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雪茄界,范国荣老先生是一个传奇人物,年轻一代都对他怀有敬仰之情。
从1964年到1976年,范老一直为毛泽东主席卷制特供雪茄烟。虽已尘封30多年,但每次谈起这段特殊经历,86岁的范老仍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和激动。
历经岁月磨砺,长城牌雪茄一步步向前发展,其产销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国产雪茄第一。当年亲手卷制过的雪茄品牌,如今脱颖而出,范老对此尤感欣慰:“看到这样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作为一名老职工,我对‘长城’充满信心!”
从范老的特殊经历,人们将读到长城雪茄的光荣历史;从范老表达出的信心,让人们看到长城雪茄的良好预期。
“能够为毛主席做烟,我当时十分激动,这是我一辈子都感到骄傲的事情”——一段特殊经历,成为范国荣心中抹不掉的光荣记忆;代号为“132”的传奇历史,为长城雪茄增添了几分神秘,更增添了耀眼光环
范国荣那段光荣经历,还得从上世纪50年代末说起。当时,什邡烟厂就开始给贺龙元帅卷制雪茄烟,范国荣因为技术好而被选派出来专为贺龙元帅做烟。
1964年夏天,毛泽东主席患感冒,抽烟时,咳嗽很厉害。恰逢李先念来探望,看到后便向毛主席推荐什邡雪茄,说贺老总抽了这种烟咳嗽明显少了。果然,毛主席抽后既过瘾又不咳嗽,于是对这种雪茄产生了浓厚兴趣。什邡烟厂从此开始为毛主席生产特供雪茄。
这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整个生产过程中,不能有一点问题,不能出丝毫差错,厂领导深感责任重大。为圆满完成任务,厂里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成立特供雪茄生产小组,筛选政治上可靠、技术上过硬的工人,专门负责生产特供雪茄。范国荣根正苗红、技术过硬,正好符合这条件,幸运地成为特供雪茄生产小组成员之一。
接到任务后,范国荣立马和同事们一道紧张地研制配方。在进行数百次试验后,精选出35个配方制成样品送往北京,供中央领导评吸选择。毛主席选的2号,其他中央领导选的13号,2号烟正是范国荣所制作。从那以后,2号烟的选料、卷制、包装、盖印、封存、保管,由他一人全权负责到底。
考虑到运输、安全等问题,1971年下半年,中央办公厅曾派人来什邡烟厂学习,打算以后直接在北京生产特供雪茄。由于生产工艺十分复杂,并非短时间内就能学会,于是决定将特供雪茄卷制组迁到北京。这年10月,经过严格政审和技术考查,范国荣与黄炳福、姜跃秀、刘宗贵四人,举家迁往首都,落户在南长街80号,对面便是门牌号为81号的中南海。这是一座内外套的双层四合院,原为某国驻华大使居住地,生产区设在内院。为保密起见,按中央领导当初选定的配方编号,特供雪茄生产小组对内称“132”,对外称360信箱。
这就是长城雪茄鲜为人知的“132”秘史的由来。在“132”这个特殊群体里,除范国荣、黄炳福、姜跃秀、刘宗贵外,还有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中央警卫团韦德纯、负责安全保卫的北京市公安局白宝英、1939年就入党的炊事员、两名北京卷烟厂抽调来的辅助工及相关工作人员,共13人。
上级对特供雪茄小组的要求是“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为此,他们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每张烟叶都要精挑细选,每次卷制都要小心翼翼,每回封存都要数了又数,烟支的水分;松紧、大小、长短等指标,都要检测很多次,要保证都在标准值以内。特供雪茄全是手工卷制,都用白壳包装,每人每天只能卷制二三十支,每月生产15到20条。有时候,中央政治局临时召开紧急会议,就要连夜加班赶制。
除了质量,特供雪茄的安全问题同等重要,生产场地的安全防范极其严密。在什邡烟厂卷制期间,工作室围有铁丝网,房门随时上锁,周末门窗贴封条,允许进入的人员也要登记姓名。一天早晨上班,范国荣发现电灯开关的拉绳不见了,联想是不是敌人搞破坏,马上向成都市公安局报告。公安局长亲自带人来查,结果是老鼠将拉绳咬断后拖到屋顶上。大家虚惊一场。
四川省领导李井泉、张国华、李大章对卷制特供雪茄非常重视,他们经常来厂里过问工作,李井泉的夫人肖理来的次数更多,专门前来关心这项特殊任务。
1971年秋天,厂里来了位陌生人,厂领导称他为“老孟”。这位“老孟”整天呆在工作室里,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晚上还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在灯光球场看球赛。工人师傅们哪里知道,他是中央办公厅派来的人,专门负责监督检查特供雪茄工作。
迁到北京后,特供雪茄卷制小组内部纪律十分严格,不能向外打电话,外来电话只能由韦德纯、白宝英接后再转。工作人员外出要请假,回来要汇报。作息时间也很严,每天用90分钟学习毛主席著作,每周一次党员会、一次民主生活会,用“老三篇”对照检查自己。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
“能够为毛主席做烟,既感到自豪,又感到压力很大,一天想的都是如何把烟做好。”范国荣谈起当时的感受,脸上仍写满了激动:“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光荣,也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其实,这段历史既是范国荣的光荣,更是长城雪茄的光荣;既为范国荣的人生增添了传奇神色,更为长城雪茄增添了几分神秘。
