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阳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3-27来源:阳信县统计局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年”、“项目建设年”等活动,大力实施“乡镇振兴”工程,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更好更快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平稳运行,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3亿元,同比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5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8:42.6:39.6调整为18.1:41.8:40.1,服务业占比提升0.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24108元,同比增长32.9%。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1%。其中,农业总产值19.08亿元,林业总产值0.58亿元,牧业总产值16.37亿元,渔业总产值1.6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75亿元,分别增长7.1%、27.87%、6.06%、5.49%和13.64%。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粮食产量连续九年实现增产,初步统计,粮食总产达484170吨、单产达464公斤,均创历史新高。棉花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种植面积79330亩,增长4.6%;总产量6346吨,增长11%;单产80公斤/亩,增长6.7%。蔬菜面积42523亩,增长1.1%;总产量136646吨,增长4.2%。水果总产量25.36万吨,增长30.4%。

林业生产创佳绩。全年完成合格造林1899公顷,四旁植树100万株,育苗面积118公顷,木材产量3500立方米。美国白蛾得到有效控制。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增长。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肉牛出栏20.56万头,生猪出栏42.2万头,家禽出栏1356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83644吨,增长6.3%,奶类产量3618吨,增长12.2%。渔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7420吨,增长9%。

农机化水平稳步提升。全县农机总动力达77.08万千瓦,增长1.2%,农机总值达到29100万元,增长12.8%。全年机播面积达74940公顷,机耕面积达34470公顷,机收面积达57700公顷。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54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31家,华康粮油、家豪奶牛、怡嘉工艺品等7家企业被新认定为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总数达16个。标准化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县共建成1万亩无公害蔬菜、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已达19个。有机鲜食玉米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被认定为第二批市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县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4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断壮大。新增阳信益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等30家,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134家,入社会员1.8万人,辐射带动5.19万户,实现社会效益16亿元。

水利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有效灌溉面积达26.67千公顷,其中有效实灌面积26.5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2.33千公顷,全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09千公顷,当年新增2.4千公顷。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人口31.22万人,当年新增5.10万人。

三、工业

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法人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8.1亿元,增长15.43%。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32亿元,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0.38亿元,增长85.97%。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4.24亿元,增长41.71%;实现利润7.63亿元,增长42.18%;实现利税12.02亿元,增长48.39%。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

投资总量稳步增长。今年以来我县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0628万元,同比增长7.2%。其中房地产投资完成56983万元,同比增长5.6%。

投资结构趋于优化,一产、二产比重有所下降,三产比重大幅增加。全县投资一产完成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比重为3.6%,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二产完成投资占比重48.8%,同比下降11.1个百分点;三产完成投资占比47.6%,同比增长12.5%。

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稳定态势。开发总量不断上升,建设规模大幅扩张。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6983万元,比上年同期的53968万元,增加3015万元,增长5.6%。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45395万元,同比增长5.0%,占全县房地产开发总投资的84.1%。

商品房施工情况良好。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为940871平方米,比上年同期的601281平方米,增加339590平方米,增长56.5%。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为713290平方米,占全县开发施工总面积的75.8%。

商品房销售情况。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76742平方米,比去年增加35817平方米,增长率为10.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3473套,同比增长10.3%;面积为419463平方米,同比下降0.2%,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8.0%。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县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13家,实现建筑业产值8.63亿元,增长32.8%,其中建安工程产值7.94亿元,增长37.4%;实现利润0.81亿元,增长76.1%;竣工产值4.37亿元,增18.6%;房屋施工面积100.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1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3.8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为25.37万平方米,占房屋竣工面积的74.9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活跃,城乡市场全面繁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7亿元,增长17.06 %。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26.7亿元,增长16.94%;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2.97亿元,增长17.31 %。

批零贸易业主体地位不断加强。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3亿元,增长17.0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89.8%。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28亿元,增长16.56%,市场份额达13.3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0.54亿元,增长17.87%,市场份额达76.99%。

