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分散种植、粗放经营、人畜作业”,这是传统烟叶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一基四化”----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这是对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概括。从传统烟叶生产到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我国烟叶生产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
我国年产烟叶3400万担左右,产区分布广泛,遍布平原、丘陵和山区,从海拔几十米到2000米均有烟叶种植。烟农户数多、种植规模小,长期以来,许多烟区灌溉缺乏保障,水利设施薄弱,灌排能力差;烟叶专业化、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种烟劳动强度大、技术难度高。以上因素造成烟叶面积、产量和质量不稳定。
烟叶基础稳不稳、牢不牢,不仅关系着烟叶生产,更关系到广大烟农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高度关注的“三农”问题。
如何克服烟叶生产的不稳定因素,确保烟叶生产平稳发展,造福于广大烟农和农村,是行业上下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重大问题。特别是1997年之后,国家烟草专卖局认真总结超种超收导致烟叶严重积压的教训,从1998年开始,不断加强宏观调控,使烟叶生产实现了“控得住”和“稳得住”,保持了连续10余年的平稳发展。
1998年,国家局提出“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指导方针和“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优化结构”的烟叶工作重点。从这一年开始,全国烟叶生产走上了规模稳定、质量提高、秩序好转、管理加强的良性发展轨道。
2005年,国家局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提出了“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烟叶工作方针。在国家局的安排部署下,烟叶基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以烟水配套为主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全面推进。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烟草行业在全国22个省份的烟叶主产区全面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3年多来,全行业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20多亿元。
从2005年至2007年,延续多年的传统烟叶生产方式,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嬗变。主要表现于各类服务措施在各烟叶产区快速推广,开始出现了一批专职从事育苗、移栽、烘烤的专业户或专业组,大部分烟农的劳动强度得到减轻,种植烟叶的复杂程度得到降低,烟农种烟积极性得到增强,烟叶种植质量实现了稳步提升。
但是,国家局清醒地认识到,烟叶生产仍是薄弱环节,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要不断加大,为此,必须大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在2007年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姜成康局长正式提出了从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战略构想。
2007年10月24日,在深入调研论证、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家局正式出台了《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指导意见》,科学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路、要求和任务,从实践层面明确了烟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途径。“打牢一个基础、努力实现四个化”成为行业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目标。
按照国家局的部署,在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国各产烟区努力实现烟叶生产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力图让烟农们种烟变得更轻松、更简单。
为实现规模化种植,烟草行业通过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以及搞好基本烟田规划、大力发展区域连片种植等方法,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烟叶的规模种植方式。
为实现集约化经营,烟草行业通过建立烟叶生产高科技园区和核心示范片区,整合烟叶站点,进一步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实现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集约化。
为实现专业化分工,烟草行业积极组织成立机械、育苗、烘烤等专业队伍,进一步降低种烟的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为实现信息化管理,烟草行业探索建立烟农数据分析系统,建立种植资源、基本烟田、种植区划、土壤养分、烟叶质量等专业数据库;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等信息化手段,迅速便捷地向烟农传递烟叶生产信息。有的产烟区还向烟农公布服务网址,与有条件的烟农进行网上交流。
据了解,今年全国135个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种烟平均规模达到16.4亩,500亩以上的连片种植面积占57.1%;机械化耕翻整地作业率达到95.35%,每亩用工比去年减少11.31个,降低成本约400元。
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是我国烟叶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造福了广大烟农的“富民工程”,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农大业”。在国家局的领导下,各产烟区正结合自身实际,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通过行业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