“经过几十道独特工序,雪茄的尼古丁降低30%,并且吸味更加醇香”——一手看家绝活,成为范国荣进入“132”小组的、“金钥匙”;采取传统与现代工艺结合形成的七项核心技术,为长城雪茄增添了成长活力,更增添了后发优势
当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选择长城雪茄,主要是因其工艺独特,味道醇香,且对呼吸系统刺激性小。
正因为如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城雪茄不仅畅销于川内,而且还销往陕西、甘肃、山西、青海等地。
“我们的烟根本不愁销,每次发往省外一般两三天就卖完了,有时还要排队才能买到。”范国荣回忆,他1952年10月进入什邡烟厂,因为有一手绝活,很快成为厂里卷制雪茄烟的技术骨干,并先后担任生产组长、车间工段长等职。因此,作为特供组的主要成员,在接到任务时他虽然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但同时心里也有相当的底气。
范国荣回忆道:我们卷制特供雪茄,工序十分复杂,工艺尤其考究——
首先,原料选择特别讲究。全部选用什邡当地油沙土壤种植、经过三年醇化、人工挑选出的“红柳”烟叶。这种烟叶化学成分协调均衡,燃烧性好,烟支长时间搁置也不会熄灭;烟灰呈白色,不易脱落。据传,什邡烟叶过去一直作为贡品献给朝廷。然而,即便这么优质的原料,在一捆25千克的烟叶中,也只能选出100多张特供烟外皮。为鉴定是否接火、灰白、香足,味浓,每片烟叶都要剪下尖顶部位点燃品试。
其次,烟叶处理特别讲究。最主要的有三道程序:一是浇洒适量的本地特曲酒放入蒸锅中熏蒸;二是放入特级花茶里浸泡并晾干;三是放入桂皮酒中浸润并晾干。经过这几道特殊工序处理,可以祛除杂味,提高燃烧性,减少30%左右的尼古丁。这样,便具有了镇静止咳等功效。
再次,卷制烟支特别讲究。特供烟全部是手工卷制,要求粗细、长短、松紧、色泽、重量要保持一致。因此,浆糊不是普通米浆糊,而是用中药村白芨烘干打成粉末调制而成,与烟叶的颜色近乎完全一致。
“从原料选择、加工,到烟支卷制、包装,前后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范国荣地告诉记者,“我们所采取的工艺技术,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复杂的工序,考究的工艺,不仅保证了特供雪茄的优秀品质,而且不易被其他厂家模仿学习。如前所述,中央办公厅曾派人前来学习卷制技术,但几十天都没能学会,只好中途放弃。另外,上海卷烟厂两名劳动模范专门前来学习,同样是半道停止。
如今,那个“特供”年代久已逝去,但生产特供雪茄的独特技术却保存流传了下来,并且经过几十年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这种独特技术已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2003年,川渝中烟工业公司成立后,按照国家局“建设中国雪茄第一生产基地”的部署,把雪茄项目作为特色产业和增长亮点加以培育,工艺技术人员将传统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积累形成了6项核心技术,相继成功研发出多种规格、风格独特的长城系列上市,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现在,普遍应用于长城雪茄研发制造的7项核心技术是:新烟叶快速堆积发酵法、低温醇化发酵法、加料发酵法、快速工艺处理技术、烟支立式水分平衡法、适度化加工特色工艺、递叠反转层式卷制技术,并从这7项核心技术中形成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核心技术,总体上可起到降低水分、改良色泽、醇和烟味、增加香气、减少刺激、美观外形等多方面的作用。
有一次,范国荣到川渝中烟长城雪茄烟厂参观,发现这里有很多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卷制雪茄烟的工艺技术水平很高。今昔对比,他禁不住感叹:“社会发展太快了,技术进步也太快了,我们当年根本不能和现在相比。”
的确,作为中国雪茄烟工艺标准的制定单位,长城雪茄烟厂的生产工艺理当是目前行业最先进的,其生产设备在全国雪茄烟厂中也处于领先地位。今年,还将从国外引进价值5000多万元的设备。如今,厂里不仅能生产纯手工高档雪茄,还能生产中高档机制雪茄。
由于自身的实力和影响,近年来,外商纷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作为国家局确定的唯一一家与外商合作的雪茄烟制造企业,川渝中烟去年与荷兰阿吉奥公司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目前双方正在进一步磋商原料、品牌、技改等方面的具体合作事项。
经国家局批准,长城雪茄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已奠基。这一项目总投资为8亿元,建成投产并达到设计产能20亿支后,生产制造水平和能力将实现新的飞跃,年创税利7亿元以上,将是国内第一、亚洲最大的雪茄生产基地。
核心技术的形成并普遍应用,为长城雪茄增添了成长活力,更增添了后发优势。
“为国家奉献微薄力量,向年轻一代传授技术,这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片赤诚之心,成为范国荣孜孜追求的人生见证;川渝烟草工业人对“责任烟草”的生动诠释,为长城雪茄增添了人文厚度,更增添了奋起空间
