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大前门”卷烟的生产厂家众多,除英美烟公司、大英烟公司、颐中烟公司,以及上海卷烟厂、青岛卷烟厂和天津卷烟厂外,老巴夺父子烟草有限公司、启东烟草株式会社、大德烟厂、永兴烟厂、大连烟厂等十余家企业都曾经生产过这一牌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在许昌设立“中原贸易公司许昌泰丰烟草公司”,生产“大前门”卷烟。1949年11月,改名为“华中烟草公司”,直属中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
1952年4月,“大前门”品牌被收归国有,商标继续为上海、青岛、天津三家卷烟厂共同使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前门”以中国烟草工业公司名义生产了五年之久。
据记载,1952年,“大前门”的年产量为8814箱(5万支/箱,下同),1953年跃升至6.21万箱,1956年达12.6万箱。从1958年8月起,上海实行卷烟凭票供应,“大前门”被纳入凭票供应商品范围。1959年,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烟叶歉收,次年,“大前门”的年产量锐降至1.24万箱。1962年,“大前门”的年产量继续下滑,跌到722箱的历史最低点。1964年烟叶产量有所增加,1965年,“大前门”的年产量才回升至1.3万箱。
据统计,1984年至1992年,上海卷烟厂共生产“大前门”近260万箱。上海产“大前门”曾于1979年被轻工业部评为“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1987年被中国烟草总公司评为“全国烟草行业优质产品”。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适应需要,许昌、开封、漯河、临汝、南京、徐州、芜湖、重庆、哈尔滨、太原等十四家烟厂也开始生产“大前门”。这是“大前门”遍地开花的一段时期,也是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进入新世纪,随着卷烟品牌的整合,由于产量下滑、市场萎缩等原因,“大前门”没有进入《卷烟产品百牌号目录》。但时至今日,“大前门”仍在生产和销售,创下了卷烟单一品牌连续生产90多年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