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冲击,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持续做好“六稳”和“六保”工作,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不断壮大“五个百亿级”产业,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经济运行在稳重有进稳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好于预期,“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8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3.7%,同比增长7.2%,分别高于省、市市平均增速0.2、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1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38.43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134.52亿元,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8:16.7:58.5。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主导产业贡献稳步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五个百亿级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下,主导产业优势进一步显现,带动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种植业优势显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1.82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93.27万亩,实现粮食产量49.42万吨。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9.3%。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34万亩,增长43.9%,蔬菜产量达到79.51万吨,增长46.4%。畜牧业发展态势强劲。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1.96万头、43.57万头和186.5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2.7%、37.5%和23.5%。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3.12亿元,同比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10元,同比增长10.5%。
二、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各支柱产业表现亮眼。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5%;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1.1%。从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情况来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以火电、水电、光电、风电和热力供应等11户企业为代表的电力能源行业全年完成产值43亿元,占到全部工业产值4.3%,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0%,对全区工业经济贡献最大;以智能制造、电子产品、专用设备制造等8户装备制造业企业为主的专业设备制造产业正处于产业聚集成长期,其中兰标生物发展前景非常好,产品竞争力强,已被北京冬季奥运会场馆采购使用。
三、消费市场稳步恢复,基本生活类消费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05亿元,同比增长14%。从规模看,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68.04亿元,同比增长21.8%,限额以下实现零售额59.02亿元,同比增长19.2%。从所在地看,城镇完成消费品零售额98.21亿元,同比增长16%;乡村完成28.84亿元,同比增长7.7%。从重点商品零售类别看,居民生活类消费增速较高。全区限额以上零售类27种大类商品中,饮料类、日用品类、烟酒类、汽车类和粮油食品类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3%、75.1%、13.2%、 15.2%和16.2%。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房地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06%,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45%,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73.3%,仍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房地产项目投资增长33.4%,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26.7%,增速高于全部投资23.3个百分点。
五、财政收支平稳增长,金融信贷保持稳定。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8亿元,同比增长5.0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25亿元,同比增长4.5%。重点领域和民生支出得到了有效保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和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1.4%、124.3%、3.1%、8.5%、48.96%和20.7%。金融信贷保持稳定。截至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0.36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住户存款363.3亿元,增长12.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13.8亿元,增长10.2%,非金融企业贷款余额277.78亿元,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67%,同比增长15.7%,高于全部贷款增速5.5个百分点,金融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六、就业形势态势良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8189人,再就业9110人,困难人员就业11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63元,比上年增加2078元,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10元,比上年增加1767元,增长10.5%。
总的来看,202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十四五”开局良好。但受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我区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农业大而不强;工业规模总体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部分重点工业企业和行业受疫情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产能释放不足,生产不稳定,对工业增长支撑不足;建筑业数量多,但总体上缺少实力雄厚的本土企业;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服务业企业复工复产后受供应链受阻、资金链紧张、订单减少等诸多因素影响,部分行业回补动能不足,对第三产业支撑较弱。2022年,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聚焦全市“一屏四城五区”发展定位,突出工作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主攻方向,立足“五大定位”,坚持“四业并举”,强化“双轮驱动”,全力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持续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稳步提质,持续改善民生,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