献率和拉动力均居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见表4,表5)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8241万元,比上年增长58.0%。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39%,同比下降1.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152万元,增长71.3%,实现利税总额41444万元,增长47.1%,实现净利润32256万元,增长37.3%;总资产贡献率20.9%,比去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6.31%,下降2.4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4.42次,比上年提高1.19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77.39%。主要产品产量如下(见表6)

规模以下工业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7%。

建筑业加快发展,效益提高。辖区年末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05家,其中有工作量的企业95家。年末共有建筑业从业人员29813人。全年完成建筑总产值446568万元,比上年增长47.2%。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9789万元,增长12%。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辖区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9951万元,比上年增长48.3%,其中区本级完成582998万元,增长7.5%;开发区完成540153万元,增长109.8%。

全年辖区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4951万元(不包含农户投资,下同),比上年增长40.8%。从分级完成看:区本级完成492998万元,增长7.2%;开发区完成455153万元,增长90.1%;市直完成196800万元,增长67.8%。从分产业看:一产业完成920万元,下降97.5%;二产业完成550502万元,增长64.2%;三产业593529万元,增长34.7%。(见表7):

全年辖区内完成农户投资175000万元,增长120.0%,其中区本级完成90000万元,开发区完成85000万元。

六、国内贸易、旅游

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4634万元,比上年增长17.3%。

分地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327325万元,增长17.7%;乡村实现零售额87309万元,增长14.6%,城镇快于乡村3.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84113万元,增长29%;零售业实现销售额442011万元,增长12.3%;住宿业实现零售额9708万元,增长34.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8803万元,增长20.2%。

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天曌山AAAA旅游景区完成景区项目建设并正式开园;启动实施了民俗文化园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全年新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10户,创建五星级乡村酒店1家,三星级乡村酒店1家;发展星级农家乐5家。到2011年末,共有风景名胜区和文物文物保护单位17个,星级饭店9个。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55.92万人,景区门票收入509.5万元,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3000万元。

七、交通、通信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年末辖区内通车公路总里程达174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977公里;建成陵宝快速通道双向港湾式招呼站14个,建成金洞、工农须家河小码头2个,建成龙潭子渡改桥1座;全区交通建设总投入2.5亿元。公路养护、路政管理、水路安全工作都切实得到加强。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53145万元,下降22.5%。其中:电信业务主营收入50157万元,下降24.8%;邮政业务收入2988万元,增长57%。年末拥有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60337户,移动电话用户649254户(其中:3G移动用户65286户),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103984户。

八、财政、金融

全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57585万元,增长47.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2199万元,增长53.7%;上划中央收入完成13821万元,增长59.2%;上划省级收入完成9881万元,增长21.8%。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一般预算支出实现150155万元,下降27.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实现140908万元,下降32.2%。各项民生类支出实现89728万元,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4.2%。

金融贷款增速回落,经济运行环境稳定。12月末,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0.8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5%,增速比上年回落13.8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8.41亿元,增长1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2.1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4%,增速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

九、教育、科技

教育工作均衡发展。2011年,全区共有各级各类类学校137所,在校学生120672人,教职工7423人,其中专任教师6056人。

基础教育。全区共有基础教育学校126所,其中幼儿园59所,小学38所,普通中学27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辖区内接受幼儿学前教育14976人,有小学在校学生32258人,其中女学生15234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3169人,其中女学生11019人;高中学生17050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40人,其中女学生47人。

基础教育中义务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32671人(小学1780人,初中567人,九年一贯制891人,特教29人),其中专任教师3052人(小学1646人,初中530人,九年一贯制851人,特教25人)。

中职教育。全区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含枝工校)11所,在校学生33079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3079人,其中女学生17813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7050人,其中女学生8814人。中职和普高在校学生比例为194:100(以普高为基数)。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1190人,其中专任教师881人。

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0%,“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7.22%,非文盲率达99.77%。

科技工作创新能力增强。全年申报国家级项目1个,申报省级科技项目4个,申报市级项目19个,争取各类项目经费311万元,下达本级科技项目18个,配套项目资金50万元。全年共鉴定科技成果11项,申报市级科技成果8项,转化专利成果6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8项。培育民营科技企业2家,建立科技创新中心1家。

