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古代典籍中烟草的影子

2018-08-30来源:新烟草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里,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烟草的影子如电石火光,稍纵即逝,唯因其在人们的爱恨交融中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在吸烟者吞云吐雾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才被记录、被回味。今天,就让我们从典籍中追踪那些若隐若现的烟草的影子。

烟草寻“踪”

  “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之,总不若闽中者色微细,名为金丝烟者,力强气胜为优。”明代医学家、四川人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如此记述。在我国,烟草最早出现在华南,到了明末,福建种烟规模就已经“多于吕宋”,后又由福建、广东传至江南、两湖一带。

  明末,烟草普遍种植,吸食者众多。清人沈赤然在《寒夜丛谈》追记:“烟草产自闽中⋯⋯崇祯初重法禁之不止,末年遂遍地种矣。余儿时见食此者尚少,迨二十年后,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由此可见,虽然崇祯年间朝廷便对烟草实行禁种,但仍挡不住人们对烟草的喜爱。

  烟草在其他省份有没身影呢?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典籍中管窥。杨士聪在《玉堂荟记》中是这样描述烟草如何在北方“出现”:“烟酒,古不经见。辽左(今辽宁)调用广兵,乃渐有之,自天启年中始也。二十年来,北士亦多种之。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乃至无人不用。”可见,烟草随着军队征战辽宁而开始在北方“留影”,然后得到种植。

  在陕西,种植晒黄烟和黄花烟的历史悠久。据考证,陕北是陕西地区烟草传入最早之地,陕西地区烟草种植始于明末,至康熙年间,陕北、陕南、关中、渭北,已普遍种植晒烟,“沃土腴田,尽植烟草,盛夏晴霁,弥望绿野,皆此物也。”(清岳震川《赐葛堂文集》卷四《安康府食货论》),可见烟草种植规模之大。在山东等地,烟草也大量种植。清乾隆元年,方苞上书朝廷描述:“以臣之所目见,江南、山东、直隶上腴之地,无不种烟,而耳闻于他省者亦如之。”

  云南是烟草种植大省。有民间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征战云南,军营中瘴气弥漫,士兵罹患疾病者众多。于是当地人献上“九叶云香草”,诸葛亮让士兵点燃后吸用,疾病神奇般的治愈。传说或不可考,但在云南,有文字可考的种植历史则见于明朝正统年间。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记述明正统六年到十四年(公元1441年〜1449年)兵部尚书王骥率兵“三征麓川”时,用烟草治病的情景。他说:“烟,⋯⋯求其习服之始,则向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病,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所以,则众皆服烟,由是遍传。”

  与此同时,在广东、广西、四川、湖北等省,烟草的种子也在生根发芽,并广为种植,“与粮争田”屡见不鲜,引起了一部分人担心,如彭遵泗在《蜀中烟说》中描述川西郫县种烟情景时说:“河坦山谷,低峰高原,树艺遍点,几与五谷争生死也”。吴大勋在《滇南见闻录》中记述:“种烟之地,半占农田。卖烟之家,倍多米铺。”尽管如此,但吸食者的喜好、丰厚的利润让烟草的传播与种植势不可当。到清代中叶,烟草种植“处处有之”,且品种也越来越多,正如《百草镜》中所记述的:“烟一名相思草,烟品之多,至今极盛。在内地则福建漳州有石马烟,浙常山有面烟,江西有射洪烟,山东有济宁烟,近日粤东有潮烟。”

  烟草的盛行与医药功能、休闲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密切相关。人们发现烟草有缓解疲劳的功劳,便将其作为休闲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山野村夫莫不喜欢,烟草成为应酬之物,馈赠之宝。一时间,“开门七件事,事事皆难少。迩来门一开,又添吃烟草。”烟草作为大宗经济物产得到了发展,在湖北恩施、湖南湘西等少数民族区域尤为盛行。后来,烟草兼有货币功能,被称为“烟币”。清嘉庆版《龙山县志》记载,自万历年间,烟叶被列入“物产货币”,容美土司和桑植土司以烟草抵税,“烟户税,与火炕钱相等,即于此内量行拨解”。

