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现代烟草生态农业与富民兴县步入良性循环

2010-06-01来源:新华网(广州)作者:石清嫦

 

 金色产业的发展之路
 
        长顺县是全州、全省优质烤烟重要基地之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展烤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烤烟成为长顺县经济的支柱产业,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的道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农户零星种植烟叶;80年代,从县糖酒公司分离出部分人员,成立县烟草公司,部分乡镇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种植烟叶。1987年,为了更好地贯彻"无粮不稳,无烟不富"的精神,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长顺实情的基础上,决定把发展烤烟生产作为振兴长顺经济、兴县富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县委、县政府首次作出了《关于1988年发展烤烟生产的决定》,同时采取扶持鼓励种烟大户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引进 130户烤烟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由此拉开了长顺县大力发展烤烟生产的序幕。引进的种植大户,由于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得当,当年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周边烟农种烟的积极性,为长顺县烤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90年代,长顺县大面积推广烤烟种植,并采取先进的生产方式,实行营养袋假植移栽,烤烟产业步入最辉煌的时期。1997年,全县共种烟12万亩,收购烟叶数量21万担,产值4660万元,担均价390元,烟叶税2450多万元,产值、产量、烟税创长顺县历史新高。2000年后,烤烟生产逐步由简单的计划市场转型为产业化生产,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烤烟种到哪里,基础设施改善到哪里、科技推广覆盖到哪里、群众富裕到哪里"的目标,加大烟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科技,强化烟农培训,同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积极引进烟草企业、科研单位,开发长顺县特色品牌。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顺县烤烟生生不息,日渐成长,2005年-2009年的5年间,长顺县的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产量稳定在12万担左右,其产量产值都走在全州的前列,全县平均单产由220斤/亩上升到了2009年的288斤/亩,烟农的种烟效益、财政税收及烟草企业的效益都在逐年增加,目前,烟草产业正在向着区域化、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多年来,长顺县把发展烤烟生产作为群众脱贫致富、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在各级烟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长顺县烟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烤烟生产效益,积极开发名特优烟叶,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长顺发展烤烟生产的模式和路子。从多种形式育苗到三不到户(种子不到户、管理不到户、物资不到户)育苗;从分散型农民自种到家庭农场种植;从落后的烤烟生产模式到现代烟草农业的蜕变,见证了长顺现代农业的艰难进程。烤烟产业不但深刻地改变了长顺县的经济格局,使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烤烟先进县,跨入了全省优质烤烟强县之列。
 
    依科技强管理增后劲
 
        长顺县坚持烤烟生产科技路线,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夯实烤烟生产基础,巩固和发展烤烟产业,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择优布局、强化科技、优质高效"的方针,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科技培训和指导面。把烟田作为第一生产车间,从上到下建立健全和充实了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推广漂浮育苗、大田地膜覆盖、揭膜培土、封顶打叉、平衡施肥、烟叶烘烤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措施。形成了种、苗打基础,施肥为重点,防治病虫害为中心,成熟采收及科学烘烤为突破口的技术路线,重点在"苗、肥、病、膜、烤"等科技推广的环节上狠下功夫,改善了烟叶的品质状况,通过加强烟叶初分预检,提高烟叶等级质量,使长顺县烟叶的质量信誉进一步增强。
  
 
        长顺县烤烟产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浸透着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烟农的大量心血。目前已培养了一批烟叶科技专业队伍,发展了一批具备一定素质的烟农。经过多年的努力,长顺县烤烟生产从育苗到移栽,从田管到采收,从烘烤到收购,标准全过程,规范全行业;同时,烟农协会、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农场化种植、大户承包种植等烟叶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有很大突破。烤烟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经济效益有了新突破,烤烟产业的扶贫功能更加突出。
 
        走进长顺县的基本烟田保护区,小水窖,遍地开花;小水池,星罗棋布;烤烟房,排列有序。近年来,长顺县不断完善烟区基础设施,提高烤烟的生产水平,着力打造烤烟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烤烟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小水窖"应烟而生,由烟而兴,它汇聚了涓涓细流,流淌着丰收的希望。长顺县在积极实施优质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进程中,在基本烟田保护区内,加大烟水配套工程的建设力度,过去是零星分散的"小水窖",现在是布局合理、建设规范。管网、沟渠建设配套,滋润了烟区,造福了烟农。
 