十、文化、体育、卫生和广电

文化事业持续推进。全年共举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0场(次),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5场(次),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0余场(次)。文艺创作取得新收获,创作的情景歌舞<<女皇华诞>>荣获阿里山杯艺术节大赛金奖;四川清音《太保姑娘美如花》,获全省太平洋保险系统文艺汇演一等奖;音乐小品《门》,快板剧《高速路从门前过》等作品分别获省级系统文艺汇演二等奖。全年共创作、编排各类文艺作品节目36件。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完成盘龙镇先锋村等5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成回龙河同心村22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场地硬化并安装配置相应健身设施。在全市“感恩奋进迎五一”职工篮球比赛,利州区获得全市女篮比赛第三名。在“2011中国(广元)女儿节”女子篮球比赛中,利州区荣获全市第二名。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10余次。体育彩票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全年销售体育彩票340余万元。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年末辖区内拥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23个,床位4935张;卫生技术人员5034人,其中,执业医师1349,执业助理医师109人,注册护士1805人。区本级拥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06个,床位1912张;卫生技术人员1324人,其中,执业医师380人,执业助理医师82人,注册护士431人。妇幼保健机构1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3人,注册护士24人。乡镇卫生院10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5人,注册护士55人。

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共报告乙、丙法定传染病18种2055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9.2%,全年无重大传染病暴发与流行。

妇幼卫生工作成效显着。产妇住院分娩率99.25%,新法接生率99.56%,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偿比100%,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1.78%。3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0.08%。婴儿死亡率2.22‰;新生儿死亡率2.22‰。

医疗保障水平显着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取得新进展,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覆盖率100%,创全市参合新纪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2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万人,医疗救助参保人数达1.8万余人。率先在全市启动了基本药物货款以区为单位按月集中支付工作,药品费用较医改前下降了35%。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在市以上媒体发稿500条,其中中央电视台用稿1件,省电视台用稿12件;市电视台用稿344件,在市电台发稿143条,年度创优共获奖13件,其中电视新闻类5件,电视社教类8件。“村村通”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全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20416户(其中:区本级用户37151户、市级用户83265户),有线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20%、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6.37%。全年共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282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完成50所中小学爱教电影放映任务200场,观看学生达7万余人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到2011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99201户,户籍总人口480594人,比上年增长6.3%。其中男241980人,女238614人,男女性别比为101.4:100。非农业人口295560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1.5%。全年常住人口52.6万人,比上年增长1.7%。

全年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0.11%,出生人口3972人,人口出生率为8.24‰,死亡人口4702人,死亡率4.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6‰。计生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全面兑现

“两奖两扶”政策,全年共发放奖励金244.92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32元,比上年增加999元,增长21.1%。其中工资性收入3989元,增长26.6%,家庭经营纯收入1508元,增长10.1%,财产性纯收入23元,增长23.3%,转移性纯收入212元,下降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39元,比上年增加2056元,增长16.1%。其中工资性收入11360元,增长11.5%,经营性净收入1589元,增长49.6%,财产性收入508元,增长3.6%,转移性收入2296元,下降0.3%。年末辖区内有各类单位从业人员120043人(包括私营单位从业人员52753人),比去年增长2.1%;从业人员人均年平均工资30943元,比去年增长13.2%。

社会保障工作深入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763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4917人,帮助“4050”等困难就业对象就业1658人,采取定岗、定向培训的模式培训农民工8934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04万元。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29人,参加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95人,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15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0.776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494人,实现劳务收入8.11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802人,新增扩面7200人(其中:新增企业职工及个体参保1164人、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7036人),征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3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618人,征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4709万元,其中:向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征缴411万元。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现有参保登记人数7.9万人,其中缴费人数37048人,征缴基金1283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234人,征缴医保基金2767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0.94万人,征缴保险费172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0.48万人,征缴保险费28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万人,征缴个人医疗保险基金943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员7973人(其中扩面新增1093人),征缴基金392万元。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年纳入城市低保对象达18304户39537人,累计发放低保金8750.3万元,农村低保对象达4427户13263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139.4万元。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58元和72元。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分散供养由150元提高到200元,集中供养由200元提高到300元。新建敬老院1所,新增床位70张,新增集中供养五保对象60人,集中供养率达47.5%。

农村安全饮水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在全区13个乡镇82个村建集中供水工程1处、分散供水307处,铺设主、支管路115.62公里,安装机电设备251台套,新建饮水蓄水池308口,解决了3.4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注:

1.公报数据为利州区辖区内数据,包括开发区和市直综部分。

2.公报数据为快年报数或预计数,正式数据以《利州区统计年鉴—2012》为准。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