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一点回忆

2012-06-07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江明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的指引下,经国务院批准,由李益三同志牵头主持,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烟草总公司,至今整整三十个年头了。我这里讲的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中国烟草改革发展的一些情况。

    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之后,首要的任务是组建各级烟草机构和上划烟草企业。组建各级烟草机构一般是在地方政府的主持下进行,而上划烟草企业则是由烟草总公司派出若干工作组分赴各省(区、市),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要求,与当地政府进行商定划分。上划烟草企业工作是在各级烟草机构组建的基础上进行的。企业上划工作的范围一般包括机构划分、业务划分、财产划分和人员划分等。机构设置分为总公司、省(区、市)公司、市(地、州)公司、县公司四级,工厂企业不论大小均划由省级公司直接管理。

    企业上划工作,因为涉及地方、部门、单位的利益,而且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情况不尽一致,所以不仅政策性强,而且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例如,烟草占地方财政的比例差别就很大,多的占到50%左右,少的只占个零头,所以各地对其关心程度也不一样;再如,全国小烟厂大部都设在“老、少、边、穷”地区,那里的经济状况一般都不富裕,所以,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具体情况应具体对待。

    在国务院的关心过问下,企业上划工作由李益三同志亲自主持抓,其他党组成员分片抓,大家都全力以赴。由于参与企业上划工作的人员重视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沟通情况,随时反映问题,注意工作方法,这项工作历时3年左右,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基本结束了。在整个企业上划工作过程中,虽然遇到不少坎坎坷坷的事,但没有发生什么政策性偏差。

(一)几个问题

    各级烟草机构组建起来和企业上划工作完成之后,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烟草行业的改革发展工作。但是有几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予以明确。

    一是管理体制问题。

    早在1984年,当时的改革主流形式是减政放权,一是“放”开,二是“放”下去。表面上看,这与烟草推行的管理体制,一要“收”上来,二要实行专卖立法,大相径庭。对于专卖与立法的关系,社会上始终存在着疑惑和争论,必须予以澄清。

    二是产业政策问题。

    为推进烟草改革发展创造条件,总公司曾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人员多次出国考察,了解国外烟草情况,学习其先进科学经验,重点看了卷烟生产设施及设备技术、原材料生产种植、产品销售市场等情况。相比之下,我国的卷烟生产和市场规模是巨大的,外国人把中国的烟草规模形象地看成是一个庞然大物,既羡慕又可畏。

    但是,我们的设备技术,与人家的卷烟生产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程度相比,简直是两重天。人家的卷烟机每分钟卷制和接嘴的速度高达7000支,而我们只有几百支;人家的包装机每分钟可产400包,而我们只有几十包。

    卷烟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烟叶,人家全部实现了种植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而我们才刚刚起步。

    还有些东西,人家有,而我们还没有。如醋纤丝束、膨胀烟丝、烟草薄片等。人家的生产车间物品周转和仓库装卸、升降等都已实现了电气化。这些对减少有害成分、降低消耗、改善吸味和减少用工等,有直接的作用。

    当然,国外的销售市场已趋于饱和,竞争比较激烈,封锁、垄断也比较严重。

    对照国外的情况,我们怎么办?这里涉及诸多产业政策问题。

    三是企业管理混乱问题。

    实行烟草专卖管理以前,各地卷烟厂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的情况很普遍。小烟厂林立,批发渠道混乱。粗制滥造、高料低用、降价竞销的现象比较严重。这都极大地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财源流失。

    卷烟零售环节问题更突出。全国年产3400多万箱卷烟,全要靠360多万户零售专营店消化。零售专营店星罗棋布地遍布全国城乡,但其领导关系并不隶属于烟草部门。

    至于销售市场,无证经营、黑市批发、制售假冒卷烟、走私外烟等违法活动也比较普遍。

    如何管理,也还是个问题。

(二)几项改革

    一是顺应烟草特点,大搞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一条龙管理的专卖立法体制。

    马克思把事物的矛盾分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形态。烟草行业由于在许多方面与其他行业不同,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特殊行业”。其特点,这里概括几条:

