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花飘香。近日,福建烟区烟后水稻种植陆续喜获丰收,顺利实现“烟后种稻比例和种植面积只增不减”目标,进一步稳固提升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贡献度。
今年,福建烟区为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烟草专卖局正确处理“三个关系”、牢牢守住“两条底线”的烟叶工作要求,坚持把烟叶产业融入到福建省委、省政府重农抓粮的大格局中,持续践行“以烟促稻、以烟稳粮”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纵深推进烟稻产业政策协同融合、生产技术互利融合、基础设施共享融合和综合体建设深度融合。3月份,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联合省农业农村厅下发了《关于推进烟稻产业融合发展“五个一体化”的通知》,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加快产业融合,推动从烟稻轮作单纯种植制度,向烟稻产业全程系统融合升级发展。
推进全程产业政策一体化,烟稻融合更有保障。福建烟区把产业政策作为推进烟稻融合发展的“指挥棒”,坚持运用产业融合思维,充分发挥烟叶和水稻扶持政策的协同效应,用好烟草和农业等部门关于稻烟田保护、设施投入、扶持补贴、专业服务、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有利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烟稻全程产业政策一体化,打造升级版的烟稻产业综合体。
推进全程土壤保育一体化,烟田质量更加提升。福建烟区坚持“既用地又养地”,推进烟田土壤全程保护、系统改善,全面提升烟田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服务于“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通过系统开展烟田土壤普查,针对性开展土壤保育;系统设计土壤改良方案,改浅层同层耕翻为多层深层间隔深松,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系统推广生态补偿技术,大力推广稻草溶田还田、种植绿肥,开展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全面实现施用商品化有机肥;系统推行高效水肥管理,做好烟稻全生产周期水肥营养统筹,引导烟农做好烟后稻高效水肥管理,推行精准减量施肥,持续提高烟田土壤质量。
推进全程绿色防控一体化,烟稻产业更为绿色。福建烟区以守好烟田生态边界为己任,积极推动烟稻全程病虫害联防联控,会同农业部门出台相关技术意见和监管措施,建立烟田农药“负面清单”,落实《稻烟病虫害一体化绿色防控实施意见》,将烟蚜茧蜂防蚜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延伸到水稻生产,引导农民规范使用农药,保证烟叶和水稻的安全性。
积极推广烟稻绿色生产模式,将相对成熟的烟叶绿色生产体系向水稻种植推广应用,全面落实地膜回收利用,共同开展烟田面源污染防治,做好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并在烤房群大力推广“棚下烤烟、棚上发电”的“烟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烟稻产业的“含绿量”和“含金量”,努力树立农业产业绿色生产标杆。
推进全程机械作业一体化,烟稻生产更加高效。福建烟区持续深化去年举办的东南武夷南岭丘陵作业区烟稻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展示暨遴选现场会成果,推进烟稻农机资源共建共享,探索构建农机、农艺、农田、农服“四位一体”的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系统,推动部分农机从烟草专用向烟稻共用发展,推进烟稻全程农服平台建设,共同做大农机专业化服务“市场蛋糕”,以服务规模化促进烟田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推进全程种植主体培育一体化,烟稻发展更有后劲。福建烟区树立“烟田即稻田、烟农即稻农”的理念,联合农业等部门,共同开展烟稻种植主体素质提升行动,构建烟稻全程生产技术指导视频库,共同打造烟稻农培训学校,不断提高种烟种稻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实现烟稻生产提质增效。今年,全省烟农户均种烟29.1亩,户均种植烟后稻27.8亩,户均种烟种稻综合收入达17.5万元,使烟稻融合发展成为了有效破解了种粮收益低难题的“金钥匙”。
推行烟稻全程“五个一体化”,进一步推动了烟稻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升级,实现了烟稻产业“双优双稳”。同时,福建烟区还积极推进行业烟稻协同发展工程研究中心和粮烟协同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建设,更好地以科技赋能烟稻产业发展。2024年,全省烟后稻种植面积92.17万亩,同比增加2.52万亩;烟后稻种植比例95.6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烟粮融合比例达到98.99%,牢牢稳固了全省十分之一的水稻面积和全国四分之一的杂交稻种产量,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烟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