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葛镇烤烟发展情况
我镇烟叶生产发展经历了高峰、萎缩、恢复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烤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高,全镇发展烤烟种植面积达到近2万亩。上世纪90年代以后,烤烟产业开始萎缩,2007年以前的几年里,全镇烤烟种植面积维持在2000亩左右。2007年,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实施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我镇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重点抓烤烟规模化种植,对种植大村、大片、大户给予重点扶持,全镇烤烟产业得到恢复性发展。2007年全镇种植烤烟2640亩,其中,南门楼村种植烤烟789亩,被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确定为全省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试点村,被国家烟草专卖局确定为“沂蒙山”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的格局。今年,江家官庄、北门楼两村被确定为第二批烟叶生产生态村,全镇烤烟种植面积增加到3200亩。到2009年,我镇规划发展烟叶生产生态村2个,使全镇烟叶生产生态村总数达到5个,进一步扩大烤烟种植面积。
二、南门楼村试点情况
南门楼村共669户,2021口人,耕地面积3008亩。在烟草公司的支持下,该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烟叶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2007年该村共种植烤烟789亩,烟农收入125.7万元。今年,该村发展烤烟852亩,烟农实现收入162.8万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烟叶生产基础。为切实把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诸葛镇制定了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规划基本烟田保护区2000亩,规划投资2150万元,进行水、电、路、医、学、居综合配套,力争把该村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规划过程中,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土地开发整理相结合,结合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和市级土地整理项目,着力抓好烟基建设和烤房配套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在规划的2000亩基本烟田保护区内,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项目51个,其中烟水项目14个、密集型烤房35座,硬化田间机耕路4.6千米,修砂石路4.5千米,基本形成了“路相连、水相通、田能浇、烟能烤”的生产格局,夯实了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根基;另一方面着力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实施旧村改造,新增耕地60亩,垒砌村内河堤600米,粉刷房屋外墙6万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3000株。
(二)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专业化分工。南门楼村在成立烤烟产业合作社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广泛开展烟叶生产技能培训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培养了一支“以烟为生、精于种烟”的烤烟生产专业队,在关键生产环节统一行动。一是在起垄施肥环节,该村根据烟站提供的施肥方案,把各种肥料进行合理搭配,组织专业队统一施肥;二是在大田管理环节,统一组织专业队对烟田实行统防统治;三是根据村烤房群实际,划分了4个烘烤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烘烤经验丰富、有较强组织能力的人作为组长,统一组织烟叶烘烤;四是在烟叶交售环节,村委会根据轮流交售时间表,由村干部或合作社社长带队,统一组织交售,提高了交售效率。
三、烟叶生产生态村建设体会
一是烟叶生产生态村建设解决了烟叶种植面积萎缩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种烟成本上涨很快。同时,棉花等经济作物及粮食价格的提高,导致烟叶生产效益与其他农作物生产效益之间的差距缩小,加上烟叶生产的用工明显多于其他农作物,农民种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烟叶种植面积出现了滑坡。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的实施,推进了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减少了烟叶生产用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效益,提高了规模化种植水平,探索出了现代烟叶生产的新模式,找到了一条巩固扩大烟叶生产和提高烟农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是烟叶生产生态村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村容村貌整洁了,村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提高了,历史形成的陈规陋习不见了,营造了“助学、助残、助老、助贫”的村风民风,形成了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的新型农民人际关系。土地纠纷引发的问题和矛盾少了,干群关系更密切了。
总之,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