    例一,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政府和社会都不鼓励吸烟,但它又有众多的消费者。因此,我们既要满足消费需求,又不能不加限制地任意发展,这就对烟草的生产经营提出了特殊要求。

    例二,因为吸烟有害健康,我国政府对烟草采取了高税政策,这就使烟草行业成为国家的纳税大户。又由于烟草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的特点,如不加强宏观调控和有效治理,很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财源流失,这就需要特殊管理。

    例三,烟草及其主要配套产品,都具有用途单一的特点,专用性很强,少了不行,多了就是浪费。作为烟草行业的最终产品卷烟来说,更是用途单一,只能供人们吸食,而且是一次性消费。此外,卷烟还具有价值高、不易长期保存的特点。卷烟总量少了,会影响市场供应;总量多了,又会出现严重积压和低价竞销现象,一旦积压霉变,损失就不是小数目。由此可见,烟草行业农工商、产供销各个环节之间内在联系密切,需要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这一点,客观上决定了烟草行业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行业,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进行总量控制。

    例四,烟草垂直管理的2000多家工商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必须确保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同时,烟草生产经营的两头,又多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一头是烟叶种植,要依靠千家万户烟农;另一头是卷烟零售,要依靠千家万户商业网点。其中绝大多数是个体户。如不采取有效和有力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不但不能很好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烟叶的生产质量、收购秩序和卷烟流通秩序都难以掌握和控制。

    烟草行业的以上特点显然是其他行业、其他产品不具有的,对其进行特殊改革和实行特殊管理,就具有客观必要性。

    在烟草专卖立法之前,已经制定了一个《烟草专卖条例》,并已付诸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来,鉴于《烟草专卖条例》不能适应烟草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国务院法制局的指导下,在《烟草专卖条例》的基础上,重新起草了一个“烟草专卖法”,经国务院讨论同意,报送给全国人大讨论。

    烟草实行专卖立法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其不断扩大认同的过程。“烟草专卖法”从组织起草到全国人大讨论通过,历时五年左右。其时间之长、难度之大,据说是过去少有的。我参与了烟草专卖立法的全过程,使我有一种感受,就是人们对普遍性的东西容易共鸣,而对特殊性的东西则不容易认同,这似乎是一种习惯性的规律。其原因就在于把管理体制的“现象与实质”两者颠倒过来了。从现象看,烟草的管理体制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似乎不协调、不吻合,但是从结果实质看,自从施行专卖管理体制以来,烟草行业的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烟叶种植发展向好、市场管理有序进行,并发挥了统一对外的优势。

    早在1984年,国务院就发文明确指出,烟草行业“实行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统一管理和经营,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之后,1993年1月,国务院又专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专卖管理的通知》,强调指出:“实践证明,实行烟草专卖是我国一项成功的改革政策,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贯彻执行。” 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充分肯定了烟草专卖不仅是改革,而且是一项成功的改革。

    二是用技贸结合和“一引二带(代)”方法,引进设备技术、带进制造图纸、委托厂商代培训人员,大抓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面对社会购买力日益增长的需要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趋势以及烟草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积累的任务,首先必须对大、中型工厂企业的设备技术有计划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烟草工业企业设备技术严重滞后,要采用国际先进的设备技术,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我们按照轻重缓急,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资金来源是首要问题。大宗的靠贷款解决,不足部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总公司、省级公司都拿一点,并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建厂规模定型问题,是按品牌市场占有量、销售范围、现有企业基础技术水平和管理情况、原辅材料供应情况而确定的,但最低一般不能小于年产30万箱。

    厂址选用问题,对建设规模较小,原有厂址够用的,原则上尽可能就地改造,因为新的设备、工艺庞大、复杂,主厂房可以新建,原有其它厂房用作辅助使用;对于建设规模大的重点骨干企业,一般采取异地重建。

