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期《上海烟业报》上,围绕“中华专线”技改工程的启动,围绕“中华品牌自主创新”刊登了好几篇文章,作为已经退休十多年的老烟草人,细细阅读了这些文章。回想起中华卷烟50多年的发展历史,真是心潮澎湃。投资27亿人民币,打造一个一流的年产100万箱中华卷烟生产专线,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我们过去这一代烟草人不敢想像的事。
在中华卷烟50多年发展历史中,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这件事对中华卷烟生产质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有—位领导人在吸“中华”烟时发现一些质量问题,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将此情况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随即找了轻工业部的领导,指示轻工业部注意抓好“中华”烟的质量。轻工业部很重视此事,指派了以食品工业局肖桂昌局长等人组成的工作组到上海卷烟厂,就“中华”烟的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当时上海卷烟厂厂长曹冠伍同志专门组织人员与工作组一起,从烟叶原料、材料到生产过程的每一道工序很认真地进行了检查。这次检查对全厂震动很大,影响深刻。在检查结束时,对“中华”烟的生产作出了两条严格的规定:一是做中华卷烟的烟叶原料必须经过挑选,确定的烟叶配方厂里无权变动,如需变动,需报食品工业局审批。二是生产中华卷烟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建立严格的工艺标准,不准随意改动。
从那次检查之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为了保证“中华”烟的质量,上海卷烟厂一直按照这两条规定从事“中华”烟的生产。在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因烟叶原料的质量和数量大幅度下降,为保证“中华”烟的质量,烟叶挑选从挑包、挑把剔次改为逐片挑选,“中华”烟的生产数量也大幅度下降,有的年份仅生产了几十箱几百箱,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才逐渐恢复到上千箱的产量。后来,尽管烟厂的年产量从50万箱发展到了80余万箱,但“中华”烟因受原料的限制,始终没有超过5000箱。
“中华”烟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一直坚持全退梗,同时,按照工艺规程,在生产“中华”烟之前,每道工序必须做好清洁保养工作,指定专用的卷烟机、包装机生产(特殊规格的“中华”烟则用手工包装)。在当时的设备、工艺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上海卷烟厂的管理、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硬是靠质量第一的理念,道道工序严格把关,保证了“中华”烟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保持了“国烟”的荣誉称号,实属不易。
现今,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卷烟制造的生产工艺、设备比上世纪50-60年代已先进了上百倍,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厚实的基础,烟叶原料随着烟叶基地的发展壮大,有了一定的保证,再有国家局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做大和发展中华品牌已具备了较好的条件。
“中华”烟是一个高品位、高层次的卷烟品牌,在做大和发展这个品牌的时候,必须精心组织和筹划好有质量的烟叶原料及主要材料,同时要不断研究营销策略和把握好市场的容量和机会;还要精心组织好工艺生产过程,真正做到“一丝不苟、支支一流、一包一箱、不优不休”。
最后,还公司望能精心组织和实施好这次“中华专线”技术改造工程,保证工程的质量,使“中华”品牌国字号的声誉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