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地“茄”品国潮兴

2023-07-04来源:蚌埠卷烟厂作者:李永国

“王冠”雪茄,始发蒙城。2018年,“蒙城手工卷茄技艺”被收入安徽省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烟草行业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

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洲,在赠送他的礼品中就有包装精美的雪茄。回国后,他听说淮河流域有手工卷烟作坊,便令淮军将领马玉昆在安徽蒙城的手工卷烟作坊寻访有名的工匠尝试制作雪茄。随后,蒙城出现了一批手工作坊,开始制作雪茄。蒙城手工卷茄技艺逐渐被世人所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蒙城雪茄烟厂的卷制工人正在埋头专心卷制雪茄。

蒙城手工卷茄技艺,大抵成熟于清朝末年。其传承谱系中的第一代名匠为“李老炮”(真实姓名已不可考)。李老炮,生于清朝末年(具体时间不详),因其个头较矮,卷制的“一支醉”土炮(当时人们对手工雪茄制品的称呼)吃味浓郁,人送绰号“李老炮”。李老炮祖上行医,早年随父亲在广东一带经营草药生意。在这一时期,他接触到了雪茄,并对雪茄制作充满了兴趣。中年返乡后,李老炮在蒙城北大街开了一家“李记”烟铺,以售卖烟丝、烟叶和卷制土炮烟为生,自此开启了蒙城与雪茄的不解情缘。

当时,蒙城周边产出的烟叶味道浓烈,并不适合直接用来做雪茄,得益于对中草药的熟悉,李老炮想到了“以药熟烟”的方法。经此方法处理的烟叶,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欢迎。在他的带动下,蒙城的手工卷烟作坊开始增多,蒙城手卷烟开始流行于江淮大地,并远销长江中下游,扬名“十里洋场”。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特色,蒙城雪茄卷制师开始对卷茄技艺进行系统地处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卷制师名叫刘俊美。

刘俊美对卷茄工艺进行了改进,保留了蒙城土炮烟制作中的中药材熬制、蜂蜜水浸润等芯叶处理方法。除此之外,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外包叶(茄衣)处理方法,处理后的茄衣烟叶油润光亮,烟支的外观可媲美当时的国外雪茄。

刘俊美14岁时逃荒至蒙城,被李老炮收留,并在其烟铺帮工。由于踏实肯干、聪明伶俐,刘俊美深受李老炮喜爱,被李老炮收作义子,传授其生意经及卷茄技艺。李老炮去世后,因膝下无子,就让刘俊美继承其家业。在刘俊美的经营下,烟铺生意日渐兴隆,后来“李记”烟铺更名为三义升巷烟坊,生产规模扩大,一度生意兴隆。

这个时期,蒙城雪茄有了较大的发展,学习卷茄技艺的人越来越多,产品类型也逐渐丰富。

蒙城手工卷茄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徽派雪茄工匠卷制出的蒙城雪茄,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在政府的支持下,蒙城县第一印刷厂改造了一个卷烟车间。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特色,蒙城手工雪茄卷制师开始系统整理卷茄技艺,并聘请刘俊美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手工卷茄技艺。此后,包括蒙城手工雪茄在内的各种蒙城传统卷烟技艺,得以传习和创新发展。

在刘俊美的众多徒弟中,葛恒山是最突出的一位。葛恒山生于1956年,是刘俊美培养的第一批徒弟,跟随刘俊美完整地学习了手工卷茄技艺,深得雪茄卷制和配方的精髓。葛恒山也成为蒙城手工卷茄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后来任蒙城卷烟车间的生产技术科负责人,主管产品开发工作。

从雪茄生产车间成立开始,有了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加持,蒙城手工卷茄技艺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此后,经过近20年的传承与创新,这项技艺得到了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卷制手法、烟叶发酵、储存养护等领域有了很大进步,与现代工业融合也更加紧密,为蒙城手工卷茄技艺发扬光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