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行业扎实推进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综述

2022-08-17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臧运卓

从巴山楚水到云岭之南,从黄土高坡到牡丹江畔……动人的绿色铺展在大地,收获的喜悦氤氲上心间。

从种好一片烟叶,到造福一片乡土,责任烟草,胸怀“国之大者”,担当“责之重任”。近年来,烟草行业积极发挥体制和资源优势,推动烟叶产业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高标准落实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持续拓展烟农增收空间,构建起“稳烟区、稳烟田、稳烟农、稳收益”的长效发展机制,展现出行业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政治担当。

从“一烟独奏”到“烟叶+N”合鸣,产业综合体正成为烟区乡村振兴新引擎,承托着烟区百姓对富足生活的朴素期待,融汇进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懈奋斗中。

融入“三农”大局

在责任担当中探索新路

烟叶根植于土,在绵亘土地中汲取营养,又反哺广袤农村。

平衡好“烟秆子”与“菜篮子”之间的关系,充实好农民的“钱袋子”,既是当前“三农”工作对行业提出的必答题,又是行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路。

对此,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张建民强调:“坚决落实党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自觉服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促进烟农持续增收,因地制宜处理好基本烟田核心烟区保护与土地规划和基本农田规划、烟叶种植与保障米袋子菜篮子等其他农产品种植、烟叶生产烟农增收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个关系,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加快落实烟叶生产各项政策安排。”

为服从和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局,自觉肩负起烟农增收的重要政治责任,2017年至2019年,行业连续三年召开烟农增收现场会。

2018年6月,在皖南烟区召开的烟农增收现场会上,“烟叶+N”的特色产业模式蹚出了一条烟叶产业与多元产业“双环”驱动的烟农增收新路子。

资源共享、管理共通、生态互益、良性循环的“双环”驱动发展新格局,使烟叶产业与多元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降低了双方的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彼此的生产效率与效益,为烟农增收、烟区振兴提供了一套可供借鉴的新模式。

会上,国家局提出,要紧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契机,坚持把发展烟区现代农业、培育烟区产业综合体作为烟叶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快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进程,奋力谱写新时代烟区乡村振兴新篇章。

烟区产业综合体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

次年的烟农增收现场会上,云南烟区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之上,将促进烟农增收全产业链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总结出“自主品牌、共建渠道、产业融合”三大要素,为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勾勒出更为细致的轮廓。

蓝图就此铺展。为进一步推动烟区产业融合发展,确保烟农持续稳定增收,既稳定优质烟区和烟农队伍,又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国家局借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相关经验,提出以千亩村为单位开展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建设,构建现代烟草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烟叶产业与多元产业协调发展,更好助力烟叶高质量发展。

2020年,行业在云南、贵州、四川等14个省(区、市)39个地市推进51个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试点,探索烟叶转型升级、核心烟区稳定和烟农持续增收的新路径、新模式;2021年,在首批51个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各产区积极推进综合体建设,经过申报与评审,新增行业试点67个,同步提升综合体建设数量与质量,持续发挥综合体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烟区产业综合体依托烟草全产业链,集聚优质土地资源,利用已建基础设施,建立了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现代烟草农业产业体系带动烟叶产区产业振兴、农民富裕。

据统计,目前118个综合体烟叶种植面积达30.9万亩,烟叶与多元产业总产值28.23亿元,带动超过1万户农民就业,稳烟区、强产业、促增收效果显著。

稳固烟叶基础

筑牢中式卷烟原料“护城河”

烟叶是卷烟制造的基本原料,是整个烟草产业链的基础。烟叶稳,则行业稳。

特别是在当前烟叶供需总量由控转稳、由稳转增的关键时期,坚决稳固烟叶基础,深入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更是遵循农业产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今年7月,于山东召开的2022年全国烟叶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国家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指出,要始终高度重视烟叶基础地位,围绕行业发展全局,聚焦中式卷烟发展,谋划推进烟叶工作。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全力做好烟叶稳产保供,筑牢中式卷烟原料“护城河”。