古时烟草这样种

  现代烟草种植技术日新月异,从种植、田管到采收、烘烤,新技术广泛应用、新设备推陈出新。而在浩瀚的典籍资料中,也不乏古人种植烟草的有趣记录, 较有影响的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金丝录》和乾隆年间的《烟谱》。前者系我国第一部烟草专著,由汪师韩所著;后者由陆耀撰写,他用五个部分记载了烟草传入历史、烟草名称、制作技术、吸烟工具、吸烟禁忌等,这些古法种植依然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技术含金量。

  “烟草生于江南浙闽诸处,今西北亦种植矣。初春下子,种莳喜肥粪。其叶深青,秋中采收,晒干,细切如丝。缕成穗装入筒口,火燃吸之,烟口鼻,通达百骸万窍,闽中石马镇产者最佳”,明天启四年(1624年),倪朱谟在本草著作《本草汇言》中,对烟草从种到收的过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由此便知,烟草明代天启年间,西北各省已有烟草的种植。那时种植烟草,每逢初春季节下种,因其耐肥性,肥料愈多长势愈好。烟草叶子是深绿色,初夏时开花,秋天采收。秋天将烟叶采摘下来、晒干,之后切成细丝。吸时,将烟丝放在烟筒口,点燃后吸气,烟气从口鼻吸入通达全身。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钱大昕在《村中所见》诗中则这样描述了村民加工烟叶的情景:“日高编箔烘烟叶,雨歇携枷打豆其。”

  烟草种植需要肥料多。清嘉庆年,著名书法家、新喻知县包世臣在《安吴四种》中也有记录:“种烟必厚粪。计一亩烟叶之粪,可以粪水田六亩。”此外,他还详细地记述了烟叶种植用工情况:“又烟叶除耕锄之外,摘头、捉虫、采叶、晒帘,每烟叶一亩需人工五十而后成。其水田种稻,合计播种、插秧、莳禾、芸草、收割、晒打,每亩不过八九工。旱田种棉花、豆、粟、高粱,每亩不过二三十工。是烟叶一亩这人工,可抵水田六亩也。”可见,烟叶生产用工多古来皆如此。

  清朝诗人陆煊也在《种烟三十韵》中,详细记述了烟草从传入到种植、采收、吸食、贩运等的全过程。关于烟草的种植、调制,他是这样描述的:“莳艺浑同荣,沽需每藉泔。青葱临夏陌,红艳照秋潭。似茗收盈屋,如菲采满蓝。十分勤剪剔,一月废梳簪。打绿需时再,罨黄汁日三。”大意是说,烟草种植在当时是如同园艺栽培一样精细、讲究的技术,烟农如“圃人”一般每天以米汁灌根浇水。到了夏季,绿叶茁壮生长,烟花灿烂。在烟叶生长旺季,更要勤于打理。而采收则要在天气晴好时进行。“罨黄”即调制,则需要三天的时间。

  不同的地区也有其不同的种植方法。在我国台湾,因其气候特征,烟草为冬种春收。对此,《台湾府志》“土产门”是这样记载的:“淡芭菰冬种春收,晒而切之,以筒烧吸,能醉人。原产湾地,明季漳人取种回栽,今名为烟,达天下矣。”而在浙江则“春时栽植,夏时开花,土人除一二本听其开花收种外,余皆摘去顶穗,不使开花,并去叶间旁枝,使之聚力于叶,则叶厚味美。每烟草一本,其顶上数叶名曰盖露,味最美,此后之叶递下,味递减。”(《食物本草会纂》,沈李龙康熙三十年所著)打顶、抹杈、保留中上部烟叶醇厚吸味⋯⋯这样的种植理念,现在看来,是不是似曾相识?

  精心的种植,产生了烟丝中的“名品”,不同地区的烟叶也因产地而冠名,但普遍认为福建产烟叶最好,沈李龙在其《食物本草荟纂》中就表示:“(烟草)今海内遍地有之,闽产者佳,燕产者次,浙江石门产者为下。”清朝文人刘廷玑也有同感,他在《在园杂志》中写道:“在闽者名建烟,最佳者名盖露。”同时,作者进一步注释道:“凡烟草顶上三叶谓之盖露,极香翠香烈,俗美其名曰醉仙桃,曰赛龙涎,曰担不归,曰胡椒紫,曰辣麝,曰黑於菟,皆是物也。” 而据《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记载,民国五年(1916年),湖北咸丰烟叶(晒烟)以其优质的品质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银奖,成为中国烟草史上最早获得的世界名牌之一,也让中国烟叶一举闻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