        由于长顺县地形、海拔、气候、土壤的多样性,生产出来的烟叶品质优,烟叶多以正黄、金黄为主,烟叶油份较多,叶片结构疏松,弹性较好,烟叶香气具有"丰满、厚实、优雅"的特征,受到省内外名家烟厂的青睐,这是该县发展烤烟的天然优势。自2000年起,长顺县就与厦门烟厂联办基地,并将烟叶纳入"七匹狼"和"金桥"的配方,至此,该县烟叶成功进入了一流企业、一流品牌的主料配方中。
 
    走上"烟路"脱贫致富
 
        2009年,广顺镇村民洪荣强承包了45亩地用于种烟,收入达13万元,除去成本后的收入是他往年种其它作物的5倍,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再次扩大种植面积到70亩,预计收入将达到18万。像洪荣强这样的烟户在长顺比比皆是。
 
        走进广顺镇,一间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烟叶楼",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一座座耸立在村寨中的烤烟房充满着希望。去年全镇种植烤烟9100亩,产量2.4万担,产值2100万元,亩产2200元,成为全县的烤烟大镇。据统计,广顺镇烟区农户拥有摩托车2100辆,户均2.2辆,87%的烟户都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房。"烟杆"撑起了烟农的一片蓝天,为烟农铺设了致富路,烟农荷包鼓了,就开始修房购车,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烟房"、"烟车"。广顺镇种植烤烟的情况,只是全县烤烟生产的一个缩影。2009年,县里将烤烟生产纳入乡镇重点考核,县四家班子领导及乡镇领导领办示范点,产生的烟税县乡按五五比例分成,超收部分全部返还给乡镇,作为烤烟发展基金,这一激励机制全方位调动乡镇干部抓烟、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全县种植烤烟40400亩,收购烟叶11.65万担,产值6994万元,烟税1637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烤烟方面)增加71元,实现了烟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三增"的目标。
 
        在长顺县烟区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要脱贫,想致富,走烟路"、"讨媳妇,建新房,上学堂,全靠烟叶来帮忙。"烤烟产业所产生的带动效应是不可估量,农民通过发展烤烟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拥有的中高档家电如电冰箱、摩托车、手机、彩电、影碟机等日益增多。
 
        目前,烤烟生产已成为该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是一条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烟草行业增效的好路子。为了将烟税有效地用在"刀刃"上,长顺县较好地落实了税收返还等扶农政策,建立乡镇按劳取酬制,2009年仅烤烟一项共奖励乡镇968万元,其中,广顺镇、白云山镇各获得了200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乡镇"无钱办大事"的被动局面,同时为两乡镇的小城镇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此举暖了群众的心,鼓了干部的劲。
 
        如今,走进田野,就能看到连绵起伏的烟田,这里种下的不仅是长顺人辛勤的劳动,更是致富的希望。
 
    现代烟草农业起飞
 
        一块块平整的烟田紧密相连、一排排新建的密集式烘烤房整齐划一、一条条平坦的田间机耕道四通八达,育苗区、烤房区、分级收购区、办公区、配套物资供应区、生活区一应俱全……在广顺冷坝现代烟草示范基地,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如今已崛起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烟叶生产工场;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烟苗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上,长顺县始终坚持用改革精神激发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活力,用工业的理念提升现代烟草农业管理水平。整个烤烟产业的完善配套,让该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信心,积极探索从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的华丽转身,形成猪-沼-烟-果循环生态农业的"185"工程创建模式。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长顺县现代烟草农业初具规模,以冷坝--葫芦坡--金鸡洞为中心的长顺县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目前,这里正在建设的烟水工程13个,灌溉面积32310亩,预计今年7月底可全部完成;建设的机耕路83公里,受益面积29364亩;育苗工场50784平米,可供烟苗23054亩;集群烤房1052座,承烤面积21797亩;计划配置农机具74台/套(1796千瓦),可实现19370亩烟地的机械化作业;土地整治5300亩;万头养猪场一个和沼气池一个,形成猪--沼--烟的循环系统,对改善烟区环境起到良好作用。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劳动用工成本,示范区内烟农每年可增加收入1700多万元,增加烟叶税200多万元。
 

       由于长顺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代烟草农业初具规模,今年,州级烟草部门给该县的计划收购数为11万担。虽然长顺县遭受严重的旱灾,但这金黄色产业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将进一步激发全县干部群众的斗志,做大做强烤烟这一经济支柱。在烟叶这一金色旋律的伴舞下,长顺富民兴县的希望正在腾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