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烟叶生产工作综述

2022-01-03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毕延浩

稳固烟叶基础迈出新步伐,烟叶供需调控取得新成果,生产方式转变增添新动能,产业融合增收展现新作为,烟叶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基层基础建设实现新提升……

今年以来,行业上下牢牢把握烟叶生产由“控规模”转向“稳产业”的新形势,突出抓好控规模、去库存、调布局、优结构、转方式、促增收各项工作落实,烟叶工作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取得新的成效。

稳产业

守住烟叶基本盘

烟叶是行业发展的基础,烟叶稳则行业稳。

一年来,行业各单位坚持把稳固烟叶基础作为烟叶生产的重中之重,制定落实“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千方百计稳定烟农队伍、稳定种烟收益、稳定产业规模。

各个烟叶产区单位将基本烟田保护作为稳固烟叶基础的头等大事,坚持统筹谋划、高位推动、整体推进,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将烟叶纳入乡村振兴产业总体规划,多部门联合出台基本烟田保护制度,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保护机制。

在福建烟区,“前烟后稻”的种植模式使种烟成为稳粮的有效保障,以“以烟稳粮、以烟促稻”为结合点,形成了“政府领导、齐抓共管”的基本烟田保护管理格局。

在湖南烟区,基本烟田保护被纳入《湖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省211.21万亩保护任务全部落实到产烟乡镇,完成基本烟田保护区划定和上图入库。

目前,全国14个主产烟区已从省级层面出台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全国划定基本烟田保护区3435万亩,初步形成了烟叶与粮食、区域特色作物融合发展的联合保护态势,进一步优化了烟叶生产力布局,有效稳固了烟叶产业发展基本盘。

稳固基础、推动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抓好基层基础尤为关键。行业各单位牢固树立抓基层打基础的鲜明导向,统筹推进高标准烟田建设、水源工程援建等工作,基层基础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将设施装备作为高标准烟田建设的重要抓手,各单位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和政策导向作用,稳定烟田基础设施投入政策,推进烟田设施装备综合配套,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今年,行业共建设各类设施装备项目19.4万件,新增高标准基本烟田11万亩、新能源烤房6万座、农业机械1.7万台套、应用烟夹烤房4万座。

将水源工程作为稳固烟叶基础地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各单位扎实有序推进水源工程项目建设,努力将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不断改善烟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行业全年新增复函援建水源工程项目7件,新增完工18件,竣工34件。行业援建水源工程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复函项目292件,完工使用项目231件,受益农田619.6万亩,其中烟田264.4万亩,保障了919.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及621.7万头牲畜的饮用水。

提效能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稳产提质保供,是烟叶发展的永恒主题。

多年来,行业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齐心协力统筹推进去库存、优结构,推动烟叶供需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平衡。

在国家局的宏观调控和有力推动下,当前烟叶库存总量高位运行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工业库存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各单位不断提升烟叶基地建设质量,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推进烟叶工业利用技术创新,烟叶供需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解决,烟叶供给质量持续提升。

其中,湖南中烟“4+1”上部叶开发技术、河南中烟“上六片”开发技术,有效发挥了工业导向作用,提高了上部烟叶利用率;江苏中烟深化配方打叶技术创新,湖南中烟实施片烟全配方规模化输出,进一步拓宽原料使用范围,提高原料使用水平。

近年来,行业始终坚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方向,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构建烟叶生产新方式,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规模化种植实现新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绿色生产成为产区自觉行动,一系列新成效新经验,推动烟叶生产的发展动力有效转换、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以专业化服务为例,通过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一站式服务能力建设,2021年,全国烟农入社率达到98.6%;五大重点环节综合服务比例达76.2%,合作社规范化经营、市场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贵州、湖南、山东、重庆、陕西、广西等地12家烟农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云南红河搭建烟农一站式服务平台,合作社专业服务网上交易额过亿元。

烟叶供应具有链条长、环节多、主体多的特点,提升烟叶供给效率,关键是要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效破解流通过程的各类“堵点”“难点”,提升供应链整体保障水平和运行效率。

行业各单位着眼烟草全产业链,坚持深化烟叶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烟叶基地、区域加工中心作为原料供给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全面落实专分散收、原收原调、配方打叶、均质加工,购销质量管控、复烤加工等重点环节改革深入推进,烟叶流通质量效率持续提升。

在山东,专业分级全面采取托管服务,取消专业队入户和农户自分级,烟农减工降本成效显著,烟叶收购质量明显提升;在贵州,黔西南复烤厂对接“贵烟”品牌建设示范加工中心,集约化、专属化加工服务特征更加鲜明;在湖南,“芙蓉王”品牌湘西加工中心打造多功能柔性加工专线,有效满足湖南中烟个性化加工需求。

促增收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在“三农”工作大局中找准发展方位,扎实推进烟叶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既是烟草行业主动融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职责所在,也是确保烟草行业行稳致远的利益所系。

行业各单位坚持发挥体制优势与产业优势,通过建立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耕作制度和产业体系,积极推动多元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烟叶与非烟产业融合呈现新格局。

云南烟区在核心烟区探索构建以烟为主、烟粮协同、绿色生态、经济高效的产业体系,“烟叶+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福建、湖南、贵州等地烟区积极实施“以烟稳粮、以粮促烟”,形成了烟粮双优基地融合发展模式;四川凉山烟区推动种植烟后苦荞30万亩,探索出了烟荞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全国烟后接茬面积占烟叶种植面积的83.8%,烟田与设施配套多元产业形态逐步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初步形成了地域食用(药用)菌、东南烟稻轮作、西南烟豆荞轮作和区域特色作物四大产业集群,上亿元的产业达到13个。

各单位将烟区产业综合体作为推动烟叶与非烟产业融合的试验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园、烟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集聚多方资源,深化产业融合,强化利益联结,产业综合体建设迸发新活力。

经过两年探索,各大烟区初步形成了合作社传统订单、联合社(合作社协会)自主发展、新型种植经营主体与股份合作、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多主体多业态联合发展等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模式,有力助推了烟区农村改革和乡村经济发展,产业综合体的生命力、竞争力、带动力得到全方位体现。

2021年,118个试点产业综合体种植面积达43.7万亩,烟叶与多元产业总产值33.8亿元,亩均综合产值达6223元,比大面生产提高1661元,稳烟区、保烟田、强产业、促增收效果显著。

随着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进,烟农增收空间进一步拓展。目前,烟农增收渠道初步形成了烟叶种植为主体,多元产业经营、劳动务工收入和股金分红为补充的新机制;烟区产业体系初步呈现出烤烟主业与多元产业相互促进、互为保障、良性循环的新态势。今年,全国实现烟农总收入同比增加60.1亿元,烟农户均收入同比增加1.7万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