    至于人员培训培养问题,则分为两步走:先搞再培训,由从国外代培训回来的技术人员担任老师,在厂内组织培训,以解决新机器设备安装试车和急需的操作人员;再由总公司、省级公司创办院校,有计划地培养人才,以解决后继用人问题。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们从国外引进42项制造技术,消化吸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产技术装备普遍由“七五”前30~40年代的水平提高到60~70 年代的水平,一些重点骨干企业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改变了改革前落后的技术装备,创建采用了新的现代生产技术装备,为烟草行业发展初步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三是以“控制总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增长效益”为重点,大力整顿企业,形成规模生产经营,产品营销有序进行,市场流通得到净化。

    首先,整顿工厂企业。改革前,全国有大小工厂企业400多家,其中多数是计划外小烟厂。实行烟草专卖以后,我们下决心“关、停、并、转”300多家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的小烟厂,有效地遏制了粗制滥造、低价竞销的混乱现象。对经过筛选保留下来的100多家烟厂,区别不同情况,对其加大了技术改造的力度,对重点骨干烟厂采取了优先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鼓励争创名优产品,并尽快形成规模生产经营。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品牌的提升,发展扩大了一批市场原有的如“中华”等名牌产品,培育创新了一批如“红塔山”等后起的优质产品。

    其次,整顿批发零售企业。全国有几千个卷烟批发和代批单位,卷烟专营零售店约有360多万户,批、零环节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担负着年产3400多万箱卷烟面向3亿左右消费者供应的任务。但是,以往批发和零售单位双方都存在缺乏经常联系沟通的两张皮现象。批发单位偏重于坐等顾客上门,缺乏主动服务;而零售专营店则乱渠道进货销售,造成市场混乱。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互相联系沟通的正常纽带通道机制。

    针对上述情况,就如何组织批、零环节有序进行营销活动这一课题,我们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形成了一个网络式的管理办法,即批发单位通过网络渠道对卷烟零售专营店进行访销、订货、配送、结算等一条龙运转服务,变顾客上门进货为主动上门给顾客服务。卷烟零售专营店按照网络经营通道进货销售。经过试点,于1993年在全国正式推行之后,效果很好,从而有效地理顺了卷烟批发、零售渠道,促进了销售有序进行。

    网络机制建设在整个推行过程中,是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

    第三,整顿销售市场。加强专卖管理,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和消费者利益。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建立,使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经营的工作有了法律和组织保障。各级烟草专卖机构与公安、检察、海关、工商、技术监督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对无证经营、黑市批发、制售假冒卷烟、走私外国卷烟等违法经营活动,进行了认真查处和坚决打击,挽回大量损失。如1994年就查没走私卷烟40多万件,收缴假冒卷烟16万多件并进行公开销毁,还取缔了一批贩私贩假严重的卷烟自由批发市场,净化了流通渠道。

    同时,在整顿企业工作中,我们还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务院关于“限产压库”专项部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计划管理,严格按照市场对卷烟品牌、等级、数量需求调整安排生产计划;对已生产积存的各类卷烟进行清理盘点,优先供应市场销售,从而提前实现了“限产压库”任务,把周转库存压缩到合理水平,受到国务院领导表扬鼓励。

    四是大办基地建设,争取外援,立足自力更生,实现国产化。

    烟草行业,通过改革,建立了适应自身发展的特殊管理体制;经过引进先进的现代设备技术,改变了工厂企业整个装备水平;又经过企业整顿,理顺了企业的生产和流通秩序,提高了效率;再经过专卖立法,有力地制止了违法经营,净化了销售市场。剩下来的,就是后勤保障如何跟上。

