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见证中国烟草发展史

2020-08-31来源:腾讯网

永定区内共有土楼23000多座,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

永定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如沙质黏土、杉木、竹子、沙子等,全都取之于当地,价格低廉。至于技术力量,经过代代传承和长期实践,已经造就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土楼建筑能工巧匠,包括泥水匠、木匠、雕刻师等,人才济济,应有尽有,实力相当雄厚。但是,尽管如此,要建造规模如此之大的土楼.尤其是品位较高的土楼,总的造价绝非小数额,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只能是一种梦想。比如土楼王子——振成楼,当年建造时足足花了8万元光洋,这还不包括楼主自家付出的人力代价。

那么,当年土楼客家人建造规模宏大的土楼究竟靠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有赖于烟草业、工商业的兴旺发达和华侨的资助。正是因为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让土楼客家人圆了多年的美梦,才使土楼客家人把传统的生土建筑艺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创造了令世人为之震撼的奇迹。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烟草种植技术从吕宋(就是现在的菲律宾),传入我国漳州。永定与漳州相隔不远徒步仅一到两天的路程,两地商贸往来十分频繁,所以烟草种植和加工技术很快传到了永定。由于永定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烟草种植,永定生产的晒烟色、香、味特佳。从此,永定县烟草业迅速发展,全县范围内广种烟草,条丝烟加工作坊星罗棋布。

永定生产的条丝烟在清朝被乾隆皇帝御笔钦赐“烟魁”金匾,并定为朝廷贡品。直到民国初期每年都有几十万箱条丝烟销往大江南北和南洋列国,先后在南洋劝业会和巴拿马国际烟草赛会上获奖,驰名中外。《永定县志》载称:1926年以前全县年种烟2~2.5万亩,产烟叶150~180万公斤,价值400余万银元,可收取税金5.3万银圆,仅此一项为全省之最。永定条丝烟每年出口6万箱(笼)左右。自产烟叶、自制条丝、自己运销,产销“一条龙”,在全国个地大中城市乃至东南亚各国,均设有经营条丝烟的店、商、行、号。

永定条丝烟产业的高度繁荣,带动了其下游的烟刀制造、造纸和航运等产业的发展。永定民间因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建造数量众多、规模宏大、设计精美的永定土楼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对永定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并达到顶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洪坑林氏家族打制的烟刀畅销各地,尤其是林仁山三兄弟生产的“日升牌”烟刀,在上海、广州等大商埠独占鳌头,外销日本、东南亚。林家兄弟随即富甲一方。林家兄弟致富后,广置产业,四处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为乡邻做了不少公益事。二十世纪初期,由于日本机器大规模生产的烟刀物美价廉,致使洪坑手工烟刀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走向衰亡。

清代至民国初,是永定烟草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烟叶富甲“一方”,永定烟农、烟工、烟商除继续扩大再生产外,纷纷建起土楼,方的、圆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其中高达数层、几百间房、规模较大、建筑考究的土楼均与烟草有关。有关专家调查整理了与永定“烟业”相关的土楼有:方楼代表“遗经楼”、圆楼代表作湖坑“振成楼”、“振福楼”;抚市镇雄伟壮观,二座联映的福盛楼、福善楼、洪山乡上径村“大夫第”、抚市社前村“庚兴楼”等十八座府第式方型大土楼、仙师大阜村的“长春楼”、还有抚市抚溪村的“怀珠楼”、新寨村“五福楼”、坎市镇“五凤楼”,古竹大德村的“棣辉楼”,以及永定境内其他大片比较有规模的土楼均与烟业密不可分,可以说土楼的建造见证了永定人的烟草发家史。

俗话说:私凭文书官凭印。而永定民间烟农烟商,也凭印章做烟生意,印传信誉,章拓财路。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阮练标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收藏永定人在烟丝产业发展中,而制作的烟标烟加工外销商号印章,300多枚印章见证了永定人400年烟草传奇。

永昌隆是个大号,在上海、南京、贵阳、长沙等地广泛使用,此图为永定人湖南长沙开设永隆昌烟栈专用章

永定上洋人陈会兴的烟标印鉴

永定人开设的条丝烟庄、商行遍及江南各大城市:上海23家,南京11家,武汉10家,长沙17家,扬州4家,厦门7家,广州13家,香港4家,漳州9家,共计166家,遍及14个省、市、区39个城市。这些走南闯北的烟商为中国各地的后来的烟草产业奠定了基础,如永定区抚市镇里兴村的王道宣,早年在长沙开办的条丝烟作坊即现今长沙卷烟厂的前身。中寨村的苏子牧、苏子升,鹊坪村的姜桂兰等人联合创办的柳州“新华卷烟厂,成为现在柳州卷烟厂的前身。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入闽来到永定,5月的一个晚上,在湖雷召开联席会议。毛主席了解到当地生产条丝烟的情况后。他风趣地说:“怪不得我们湖南老家,开烟店的都是你们永定姓赖的呢!”

永定条丝烟不但占据国内市场,且漂洋过海。赖庚兴为条丝烟拓展海外市场第一人;光绪17年(1891年)商人李标能(湖坑人)把本地产条丝烟运用往台北、基隆、高雄等地销售;光绪19年马来西亚华人胡五宏(下洋人)首次将永定条丝烟运往马来西亚销售,获利甚丰,后独立设店经销永定条丝烟。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永定烤烟逐渐代替了条丝烟,永定的烤烟生产迅猛发展,不仅种植面积每年达10万亩以上,而且质量闻名全国。至90年代中期,永定县的烟草业是永定县的支柱产业,并且在全国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在80年代被评为中国唯一的烤烟之乡。永定烤烟成为卷烟品牌“中华”、“七匹狼”的原料基地之一。

参考资料:《永定客家土楼研究》胡大新著、《300枚印章,诉说着400年前永定人的暴富传奇》周大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