“护城河”牢不牢,要看烟田、烟农、烟叶稳不稳。

在解决“三稳”问题上,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做法,有效激发了烟区烟叶产业活力,增强了行业长远发展的主动权。

通过聚集土地设施要素,集中高效生产,烟区产业综合体解决了“在哪里种烟”的问题。

围绕“村社协调、农民自愿、市场定价”的原则,烟区产业综合体坚持以村社土地流转平台为抓手,以基本烟田保护为重点,积极探索互换、转让、入股、租赁、转包等土地流转方式,实现了综合体核心区域土地规模化、规范化、长期稳定流转。

土地的整合开启了烟叶“集中连片、灌排通畅、高效作业”的生产模式,能够有效推进烟叶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工商合作重点品牌原料基地与烟叶特色产业带的形成打下基础。

高标准烟田建设统筹推进,烟草农业设施现代化装备水平提升,烟区产业综合体解决了“怎样种好烟”的问题。

在设施配套方面,综合体以土地整理、机耕路、育苗烘烤设施和高效农机具配套为保障,扎实推进高标准烟田建设,提高烟草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有效推动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在提质增收方面,合理规划烟田作物、科学制定种植制度,因地制宜,优化粮烟、烟蔬、烟油、烟菌等产业组合,提高烟田复种指数,提升烟田产出效益,促进烟田可持续经营。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烟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成熟的产业,完备的配套,科学的发展模式,让种烟不再是件苦差事。

综合体内,生产组织形式得到创新,依托烟农合作社的平台载体作用,烟农们构建起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专业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体系。

曾经“零散作业”的老烟农开始“组团再出发”,升级成为职业新烟农;曾经拒绝接过父辈手中耘锄而出走他乡的青年一代主动回归,成为烟农队伍的生力军。“谁来种烟”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助力乡村振兴

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村发展的天地广阔,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产业。只有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抓住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依托不同烟区的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烟草农业全产业链条。

在云南烟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有效激活了农村钱、地、人等生产要素。云南省局(公司)围绕高端生态、绿色优质、主业延伸和特色本香四个维度,指导综合体注册、管理“云香庄园”“云香印象”“云香弘毅”和“润色添香”四个自主品牌;大理湾桥综合体打造出集现代烟草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在四川烟区,“烟+水稻”“烟+苦荞”“烟+光叶紫花苕”“烟+蔬菜”等科学耕作模式让综合体常年披绿,农民四季丰收。宜宾珙县下罗坝综合体出产的莴笋绿色、安全、无公害,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凉山会理南阁、宜宾珙县下罗坝综合体建立起分拣、冷藏仓库,并与当地农特产品初、深加工厂实现长期合作。

在山东烟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基层党支部的组织优势被充分发挥。578个种烟村建立起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搭建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有效提高了农村资源调配和产业布局水平,更为提升乡村领导力、改善乡村治理水平注入新动能。

目前,各烟区已经形成以合作社传统订单为基础,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种植)经营主体自主发展为重点,龙头企业、农投公司引领带动发展为依托的五种综合体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专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市场化销售、多部门联动的产业融合新路子。

订单生产型——以合作社为主体,与农业企业、行业多元产品经营平台签订购销合同,实现零成本起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保障产品销路、保障农民收益。

基地供应型——与具备优势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多元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稳定的产业化联合体。

土地股份合作型——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合作组织,组建产业工人队伍,集中作业、集约经营,实现共建共享共发展。

产加销一体型——与周边合作社共同组建联合社或成立合作社协会(联盟),自主开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运营,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

田园综合体型——依托当地资源,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从以点带面到全面推进,一批以烟为主、多业共生的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在广阔乡村落地生根。产业综合体已逐步成为促进基本烟田保护、践行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促进烟叶多业融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区,促进烟农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区。

十里西畴熟稻香,垂垂山果挂青黄。烟区产业综合体以创新发展奏响了新时代的“田园牧歌”,绘出了大地丰收的蓝图,那是乡村振兴的烟区“新旋律”,是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