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交织叠加的不利影响,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积极融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的“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聚焦全市第五次党代会部署“一屏四城五区”部署,扎实有效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实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县经济运行顶住下行压力,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总体情况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5.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增速高于三季度(4.9%)0.5个百分点、上半年(4.1%)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4.5%)、全国平均增速(3%)0.9个、2.4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增速(6.1%)0.7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2亿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32亿元,同比增长4.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6亿元,同比增长5%。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21年的38.7:15.3:46调整为38.7:15.9:45.4,第二产业比重提升0.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回落0.64个百分点。
1.部分指标增速高于全市。202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6.01亿元,同比增长13.9%,与全市平均水平(7.1%)相比,高 出6.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比全市平均增速(9%)高出9.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3%,比全市平均增速(4.1%)高出0.2个百分点。
2.部分经济指标增速位次前移。与前三季度居全市位次相比,工业增加值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市第1位、均前移1个位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市第1位、前移1个位次。
3.部分经济指标位次居后。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四项指标可比价增速分别低于全市全市平均水平(6.1%、8%、9%、5.3%)0.7个、2个、14.5个、0.3个百分点,居六县区第六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7.3%)0.9个百分点,居六县区第六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增速(21.65%、6.7%)8.34个、0.2个百分点,居六县区第五位。
二、运行特征
1.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和“三农”工作部署,立足农业发展实际,统筹粮食生产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着力打造蔬菜、制种、草畜等产业体系,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从种植业看,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4.7万亩,增长9.54%,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6.73万亩,同比增长17.15%,粮食总产量达15.69万吨,同比增长2.1%。蔬菜面积13.87万亩,同比增长6.51%,产量46.23万吨,同比增长6.4%。从养殖业看,全年大牲畜存栏达10.32万头,比上年增长9.09%;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12.78万头 、9.01万头、47.92万只和48.8万只,分别同比增长2.05%、9.95 %、4.23 %和3.5%;猪、牛、羊出栏分别为16.9万头、4.09万头、42.31万只,分别增长5.73%、5.16%、6.51%。禽蛋产量0.17万吨,增长17.64%;牛奶产量1万吨,增长6.68%。
2.工业生产稳步提速。聚焦工业发展,加快实施强工业行动,落实落细国家省市县一系列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稳运行、稳投资、稳增长,优化服务助企纾困,工业发展质效同比提升。全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居全市第1位;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15、12.6、9.6个百分点。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51.8%。一是制造业增势强劲。全县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制造业对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122%,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2个百分点。二是重点行业贡献突出。规上工业10大行业中6大行业增加值呈正增长,增长面达60%,石油产品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及医药制造业三大支柱行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8.5%,拉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8个百分点。三是部分企业支撑力较强。全县产值上亿元的企业4户,占比13.3%;产值5000万以上不足亿元的企业10户,占比33%,14户企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72.2%,拉动全县规上工业产值49.8个百分点。四是新入规企业注入活力。2022年,新建企业入规2户,年度小升规企业入规5户,入规企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0.5%,为2023年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3.服务业发展逐步恢复。锚定服务业发展重点难点,针对服务业受疫情冲击较大、承压运行现状,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分行业分企业精准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难题提信心,服务业发展逐步恢复。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9.6亿元,同比增长5%。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4.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
4.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全县有力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开展促消费扩内需,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全县消费品市场趋于增长的发展态势。202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20.8亿元,同比增长6.4%,较前三季度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限上在库单位完成社零总额2.35亿元,同比下降33.8%,增速较前三季度收窄6.9个百分点。
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实现社零总额占比过半。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8亿元,同比增长6.9%,占全县社零总额的比重达66.2%;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亿元,同比增长5.4%。从消费型态看,餐饮收入发展好于商品零售。餐饮收入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亿元,同比增长10.1%;商品零售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7亿元,同比增长6%。从批零住餐四个行业看,批零行业稳步增长。批发业完成销售额11.2亿元,同比增长15.2%;零售业完成销售额19.3亿元,同比增长7.4%;住宿业完成营业额0.4亿元,同比增长0.1%;餐饮业完成营业额2.2亿元,同比增长7.7%。从限上商品零售类值看,刚需消费保持稳定增长。16类主要商品分类中,10类商品零售额保持增长,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其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化妆品类、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3.3%、24.1%、152.7%、184.2%、47.1%、13.0%。
分 类 |
总量(万元) |
增速(%) |
粮油食品类 |
5674.1 |
83.8 |
饮料类 |
1470.7 |
24.1 |
日用品类 |
157.2 |
152.7 |
化妆品类 |
292.2 |
184.2 |
烟酒类 |
1580 |
47.1 |
服装鞋帽针织品类 |
726.7 |
13.0 |
中西药品类 |
1310.4 |
14.0 |
家具类 |
811.7 |
11.3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
650 |
13.6 |
文化办公用品类 |
11.2 |
100 |
5.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202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增幅较上年同期提升4.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较好的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2022年全县在库统计投资项目101项(含房地产开发项目8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重大项目30项,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2.27%;500-5000万元项目63项,完成投资同比下降33.9%;房地产开发项目8项,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38.1%。建安工程投资同比下降18.25%。
一是新能源项目投资起决定作用。全县在库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占全县投资比重达到75.94%。以杭泰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北部滩40万千瓦风电项目、中船风电叶片塔筒装备制造等为主的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2.27%,拉动全县投资增长25.95个百分点,带动全县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9.08%,设备类投资同比增长210.07%。二是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以城区市政道路、城乡集中供水、园区基础设施、水系连通、X063线改建工程等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0.15%,同比提升74.17个百分点,拉动全县投资增长4.99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有所回暖。全县民间投资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6.81%,较上年同期提升24.69个百分点,占全县投资比重为62.39%,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5.17个百分点。四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过百”。全县在库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8项,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38.07%,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72个百分点。
6.财政金融运行有序。截至12月末,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45亿元,同比增长13.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36亿元,同比增长25.7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1.11亿元,同比增长13.88%,各项贷款余额62.51亿元,同比增长2.95%。
7.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361元,比上年增加1281元,增长4.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32元,高于全市178元,比上年增加1162元,增长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