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南昭通烟区如何抓实过程管控促转型

2021-12-26来源:东方烟草报

小小的“二维码”,在今年云南昭通烟叶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余章旭是昭通市镇雄县以勒乡以堡村的一名“铁杆”烟农,种烟已经有20多年时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烟叶采收后,余章旭种的烟叶有了“身份证”。

“这个‘身份证’其实是一个从‘惠农汇’里形成的二维码。所有入户指导分级的烟技员都要扫描二维码才能开始工作,帮我将烟叶去青去杂后还要拍摄烟叶的照片。”对于这些举措,余章旭感到很新奇。

余章旭口中的“惠农汇”,是昭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截至今年10月,全市约90%的烟农都被纳入其中。

昭通市局(公司)烟叶生产科科长廖萌斐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每一个入户指导烟农初分级的烟技员都要在工作前扫描烟农的专属“二维码”,并在完成相关工作后上传初分合格的烟叶照片,烟农交售烟叶时将该二维码带到烟站,分级员和定级员同样需要扫码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从入户指导到初检到分级再到定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问题都会‘一目了然’。”廖萌斐说,各个环节共扫一码,后一个环节对前一个环节的工作效果进行考核监督,通过这种模式,烟站的管理效能得以提升,分级质量明显提高。

走进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烟站,记者看到,在一排排整齐的卧式烤房上都有“二维码”标识。

据白鹤滩烟站烘烤辅导员江应林介绍,烘烤期间,每一名烘烤辅导员在进行烘烤之前都必须扫码,扫码后,烘烤辅导员的定位会实时出现在昭通市局(公司)的管理系统中;每一炉烟叶出炉后,他们都要拍摄烟叶烘烤后的照片上传系统。

“无论是入户扫码还是烘烤扫码,都是为了解决实时管理的问题。烟叶收购、烘烤涉及的人员多、面积广、链条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在巧家县局(分公司)局长、经理杨诩看来,通过数字化手段的介入,管理问题迎刃而解。

利用“二维码”是昭通市局(公司)以数字化方式提升烟叶管理的一个手段,其背后的基本逻辑是,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式,加强烟叶生产全过程管控,提升烟叶品质,增加烟农收入。

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昭通烟区积极探索“一部手机种好烟”的模式,充分发挥智能手机在烟叶生产全过程中的作用,有效破解烟叶生产过程中的难题。

昭通市局(公司)坚持管人、管事、管质量、管廉洁“四位一体”理念,基于“惠农汇”公众号、企业微信,开发并推广应用“互联网+烟田量测”“互联网+烘烤管理”“互联网+专分散收”“互联网+质量分析”四个过程管控平台,从合同签订、地块落实、烟叶烘烤、专分散收、烟叶收购及烟叶入库等关键环节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效提升种、烤、分、收、储、调等关键环节的管控水平,打通烟叶生产全过程数据采集的“最后一公里”,为烟叶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在整个烟叶生产管理链条中,严格按合同落实种植面积是一项重点工作。昭通市局(公司)副局长龚林说,自从推行“互联网+烟田量测”以来,这项工作的质效得到很大提升。

今年移栽前,全市烟站网格员利用智能手机终端的烟田检测、拍照模块,逐户、逐地块采集辖区合同种植者预留的种烟地块面积、实景图片等基础信息,并将数据上传到市局(公司)数据库;移栽中,网格员追踪种植者的每个种烟地块,确保种植者在种烟地块上按照种植规格、移栽时间要求做到“满栽满插”;移栽后,烟站网格员和移栽工作推进组工作人员上传实景照片,做到每一个种烟地块的拍摄位置、角度及参照物等保持一致,以便于核查。

龚林说,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烟田量测”平台,按照网格员测量、抽查核实、核查复核步骤,强化种植合同与种烟地块的高度关联与全过程跟踪管控,从源头上提升烟叶种植收购合同规范水平,让管理更严格、责任更明确,切实做到种烟地块可视可控可管可追溯。

一码管理,一网贯通。数字技术帮助昭通烟区抓实过程管控。下一步,昭通市局(公司)将继续把“网格化+信息化+可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中耕管理、烘烤管理、专分散收等重点工作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烟叶生产经营管理中,让传统烟草产业搭上技术创新的快车,用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生产、个性化营销、现代化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