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华”传奇故事

2011-04-06来源:上海烟业报作者:唐为昌

  据人民日报1953年12月3日第2版报载:今年十月间,西南一○一厂职工收到了从朝鲜寄来的一条中华牌香烟。这条香烟原是赴朝慰问团赠给志愿军邱少云连队的。但当战士们听了慰问团的报告,为祖国伟大建设而欢欣鼓舞,又把它转赠给在祖国建设事业中的英雄模范。香烟分到一○一厂各车间。炼钢场劳动模范吴三元也得了一支,他几次擦燃了火柴,但都没有点着它。他想:“现在还不到抽这支香烟的时候哩!等完成十月份生产任务再抽。”经过艰苦的努力,十月份任务完成了,他几次打开烟盒,但几次都想到:志愿军那样艰苦,我怎能把他们送来的烟轻易抽掉呢?于是他决定再打一次胜仗才抽。十一月十一日,突然响起了钟声,人们喊着:包子漏啦,抢救钢水呀!只见从人丛中跑出来一个连风镜都没来得及配戴的人。他手里拿着氧气枪,直往包子漏口冲去。钢花在飞溅,钢水在不住地流着。他勇猛地冲向盛钢桶,端着氧气枪,对准漏口就 “烧”。人们都屏住气息看着他的英勇动作。数分钟后,钢水不漏啦!吴三元穿着汗淋淋的衣服,端着氧气枪安然地向大家走来了。全场响起了欢呼声,工人们都围上去向他慰问。有人问他当时在想些什么?吴三元答复得很简单,他说:“只摸了摸我的烟盒,看了看漏出来的钢水,于是就跑上去了。”这一天在学习室里,吴三元擦燃了火柴,点着了这支远从朝鲜寄来的中华牌香烟……。

“中华”抗美援朝烟标

  另据人民日报1965年1月17日第6版报道:来自锡兰的外宾曼奴维拉离开中国前夕,中国的朋友知道他爱抽烟,并且发现他爱抽中华牌时,便特地送了两听“中华”给他在路上抽。自从离开北京那天起,他几次三番想打开一听抽,总是舍不得。他想:从中国回锡兰,总应该带点什么中国的东西送给朋友。于是,他想到了手上的那两听中华香烟:“对,两听香烟有一百支,每人一支,就有一百个朋友可以尝到中国的东西了”。当曼奴维拉乘飞机回锡兰途经新加坡时,看到新加坡有很多华侨,感到十分亲切。特别是下榻饭店接待他的服务员是一位只有二十多岁的华侨小伙子。他一会儿帮拿行李,一会儿倒水倒茶,很是热情。不一会儿,要旅客办理的手续也办理了,旅客登记表也填了。照理,他应该离开旅客的房间了。可是,这位服务员却恋恋不愿离去,他一个劲儿地盯着曼奴维拉手提包里露出的那两听中华牌卷烟,盯着香烟听上的那个天安门图案。终于,他忍不住用英语问道:“你这香烟是哪儿买的?”“香港”。曼奴维拉故意撒了个谎。 “我不信——是北京买的!”……“你到过北京吗?”小伙子摇了摇头:“唉,我一次也没有回过祖国!”“你想去北京吗?”“当然啰——”……说着,他又把目光转过去,盯着香烟听上的那座天安门。

  曼奴维拉深深地被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了。他想,在中国境内,他发现中国人民热爱新中国,是毫不奇怪的,而一个从来没有回过国的华侨,也那么热爱新中国!……。此刻,曼奴维拉仿佛又回到了中国,又见到了许多中国朋友。他转念一想说道:“中国朋友,我送一听香烟给你好吗?”“不要开玩笑,那是你的东西。”“不,真的,我一定要送一听给你!这是你祖国的同胞送给我的,也可以说本来就是你的东西。”他怕这些理由还说服不了对方,就又加上两句:“这听烟有五十支,你请你的同胞每人抽一支,就有五十个人尝到自己祖国的香烟了。”曼奴维拉说着,就把一听香烟硬塞在青年人的手里。青年人睁着两只大眼睛,又惊又喜,一时不知所措。过了两分钟,才有两个音节脱口而出———他不自觉地用广东话说了两个字:“多谢!”

  看了以上两则“中华”传奇故事,笔者内心感到十分震撼。诚如一位品牌学专家所说,中华品牌的传奇就是“国烟”传奇。“国烟品牌信仰”是“国烟”的尊贵与自豪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豪感。一位炼钢场的劳动模范把赴朝慰问团赠给志愿军邱少云连队的一支中华烟视如珍宝,可见,中华烟在当时的志愿军战士和劳模心中是多么地弥足珍贵!同样,一个只有二十多岁的新加坡华侨小伙对祖国,对中华烟所表现的那种爱国主义的情愫不正是所有炎黄子孙爱我中华的真实写照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