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象征之一,中国馆备受世界瞩目。中国馆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何镜堂院士用“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八个字来概括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国家馆最终采用的建筑形式酷似一个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构件———斗拱,又称“东方之冠”。不过,何镜堂自身则更加倾向于认为是一个粮仓,寓意“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在“中国馆”筹建过程中,“中国馆”的色彩问题曾经困扰了设计团队整整7个月时间,成为一个影响工程进度的难题。最初,中国馆设计者推荐的“红”是一种涂抹在玻璃幕墙材质板块上的釉面红。这种“红”是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试用过的鸟巢红。要用这种红,底板就必须用玻璃幕墙,幕墙拼接就会有缝,还得打洞有螺丝固定,玻璃本身又非常重。设计者否定了这个想法。进而试验的是铝板。可是,当涂成红色的铝板在中国馆最上面的一根长达140米的横梁上,悬挂组合成一个巨大的矩形块面时,显示出来的是毫无变化的“一派死板”。于是就想到要有纹路。在那些日子里,几十种不同材质的底板、不同肌理的红颜色的1:1板块,悬挂在工地上,提供大家评选。
其实,中国红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究竟是大红、深红,还是故宫红?大家一直在苦苦琢磨。上海建工集团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姚建平曾向何镜堂建议使用“中华牌”香烟盒上的红,他说这是上海卷烟厂研究了20多年才认可的“中华红”。对照色谱,这种“中华红”似乎很容易地就能被确定下来。然而,拿在手中香烟盒上的红,在被挂上高空、悬附于斗拱外立面上时是否也能呈现一样的效果?经过试验,专家发现,拿在手中香烟盒上的红,虽然符合“红、新、亮”的设计构想,但一旦把这个红色在空中放大无数倍后,马上就感觉有点“飘”,稳重不足。当时,色彩专家对这一选择再次陷入“雾里看红”的境地。一天,宋建明来到世博会其他场馆参与工作。他告诉姚建平:故宫里面的红,有好几种,大块面的是宫墙红,镶有金色门钉的是大门红,还有金銮殿上柱子的生漆红;还有,屋檐下、有阴影的地方,那红色就相对更鲜艳,这是为了取得与阳光下的那些红的平衡。如果说故宫的红,被称之为中国红,那也是由多种红组合而成的;故宫不是只有一种红,是被欺骗的眼睛告诉人们说,这是一种红。宋建明认为,在各种颜色中,红光的波长最长,这说明它的渗透力很强,人的眼睛如果长时间看红色物体,会出现绿色残像。这也是为什么建筑很少用大面积红色的原因。于是,色彩专家定论:“你这个中国馆,在露天,在阳光下,还有内侧面等,你只用一种红是搞不定的”。宋建明的一番话使姚建平大受启发,于是,姚建平即向世博局领导汇报,由世博局聘请宋建明教授等专家担任中国馆项目组顾问。2009年3月11日,由中国馆色彩设计师、中国美院副院长、著名色彩学专家宋建明带领的色彩设计团队正式接受任务,加盟以何镜堂院士为首的“中国馆”设计团队。
考虑到“中国馆”顶大下小,造型很特别。除了北面,它的南面基本上是照不到阳光的,就像人撑了把阳伞走在路上,脸部是照不到太阳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一种颜色会显得很单一、呆板,而且颜色用得太深了会有一种暗的感觉,所以必须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明度、艳度的红色,以增加建筑的整体视觉感。比如外立面的4种红色,4个核心筒用一种红色,而斗拱部分从上至下的3种红色的明度依次增加,最下面的横梁最鲜艳,因为它距离观众最近且面积最小,而最上面的横梁最暗,因为它是处在受光面中;馆内则采用“软”一点、相对“粉”一点的红色。为此,色彩专家们先用电脑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将朱砂、丹红、辰砂、朱红、“故宫红”、“中华红”等不同色度的颜色与各个构件进行配比,用数列的排列组合,求出最佳配色的整体形象关系,最终选出最符合美感的方案。目前的中国馆由明度、艳度不同的7种红色组成,分别分布在“东方之冠”的顶、梁、椽、斜撑、柱体等部位,其中外立面4色,内空间3色。由于材料、空间等原因,中国馆虽最终没完全采纳“中华红”,但中国馆的“红”还是部分借鉴了“中华红”的色调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