住宿、餐饮市场运行平稳。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16亿元,增长23.08 %;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69亿元,增长11.15 %。住宿和餐饮业所占市场份额达9.71%。

私有经济成为主导力量。全县私有经济实现零售额36.32亿元,增长72.46%,所占市场份额达到91.56%。

六、对外经济

外资方面,2011年全县合同外商投资5万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37.9万美元。

外贸方面,2011年全县进出口总额实现31100万美元,增长5.91%,其中出口22690万美元,增长4.94%,进口8410万美元,增长8.6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运输健康发展,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00.559公里,其中国省道93.559公里,县级公路120公里,乡级公路287公里。有发达的长途汽车线路,日均发送74辆客车,日客运量0.32万人。 2011年运输企业拥有货运汽车4236辆,12581吨位;客运汽车50辆,1064座位;货运量533.72万吨,货运周转量120190万吨公里,客运量134.8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2136万人公里。铁路建设从无到有,德大铁路阳信段施工进展顺利,我县没有铁路的历史即将结束。运营。

民用汽车发展加快。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4.70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6.98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为30.11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6.29万辆;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为28.84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6.15万辆。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邮政业务总量1322万元,增长32.2%,电信业务总量16200万元,增长36.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9000户,增长19.7%;移动电话用户34.5万户,增长70.3%。互联网用户数达到3.91万户,增长96.5%。

八、财政、金融、保险

地方财政快速增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6亿元,同比增长46.71%。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2.4亿元,同比增长23.13%。其中,教育支出3.08亿元,增长52.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2亿元,增长19.97%;医疗卫生支出1.13亿元,增长19.8%;农林水事务支出2.48亿元,增长21.76%。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2.14亿元,增长18.09%,较年初增加9.52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37.05亿元,较年初增加4.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7.67亿元,较年初7.7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9.56亿元,较年初增加7.5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11亿元,较年初增加0.15亿元。

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保持稳定增长,共有14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在我县设有分支机构,包括6家人寿险公司和8家财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1.99亿元,增长12.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7亿元,增长21.0%,人身险保费收入1.3亿元,增长8.3 %。财产险和人身险之比为34.7:65.3。全年共支付赔款与给付0.4亿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0.27亿元;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共0.2亿元,为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安定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九、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开展科技特派员工程、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加强了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和科技培训、科技宣传工作。共组织出动技术人员120多人次,依托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6期,解答技术难题 1000多个,赶科技大集 9 次,发放明白纸3000余份,培训农民1600多人。

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全县共申请专利124件,授权专利64件。

强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丰源科技高强高韧碳纤维技术产业化开发平台列入了滨州市十大科技创新平台,这是全市十大科技平台中唯一一个县级企业科技平台;山东省首批创新方法试点企业名单中,我县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另外,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获得专利实施明星企业。金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命名为科技创新型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2亿元,增长7.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龙福化纤有限公司、长威电子有限公司分别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填补了我县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空白。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效显著。编制了《阳信县“十二五”山东名牌发展规划、名牌培育目录》。山东立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立昌牌”帆布、滨州裕阳铝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裕阳牌”建筑外窗2个产品荣获“山东名牌产品”;山东省阳信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1家单位荣获“山东省服务名牌”。对2家企业(山东阳信龙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立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行业标准修制订工作进行了重点帮扶。2011年5月21日,山东立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3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以高分顺利通过省专家组复审;确定鸿安餐饮申报了山东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协助该企业制定标准体系。

气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2011年共发布天气情报决策服务材料57期,人影简报7期,雨情服务23期, 重要天气服务14期,向县委、县政府、各乡镇和有关单位发送气象服务周报共54期,季气候评价4期、年度气候评价1期。元旦、春节、两会、清明、梨花会和五一劳动节、端午等重大节日、活动等编发服务材料34期,麦收关键时期接受电视台专题采访4次,深入田间地点开展服务2次,把服务直接送到农民手中。