    那么,搞后勤保障为何要大办基地建设呢?这是由中国烟草的主客观现实因素所决定的。中国烟草规模之大,决定了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原辅材料和设备技术等,依靠哪个国家或哪个集团都不可能保证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且现实情况是,国际竞争、垄断、封锁很厉害,如果再有什么风云变幻,很难想象能否保证我们的卷烟生产持续坚持下去。这里举个现实的例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卷烟滤嘴生产刚刚起步时,总公司进口一吨醋纤丝束只需3万元。但是由于国际垄断,平价丝束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为了保证生产,各地想方设法采取多渠道自行组织进口,但其价格有的就涨到8万元一吨。所以,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实现国产化,加快办好基地建设,才能有可靠的后勤保障。

    办基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而且由于我们要建的专业项目名目繁多,所以,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大家办”的方法,才能较快适应烟草行业发展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规划和探索,我们确定了“以我为主,争取多渠道广联合,加快基地建设步伐”的原则。

    第一,优化烟叶基地建设。

    烟叶是卷烟工业的主要原料。我国烟叶种植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年久退化,烟叶品质有所下降,影响产品质量提高。

    为了优化烟叶基地,在巩固提高河南、山东等省原有烟叶基地的同时,我们在对各地自然条件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和选用国内的优良品种,在云南、福建、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省有计划地发展了一批新的优质烟叶基地;为了发展“混合型”卷烟,还在湖北、新疆等省、区试种发展了一批白肋烟、香料烟基地;大力推行“良种化、区域化、规范化”科学种烟措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烟叶种植长期存在的“营养不良、发育不全、采收不熟、烘烤不当”的问题。这些举措使烟叶品质有了明显的改善提高,烟叶良种化面积达到90%以上,上中等烟叶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60%左右提高到上世纪90年代的80%以上,特别是上等烟叶的比例由3%提高到了20%左右,为卷烟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种烟的耕作体制格局没有被打破,实际上科学种烟还没有得到全面推行到位。这是一个很大缺陷,好在现在的新班子把这一课补上了。

    第二,建立醋酸纤维丝束生产基地。

    醋纤丝束是卷烟工业的重要辅助材料,但是国内没有生产。为解决这一生产技术问题,我们曾经访问征求纺织、化工等部的意见,请他们帮助或与我们合作生产这项产品,但他们都没有这项生产技术。无奈之下,我们本着只要愿意在中国与我们联合生产这种产品、其他诸如投资比例等一切条件都好商量的原则,选择了一家外国公司,准备利用国内一家化工厂的条件,联合建立醋纤丝束项目。但是,事与愿违。经过较长时间谈判,我们终于摸到了对方的底。他们根本没有把他们的醋纤丝束生产技术拿到中国生产的诚意。谈判是幌子,根本目的还是要与我们做成品买卖交易。

    国内没有这项生产技术,外商又不愿意把他们的技术拿到中国来。于是我们改变了主意,即在国内找代用品,先解决眼前卷烟生产应急问题。经过几乎走遍全国调查,我们发现无锡一家工厂在生产丙纤丝束,又经过化验证实,该产品无毒无味,随即送到张家口烟厂进行反复试用,结果证明,该产品虽然耐高温性能差,生产速度慢,但是可用,并且价格还比醋纤丝束低50%。

    为便于号召大家推广使用这项产品,我们把产品的名字姑且改称为“爱国丝束”。使用这项产品技术,不仅解决了我们生产卷烟应急需要,而且为日后与外商谈判,引进醋纤丝束生产技术,起到筹码作用。情况的发展果然如此。后来外国另一家公司主动找上门来,表示愿意与我们合作,在中国生产醋纤丝束。但他们提出一个先决条件,要我们停止生产丙纤丝束,并且还要求我们把生产丙纤丝束的机器设备统统卖给他们。我问他们,你们要它干什么,他们并不隐晦,明确讲要销毁。可见外商对我们的丙纤丝束设备技术有后顾之忧。我明确对他们表示,只要合作生产的醋纤丝束满足了我们卷烟生产的需要,我们自然会不再生产使用丙纤丝束,到那时,你们即使不收买,我们也会淘汰的。

