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青天”的传奇

2022-07-17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烟草匠人

提起“上青天”,可能有些人会脱口而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我们这里说的“上青天”,却非彼“上青天”,指的是上海、青岛、天津三地。这短短的三个字内涵丰富。

在上海、青岛、天津的制造业中,以纺织和烟草两大产业尤为突出。在纺织产业,自十九世纪末机器纺织业兴起,纺织工厂就高度集中在这三个城市,顶峰时上海、青岛、天津三地的纺织产能曾占全国的70%。

在烟草产业,“上青天”的地位虽然没有纺织产业那样显赫,但足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曾有“要抽烟,上青天”的说法。

20世纪初,英美烟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起初,卷烟销售委托美商老晋隆洋行经营,1919年成立驻华英美烟公司直接负责销售。卷烟生产则由大英烟草公司统一管理。

大英烟草公司,在青岛老辈人中俗称大英烟厂,它就是上海、青岛、天津三家卷烟厂的前身。

1934年英美烟公司化整为零,香港公司仍称英美烟公司,东北企业更名启东烟草公司。上海、青岛、天津三地将卷烟制造、销售分别更名为颐中烟草公司、颐中运销烟草公司,总部仍设在上海。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天津、青岛颐中烟草公司被日军强行管理,合并为日本军管理颐中烟草公司。1945年抗战胜利后,日本军管理颐中烟草公司恢复原有建制,但由于内战爆发,生产经营十分艰难。1948年颐中运销烟草公司划归颐中烟草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颐中烟草公司经营依然困难重重。后来,青岛、上海、天津三地人民政府分别接受财产转让申请,通过协商谈判,以对价转让的形式接管了三地企业。

从1952年起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烟草进入“上青天”辉煌时代,三家烟厂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满足人民需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卷烟属于短缺物品。青岛卷烟厂自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后,年产量从当年的5.7万箱起步,次年就超过了10万箱,1963年至1969年连续超过了20万箱、30万箱、40万箱,1982年突破50万箱。其间,青岛卷烟厂产量一度位列全行业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卷烟厂。青岛卷烟厂生产的“泰山”“宏图”“双马”等甲级烟跻身于“上青天”时代人们口中的“好烟”系列。

1970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青岛卷烟厂决定将“泰山”品牌作为甲一级卷烟进行研发生产。当时,为了保证“泰山”烟的质量,技术人员制定了非常苛刻的质量标准,按照甲级用料标准选用原料,在烟叶的十六个等级中,只用金黄一级和金黄二级上等烟叶。

1970年10月,全新高档卷烟“泰山”正式上市。“泰山”卷烟凭借精美的包装和醇厚的吸味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成为“上青天”时代十分耀眼的品牌之一。

1982年,山东省烟草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下辖青岛卷烟厂,青岛卷烟厂由属地管理改为行业管理。1986年,青岛卷烟厂改称为中国烟草总公司山东省公司青岛卷烟厂,隶属山东省烟草公司。

进入20世纪90年代,青岛卷烟厂驶入发展快车道:1990年晋升国家二级企业;1994年实施资产重组,并联合烟台烟草分公司和烟台卷烟厂等组建青岛烟草集团公司,青岛卷烟厂成为其核心企业。1995年,青岛烟草集团公司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名称规范为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下辖青岛卷烟厂。在集团公司体制下,青岛卷烟厂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

2002年,青岛卷烟厂“十五”易地技术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06年完成新厂达产并易地搬迁,成为集经营信息化、物流自动化、管控一体化于一身的数字化企业,同年上划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改称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

自2007年起,青岛卷烟厂卷烟年产量连续突破100万箱,成为行业第6家、江北第1家年产量突破100万箱的卷烟厂,企业实现新跨越发展。之后,青岛卷烟厂持续发力,稳步发展。

尤其是2012年以来,青岛卷烟厂围绕“卷烟上水平”战略目标,扭住品牌发展不放松,坚定不移做强“泰山”品牌;强化质量控制,生产制造水平不断提升;落实目标管理,基础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以争创行业“精益十佳”为目标,全面推进精益管理;加强对表对标,争创“优秀卷烟工厂”;完善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持续推进,为鲁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今日风华正茂的青岛卷烟厂,处处激荡着澎湃的力量,也将接续昨天之荣光,开启明天之希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