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苏西尼发明的“香肠式”卷烟机的问世,烟机设备的发展拉开了序幕。美国弗吉尼亚青年发明家邦萨克的卷制原理使烟机设备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法国人弗朗尼斯·拉柏的吸丝成形原理奠定了卷烟机高速发展的基础……而卷烟机的发展又带动了复烤、制丝、接装、包装等烟机设备的发展。时至今日,烟机设备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烟机设备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烟机的发展与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烟机设备沿着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的道路不断发展。目前,烟机设备的设计水平、制造精度、生产效率、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程度均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烟叶复烤设备的发展历程
烟叶复烤是与烤烟生产同时发展起来的,随着烟草制品加工技术的发展,烟叶复烤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追溯烟叶复烤技术的演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土法复烤、挂杆复烤和打叶复烤三个阶段。
烟叶复烤的变革
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自动化时代。此时的美国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率先对费工、费时、造碎大、机械化程度低的挂杆复烤工艺进行了改进,并开发出了打叶复烤新工艺。新工艺将卷烟厂切丝前工艺转移到了复烤厂,即把回潮、摆把、切尖、喂料、打叶、贮叶等工序移到复烤厂进行。这项新工艺的问世,不仅使烟叶复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带来了卷烟制造工艺的巨大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打叶复烤工艺及设备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动化打叶复烤生产线。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全面完成了打叶复烤技术改造;20世纪60~7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研发打叶复烤生产线;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完成了打叶复烤技术改造。
烟叶复烤业的现状
目前,欧美、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采用了打叶复烤工艺,其卷烟厂也几乎都以叶片、烟梗和烟草薄片为原料。拉美等国打叶复烤处理的烟叶已占复烤烟叶总量的90%左右,但为了满足少数客户的需求,还是保留了一小部分挂杆复烤。烟叶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的津巴布韦,其绝大部分烟叶都是用打叶复烤工艺加工的,像拉美等国一样,津巴布韦也保留了少数挂杆复烤。其他国家如朝鲜、菲律宾等国的打叶复烤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中国烟叶复烤设备的发展历程
复烤技术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20世纪初,英美烟草公司开始在中国试种烤烟。为了实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推销的目的,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在我国山东潍坊建造了第一座干燥、回潮联接的土炕房,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烟叶复烤设备。这种土炕房可以说是挂杆复烤的前身,以后经过逐步完善,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挂杆复烤工艺。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所用的烟叶复烤设备基本上是根据上海南洋和英美两家烟草公司于1917年和1919年从美国引进的蒸汽复烤机仿造和改进的。这种复烤设备十分落后,多数环节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损耗高、复烤质量差。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研究打叶复烤技术。1969年,在河南许昌建成了第一条打叶复烤生产线。由于当时技术落后,打叶复烤技术没能得到大的发展。直到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我国才又组织烟草科技人员重新开始研发打叶复烤生产技术。1986年,我国研制出了4500kg/h打叶复烤试验线,在当时的云南楚雄卷烟厂通过了技术鉴定。1988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打叶复烤技术,同时还采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方式,先后在鄂西、宜宾、勃利、宝丰、昆明复烤一厂等16家复烤厂上马打叶复烤生产线,为改变我国烟叶复烤的落后局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复烤设备的引进与消化
1992年8月,秦皇岛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消化意大利COMAS复烤设备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符合我国国情的6000kg/h复烤设备。设备由KG21型叶片复烤机、KG31型烟梗干燥机、刮板喂料机、提升喂料机及电控系统组成,并于1993年8月交付使用,11月通过技术鉴定。
郑州烟草研究院和昆明风动机械厂结合美国Fishburne公司和意大利COMAS公司同类设备的优点,于1993年11月研制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生产能力为9000kg/h的YK35-47型预压打包生产线。同时,还研制出了与6000kg/h打叶复烤生产线配套使用的YK38-50型预压打包机,其最大生产能力为12000kg/h。
郑州烟草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秦皇岛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及昆明风动机械厂在对意大利COMAS打叶复烤生产线单机消化的基础上,于1993年11月研制成功两种国产COMAS打叶复烤生产线,生产能力分别为6000kg/h和12000kg/h,并顺利通过了技术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