    经过规划布局,我们确定,先在南通建立从醋片到抽丝全能的醋纤丝束综合生产工厂,作为母厂,然后逐步分别在昆明、珠海、西安等地陆续建立醋纤丝束抽丝分厂。后来经过多次扩建,使醋纤丝束大部满足了卷烟生产需要。

    第三,建立烟草专用机械制造基地。

    我们从国外引进的烟草专用机械设备的技术图纸,是国际现代全新的,国内没有这项技术,所以我们建立烟机制造生产,实际上是平地起家,其难度可想而知。我们曾经把引进设备的图纸送到国内一家飞机公司,请他们定点或与我们联合投资生产制造,一个星期以后该公司给我们的回答是,他们想制造,但是没有条件。而外国烟机制造商也没有与我们合作在国内生产制造的意向。在两难困境下,好在我们有醋纤丝束前例的思想准备,于是烟机厂的同志们发奋下决心自己进行试制。在初步试制成功之后,经过卷烟厂较长时间的实地试生产运转,烟机厂又对卷烟厂在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毛病进行不断改进,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试制成功,并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上世纪90年代前期,我们在常德、上海、秦皇岛、许昌等地先后建立、改建和扩建了若干烟机制造厂,分别安排试制生产卷烟机、包装机、制丝机、真空回潮机、膨胀烟丝机、烟草薄片机、滤嘴成型机、储丝柜、生产流水线等机械设备,基本上解决了卷烟厂等单位更新改造的需要。

    第四,建立科研教育基地。

    由于烟草是一个特殊行业,在许多方面需要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研究,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建立专业科研和教育基地势在必行。

    我们办烟草科研教育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很强,而且与生产经营密切联系。生产经营活动就是科研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实践的场所。

    因此,我们把科研分别建成综合型、专业型、生产型三种类型。我们先对原有的郑州研究所,经过逐步改建扩建,建成了综合性烟草研究院,全力开展综合性科研活动,并协助总公司对全行业的科研工作进行咨询和对专业科研单位进行联系指导。同时,总公司、省公司还分别在山东、云南等地建立若干烟叶等专业研究所。此外,还结合工厂企业技术改造,对原有的化验室进行改建扩建,建成化验、试验、研究三位一体的与生产活动密切结合的科研机构,配合生产开展研究试验工作。

    人才培养是事关后继人才的大事,所以培养人才特别是技术业务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首先在安徽筹建了“合肥经济技术学院”,省级公司在山东、河南等地陆续开办了若干技工学校,一些单位还利用各种条件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后来我到卷烟厂、烟叶产区、营销网点走走看看,不少烟草院校的学生都成为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岗位的骨干力量。

    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院校被停办了。可喜的是,最近,我又听说,国家局与河南省政府正着手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并要与河南农大在郑州联手开办烟草人才专业教育。这是一个好的兆头。

    这里,还有两件有关的事要强调和说明一下:

    1、与系统外合作开展项目协作活动问题。在基地建设整个过程中,我们与地方、军工、院校等单位及外商合作建立了一些生产加工项目,合作开展了许多科研教育活动,如昆船等军工企业为烟草定点制造机器设备、浙江华丰等造纸厂为烟草定点生产卷烟盘纸、山东农大与烟草合作开展烟叶专项研究以及一些外商与我们合作建立醋纤丝束生产项目等,这些对我们加快基地建设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基地项目建设持续了好多年,有些项目如醋纤丝束等,建设周期较短,而有些项目如卷烟机、包装机等较精密的机器设备,是在我退下来之后才陆续投产的,是新班子他们完成的。

    此外,为了确保基地项目建设有序进行,加强基地项目建设投产后的产品生产管理并协调对外开展项目实施工作,在基地项目建设的同时,国家局、总公司专门设立了烟叶生产公司、烟机制造公司、丝束生产公司和科技教育司等专业机构和工作部门,负责卷烟生产后勤保障。现在三十年过去了,我国烟草行业始终保持了稳定发展势头,没有受到什么外界风吹草动的影响。我想,后勤保障可能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三)记忆犹新