不久前,记者在什邡采访,亲眼目睹了范老的风采。他个子不高、衣着朴素,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侃侃而谈。顺着记者提问,他从头到尾讲述了自己童年的记忆、一生的经历,“132”的秘史、特供烟的制作,工作上的成绩、生活上的感受。
1924年2月,范国荣出生在四川什邡城区一个贫民家庭。他的童年很不幸,8岁便失去了父亲,母亲范姜氏带着他和哥哥范志安,靠给人洗衣、缝衣维持生活。迫于无奈,范国荣12岁时便前往成都李紫云烟铺学习雪茄烟卷制技术。因为勤学苦干,心灵手巧,三年学徒期满,他就学成了一手既省料,又快捷的卷烟绝技,被人们称为“烟状元”。
有了一手绝活,范国荣从此不再为生计问题犯愁。在以后的10多年间,他先后被成都妙高楼、居首烟厂、华西烟厂请去制作雪茄烟。1952年,他进入什邡卷烟厂,凭着精湛的手艺,很快被提升为生产组长、工段长,负责管理卷烟工段的200多名工人。正是那一手看家绝活,他才有幸成为“132”小组成员之一,从1964年到1976年专门为毛泽东主席卷制特供雪茄。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132”不再生产特供烟,而且不久并入北京卷烟厂。范国荣随“132”被划进北京卷烟厂,1979年退休后举家迂回什邡,安享天伦之乐。
范老现居住在什邡城中心,他家的住宅面积170平方米,四室二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屋后面还有一个100平方米的花园。寒暄毕,他从卧室柜子里拿出一大摞证书、奖状、报纸、杂志。这是他几十年心血的见证,从他的这些宝贝中,记者看到他敬业忠诚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他乐善好施的一面。
本来,范老退休后,完全可以回家享清福,但他却闲不住,心中老是牵挂着烟厂。耐心地向年轻一代传授技术,积极配合厂里回忆收集珍贵资料,主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只要是厂里的事情,他都尽力所为。2008年10月21日,他在“格调生活·长城雪茄主题沙龙”上,向来自全国烟草商业界的代表娓娓讲述了“132”秘史,当场赢得热烈而长时间的掌声。“范老是一个热心人,这么多年来,都非常支持厂里的工作。”长城雪茄烟厂副厂长刘谋志说。
范老平常生活俭朴,但却乐于助人。他觉得,自己能过上幸福生活,是沾了毛主席的光,沾了烟草行业的光,回报社会和祖国是理所应当的。怀着这样一颗拳拳爱心,2002年12月,他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近2万多元钱,分别送给什邡市元石、回澜、方亭、皂角四个镇的敬老院,而且没有留下姓名。后经多方打听,事隔近一月受助单位才知道这位老者原来是范国荣。事情很快在社会传开并引起反响,四川日报、德阳日报,什邡报都给予了报道。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作为一个老党员,他再次慷慨解囊,向组织交上1000元“特殊党费”。
虽然,范老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但他的一言一行,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老烟草人的品格和风貌,恰好与川渝中烟“敬业,爱岗、忠诚、奉献”的员工理念契合。其实,这就是川渝烟草工业人的品格和风貌。
川渝中烟成立以来,广大干部员工弘扬“激情创业、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以大局为重,以整体利益为重,主动迎接挑战,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公司实现了跨越发展。2008年在遭受特大地震灾害袭击,3个卷烟分厂和长城雪茄烟厂一度被迫停产、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的情况下,挺起脊梁、坚强奋起,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经受了一次综合检阅,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全年实现税利总额134.5亿元,同比增长40.8%,为历年最大增幅。其中,雪茄烟销售3.6亿支,同比增长28.8%,继续保持国产雪茄第一的市场份额。因为“大灾不减目标,努力多作贡献”,公司先后获得全国烟草行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集体称号。
2004年,川渝中烟率先在行业开展“两个至上”大讨论,通过这场深入灵魂的精神洗礼,转变思想观念,推进文化融合,企业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公司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至上”,捐助各种自然灾害,救助社会贫困群众,支持地方公益事业,建立娇子希望学校,对“责任烟草”作了生动诠释,树立了烟草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其中,2008年向汶川地震重灾区捐款捐物累计达5000多万元。5月11日,在汶川特大地震周年之际,公司捐资修建的娇子爱心家园,在北川县擂鼓镇胜利村隆重开园。
“现在这一代人,同样能吃苦、同样不怕累,同样具有奉献精神、同样能够担当责任。”看到川渝烟草工业人的出色表现,范国荣表示坚信:“老一代的优良传统,一定会在川渝公司继续发扬光大。”
川渝中烟真情回报社会、勇于承担责任,为长城雪茄增添了人文厚度,更增添了奋起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