重要天气、雨情及灾害预警信息免费发送短信83次,接受人数56606人次。

十、教育、体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

各项教育事业协调迅速发展。2011年末,高中2处,在校学生6179人。初中19处,在校学生14769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普通小学13处,在校生30195人,全县小学、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99.94%、98.3%。年末幼儿园68处,在园幼儿7284人,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6.84%,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8.5%;年末特殊教育学校1处,在校学生78人。2011年末,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332人,其中专任教师3879人。

我县已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处、省级规范化学校2处、市级规范化学校34处、省级教学示范学校3处、市级教学示范学校22处、市级绿色学校8处。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参加各类体育比赛37次,参赛人数达10000人次,获市级奖牌45枚(金牌8枚、银牌22枚、铜牌15枚)。全县共有运动场所280处,其中蓝球场所130处、田径场所47处、门球场所40处、训练房3处。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2011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93个,床位680张。其中,医院2所,床位426张;基层卫生医疗机构85家,床位240张;专业卫生机构5处,床位14张;其他卫生机构1处;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19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44人、注册护士362人、药师66人、技师71人。

文化、广电事业继续稳步发展。2011年末,全县有艺术团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处,文物管理所1处,电影公司1处,影剧院1处。全县拥有电视台1座,电视覆盖率100%,地面卫星接收站6座,电视发射机9台,电视转播台1处。

旅游业实现新突破。2011年,成功举办第22届梨花会。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9.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亿元,外汇旅游收入38.1万美元。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管理实现新跨越。投资260余万元,实施了鲁北大街、梨园公园管网贯通工程,新建排水管道435米,检查井11座;对城区排水管道全面清淤,其中管网清淤3.4公里,清理雨水口3200个、检查井630座;累计更换雨水篦子732套,更换井盖621套。投资13万元,购买130个大型垃圾箱。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今年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133个, 拒批重污染项目3个,验收项目12个,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为100%,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合格率为100%。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97.3%,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均提升到一级A,河流水质持续改善,重点河流1个监控断面,COD、氨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5.4%、1.6%,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 %。生态建设成绩显著,金阳办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命名,2个乡镇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命名。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建成,已覆盖5家县控以上重点污染源、1个空气自动站、2家城镇污水处理厂、1个河流出入境断面及饮用水源地。严格环境执法,累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00余起,依法清理取缔土(小)企业7 家。重点监管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综合达标率100%。

十二、人口与居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29‰,人口死亡率8.82‰,人口自然增长率2.47‰。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45.21万人,比上年减少0.42万人。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显著提高。年末全县城镇在岗职工1.77万人;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357元,比上年增加4178元,增长16.6%。

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大增长,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45元,比上年增加1040元,增长16.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03元,同比增长6.5%;每百户农民家庭平均拥有电视机125台、电动车103辆、移动电话132部、洗衣机81台、电冰箱70台。

十三、社会保障与就业

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2011年全县新增就业0.41万人,其中再就业0.1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0.06万人;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1.12万人,全年城镇求职登记0.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全年组织就业再就业培训0.51万人次,接受职业技能鉴定申请238人,组织技能考核鉴定230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225人。继续实施技能扶贫政策,全年完成技能扶贫招生42人。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42万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24亿元,发放养老金0.62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职工7109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0.81亿元,为离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0.81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2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310.05万元,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31.59万元。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3.36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97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39万人,征缴医疗保险基金3962.29万元,发放总额3020.34万元。工伤参保职工1.44万人,征缴保险基金125.63万元,发放总额60.02万元。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参保18.35万人,收缴养老金1550.58万元,为60周岁以上老人6.21万人,发放养老金2051.70万元,发放率100%。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工作成绩显著。社会救助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城乡低保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共计14904人,其中农村低保救济 11995 人,城市低保救济 2909人。全年筹集善款139万元。年末全县福利企业8 个,安置残疾人811人。全县福利事业单位9个,收养人数866人。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核算数。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 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