    烟草行业的发展能有今天的这个局面,实属不易。我回忆有这么几条:

    一是党的改革政策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烟草行业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推行改革。事实证明:改革使烟草行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烟草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改革促进了烟草行业前所未有的提高。

    举例说,我琢磨,归纳起来,有“六化”、“四高”、“一低”。

    “六化”:

    管理体制顺应烟草特点,实现了个性化;

    卷烟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

    产品营销,实现了批发、零售一条龙网络化;

    烟叶种植,迈向科学种烟规范化;

    原辅材料、设备技术等后勤保障,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

    市场管理,实行专卖立法,销售市场不断净化。

    “四高”:

    提高了经济效益。1994年全行业实现税利554亿元,比实行烟草集中统一管理前一年的75亿元,提高6.3倍多;从1982年成立烟草总公司到1994的13年间,烟草行业累计实现税利3200多亿元,比建国前32年的税利总和增长3倍多。

    提高了产品质量。实行专卖管理体制之后的10年多,我国卷烟总产量增长不到一倍,而甲级烟增长14.3倍,滤嘴烟增长27.7倍,焦油量由30毫克左右降低到20毫克左右,相对降低了吸烟的危害性,卷烟的内在质量和包装都有了明显改进。

    提高了烟叶品质。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烟叶良种化面积达到90%左右;上中等烟叶的比例由60%左右提高到80%左右,特别是上等烟叶的比例由3%提高到20%左右,为调整产品结构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提高了管理和技术水平。由于烟草行业产供销的整个装备水平与改革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客观上要求管理工作和技术水平必须相应跟上。为此,我们通过派出去和自己开办大专、技工院校,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并对在职人员进行了调整培训,从而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的管理水平、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状况大大改善。又经过改革实践和实地操作实践的锻炼,使整个管理、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形成了一支难得的管理、技术队伍。

    “一低”:

    原材料消耗降低了。由于采取了一些技术措施,增添了膨胀烟丝工艺、烟草薄片工艺和烟支接装滤嘴等,使卷烟生产的主要原料烟叶消耗由改革前的每箱60公斤降低到40公斤左右,减少烟叶消耗三分之一左右。

    二是国务院领导是关键。

    我们在推行烟草改革和建立专卖管理体制中,曾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但都被我们克服并闯过来了。其原因主要是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及时关心和大力支持。这里举几个例子。

    例一,烟草推行改革初期,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专卖管理体制不被认可。烟草实行专卖立法,人大连续讨论好几年都通不过。在国务院领导的关心、协调下,经过反复阐明为什么烟草是一个特殊行业以及为什么要实行专卖立法体制,历时数年,终被代表们认可,得以通过。

    例二,烟草搞技术改造,基本上是百废俱兴、白手起家,一切从头开始。光是需要的投资,不是几十亿,而是几百亿上千亿。但是靠烟草每年的一点留利根本无济于事。鉴于此情况,国务院给烟草“以税还贷、税前还贷”特殊政策,从而解决了技术改造一个最大的难题。当然,资金短缺问题,还得到其他方面的支持。

    例三,在各省组建烟草机构之后,我们接着开始进行企业上划工作。因为企业上划管理,涉及地方的经济利益,所以也是一个不顺当的事。在国务院领导的关心和过问下,针对各地情况复杂、具体问题多的实际,采取了在政策范围内具体问题分别对待的做法,才基本顺利完成了上划任务。

