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山”:深耕原料为品牌

2020-07-29来源:红塔集团作者:张在杰

在飞速发展的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凸显,这恰与“红塔山”品质如一、追求卓越的理念不谋而合。

品质是什么?

于“红塔山”品牌而言,品质是对原料的精益求精,是对上百道生产工序的严苛把控,是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改进探索。

7月的云南烟区,处处生机勃勃。在昭通市彝良县奎香苗族彝族乡吉塘村群山脚下,一片片烟田镶嵌于森林之间。

“一片森林一片烟,片片都是生态烟。”这片烟田,既是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STP(烟叶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示范点之一,也是云南中烟红塔集团优质烟叶基地单元之一。

聚焦烟叶生产的每个关键环节,来自红塔集团的工作人员都会与地方商业公司、烟农一道,精细化把控每一片烟叶质量。

确保原料品质如一,一直是红塔集团不变的追求。

1953年,在第一次全国烤烟工作会议期间,迟到的玉溪“大金元”烟叶破天荒地突破了100分,一举拿下108分的“超满分”。从此,“天下烟叶在云南,烟叶之乡在玉溪”的美誉广为流传。

即便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原料条件,红塔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深知,品牌的成功,离不开优质原料的保障。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质取胜的“红塔山”已经在国内走俏,但是原料供给的不稳定成为提升卷烟品质的最大障碍。彼时,玉溪卷烟厂高起点、大批量引进先进设备,生产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收购来的烟叶不适合进口烟机,优良的设备故障频发,装备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建立新的烟叶生产基地,按照新的技术标准指导烟农开展烟叶生产,让烟叶达到世界优质烟叶的水平——既是使品牌继续保持优势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企业长足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应势而变、顺势而为的题中之义。

由此,红塔人于1985年提出“烟田是第一车间”战略理念,将烟田变成“第一车间”,确保烟叶产能适应卷烟发展需求,助推原料品质不断提升。这一生动实践,成为烟草行业发展史上的一次标志性变革。

以“烟田是第一车间”为标志,红塔集团原料优势开始凸显,卷烟生产优势得以发挥,为此后一跃成为行业翘楚、创造“‘红塔山’现象”奠定了基础。

倾情投入,努力把资金、技术、情感投向烟农、投向烟田,建设烟水配套工程和排灌系统,为烟叶种植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推广先进烘烤技术,改善烤房条件,既要种出好烟,更要烤出好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烟农科学种烟水平。

建章立制,从烟区选择到品种优化再到生产控制,每个环节都有一套全面、严苛的管理标准和制度体系,有效保障了“红塔山”原料的品质特色。

强化管理,围绕基地单元建设,构建了片区化、单元化、站点化的“三级管理”模式,实施片区经理、基地经理、技术指导员的三级管理机制,确保“红塔山”每片烟叶的生产都符合规范要求。

……

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烟叶生产全过程参与度不断加深,原料质量全程管理不断拓展,红塔集团逐步构建起以品牌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原料保障格局。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中考察,红塔集团提出的“烟田是第一车间”战略理念不仅解决了工业企业急需的优质原料难题,更在某种意义上为促进烟农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实现了工农双赢,体现了国企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一次成功探索。

实践证明,“第一车间”提高了烟叶质量,促进了烟农增收,满足了工业需求,支撑了“红塔山”的发展。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系统导入“净管理”思想,紧紧围绕卷烟产品质量和成本综合效益最优的目标,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烟叶生产联合下乡活动,构建基于“系统效益最大化”的原料生产管控标准化体系,使品质管控深入田间,将原料优势充分发挥,在发展新征程中势必创造更多奇迹。

红塔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