    三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改革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干部职工队伍。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着许多矛盾和斗争。在艰苦的工作中和复杂的斗争中,广大干部职工学到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真才实学,并加深了对党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等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对烟草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例如,在各级公司组建的初期,大家差不多都是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工作生活条件很困难,同志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改革锻炼造就了经得起考验的广大干部职工队伍,同时改革也为广大干部职工队伍提供了开拓创新的广阔空间、难得机遇和发挥聪明才智的宏大舞台。例如,生产卷烟的卷烟机、包装机是烟机设备中精密度较高、制造技术较难的设备,在外国厂商不愿与我们在国内合资生产制造的情况下,没有难住常德、上海烟机厂的同志,他们发奋图强,经过反复试制终于试制成功,又经过生产试用验证完全合格后,成批投入生产制造。面对国际现代先进的高精尖新烟机,连国内设备技术装备雄厚的有些机械厂都难以承接制造,而我们烟机厂的同志们却敢于碰硬,克服了难以想像的种种困难,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这是一种改革的豪情壮举,精神难能可贵。又如,醋纤丝束是卷烟生产的重要辅料,但我国没有这项技术,同志们在与外商合资建厂生产中,很快学会并熟练掌握了生产技术,而且产品质量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媲美。再如,批发、零售经营网络机制,在全国推广应用之后,效果很好,从此改变了零售乱渠道进货、批发乱渠道供货的混乱局面,解决了我们一个老大难问题。有的同志说,这个办法是江明的主意,其实不然。事实是,这个经验、办法是河南一个县公司创造的。我们只是把它拿过来,为了便于推广,对其进行了一些加加减减、修修补补而已。

    所以,我对毛主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一教导,有着深切的感受和体会。

    四是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

    烟草行业虽然实行“垂直领导、以条条为主”,但许多事情都需要地方上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烟草省级以下机构基本上都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以烟草的各项工作也主要在地方。同时,烟草的各项工作与地方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如卷烟的生产经营、工厂企业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烟叶等原辅材料基地建设、广大干部职工生活福利的安排解决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地方上的多方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

    因此,我们对地方党委政府给予烟草行业的发展提高所做出的许多贡献,感到由衷的高兴,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后来居上

    进入21世纪,烟草行业的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紧跟形势,开拓创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里举几个主要事例:

    例一:提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切合实际,意义重大。根据中央“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决策措施。这既符合中央的精神,又抓住了烟草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性很强。

    例二:以品牌为龙头,优化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并进行了重点技术改造,形成了品牌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升级换代水平。

    例三:把批发零售经营网络发展提高到现代信息化水平,使整个批发零售工作井然有序进行。既净化了市场,又减少了环节、节约了费用,流通渠道大大改善。

    例四:将省级公司工商分开。这一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势,相对改善和减少地区封锁,并强化了专业管理。

    例五:调整县级公司职能。把县级公司的财务、营销职能上划到市级公司直接管理。县级公司主要搞调查研究、营销监督、市场专卖管理、协调条块关系。这一科学的分工调整,使营销水平、管理水平、市场控制水平、人员素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例六:中国的吸烟者历来习惯吸食烤烟型卷烟。为开发中式卷烟和提高卷烟品质、改善吃味、减少有害成分,国家局科教司牵头,组织工厂、科研、院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较长时期的研究试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是验证的最好标准。过去外国卷烟在国内市场供应偏紧、经常出现脱销现象;现在情况发生了陡然变化,就是组织力量推销、请外商协助,也不大销得动。

    例七:提出“两个至上”,意义重大,是个创造。“两个至上”与“两个维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维护”是属于经济管理体制工作范畴,而“两个至上”则是属于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理念范畴。提出并实践“两个至上”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更有其特殊的内涵意义。

    例八:“卷烟上水平”提得好。牵一发而动全身。“卷烟上水平”,既抓住了龙头,也突出了重点,带动了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全局工作。“卷烟上水平”是贯彻“十二五”规划的总题目,各方面都要围绕“卷烟上水平”开展工作。

    例九:理顺烟草资产管理体制。这是一项宏观性的政策改革。同时补上了专卖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缺憾,使烟草专卖体制更加完备。

    2011年是执行“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局良好。全年实现税利7529.56亿元。这既是2011年的成绩,更是若干年来,以姜成康同志为班长的国家局党组一班人,带领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进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艰苦努力的心血结晶和物质体现。

    我作为长期从事烟草的工作者,面对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好形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谨以此文,记叙施行烟草改革发展和专卖制度带来的巨大进步和变化,纪念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30周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