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3-23来源:德城区统计局

2011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重要思路,大力实施“一心两城”重大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构建幸福德诚,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二五”的精彩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 191.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由一季度的6.4%、上半年的8.7%、前三季度的9%上升至全年的10.7%,增速呈逐季上升态势;人均地方生产总值(GDP)达到5018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37元,增长9%,全区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70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7.53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9.21亿元,增长12.7%。倾力打造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6:45.72:51.82,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服务业发展良好。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GDP)比重达51.82%,同比提高0.4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7%,同比提高了0.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增速反超GDP增速2个百分点,提供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65%以上,服务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物价涨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2%,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12.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5%、衣着类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6%、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3.2%;商品零售价格上升5.3%;原材料购进价格上升9.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4.4%。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区个体私营户、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2.44万户、8.84万人、147.09亿元,分别增长20.1%、18.2%、35.2%。民营经济总收入达到505.33亿元,增长25.7%;民营经济上缴税金8.76亿元,增长20%,占辖区内税收总额的40.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全区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粮食连续年年增产,品质农业提质增效,启动南部生态新区规划建设,无公害蔬菜、花卉、果品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2200亩、1.32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达到75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有力推进了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89757万元,增长2%。其中,农业产值49830万元,增长15.2%;林业产值1045万元,增长1.9%;牧业产值29927万元,增长7.9%;渔业产值1202万元,增长1.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753万元,增长4.3 %。农、林、牧、渔业产值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5.52%、1.16%、33.34%和1.34%,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95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区新增绿化面积280公顷,植树造林面积280公顷,植树80万株,幼林抚育906公顷,当年育苗73公顷,城乡绿化覆盖率达到37.5%。实有林地面积5128.4公顷,增长4%,森林覆盖率达到19.06%。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区水产品养殖面积达310.27公顷,水产品产量2485吨,增长16.8%。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区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 17.02万千瓦,增长7%。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75万千瓦,增长0.9%;农用拖拉机2994台,联合收割机301台;农村用用电量2024万千瓦时,增长0.4%;化肥施用(实物量)2.18万吨,塑料薄膜使用量285.49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配套机电井达到1921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24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 2.44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到8.03千公顷。农村生活设施日益完善,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努力为农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家,全年产值过5000万元企业49家,过亿元的30家,过10亿元的3家,实现增加值55.53亿元,增长15.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讯速,全区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0.13亿元,增长34.5%.

企业经济效益快速提高。企业效益连年攀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3.59亿元,增长30.7%;实现利税19.30亿元,增长30.9%;实现利润11.16亿元,增长31.7%;三项指标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6.8、8.3、7.8个百分点。骨干企业培植取得成效,全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4家,其中,过5000万元的83家;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45家。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全区资质以内建筑企业4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17142万元,增长20.9%,实现业务收入434295万元,增长1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持续扩张。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围绕壮大现代物流、城市综合体、新材料、化工和现代服务业,全区规模以上在建项目86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8个,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0.19亿元,增长24.1%。其中,城镇投资完成87.32亿元,增长30.9%;农村投资完成2.87亿元,下降66.1%。建设资金充足,到位资金 115.35亿元,增长12.6%。其中,自筹资金52.03亿元,下降21.2%,占到位资金的45.1%。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累计完成投资0.19亿元、21.29亿元和68.71亿元,分别增长-91.5%、-19.7%和47.9%;投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2.96:35.26:61.78调整为0.21:23.61:76.18,三产比重上升14.4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发展平稳。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房产市场呈逐步放缓趋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71亿元,增长21.3%,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6.70亿元,增长20.1%,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0.64%。商品房建设规模平稳增长,房屋施工面积242.82万平方米,增长8.5%,其中,住宅210.78万平方米,增长7.9 %;商品房销售面积74.03万平方米,增长17.9%。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45亿元,增长16.8%。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1.67亿元,增长17%,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3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0.3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35亿元,增长9.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22%。市场规模化程度继续提高,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数达到90家,其中,零售额累计千万以上企业19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9亿元,增长42.7%。

城乡市场全面繁荣。全区大力发展传统商贸和新兴业态,各类专业市场发展到87处,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14处,物流企业达260家,总部经济340家,实现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66亿元,增长10%。

非公有经济主体地位继续提高。非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6.61亿元,增长12.1%,市场份额达55.80%,是市场繁荣活跃的支柱力量。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50.21亿元,增长17.4%,市场份额为49.49%。

六、对外经贸

对外经济合作稳定增长。境外投资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3407万美元,增长18.2%。其中,出口27590万美元,增长17.3%;进口5817万美元,增长22.9%;实际利用外资3703万美元,增长207.5%,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保持良好局面,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401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055万美元,分别增长29.3%和28.2%;累计输出劳务人数900人,增长18.4%。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运行良好。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全区财政总收入19.82亿元,增长24.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59亿元,增长30%;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252元,同比增加504元,增长28.8%。其中,实现税收收入7.49亿元,增长28.7%,占地方财政比重达87.2%,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全区财政支出12.34亿元,增长29.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9%;教育支出增长40.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2.3%;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37.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2.7%,重点支出得到优先保障。

金融市场投放力度平稳。金融存贷稳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7.07亿元,比年初减少6.99亿元,同比下降1.1%。其中,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67.62亿元,比年初增加16.58亿元,增长6.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8.91亿元,比年初增加27.47亿元,增长6.4%。

八、科技、教育、卫生、文体

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项,年度获奖11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8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利申请量1688项,增长102.88%,专利授权量964项,增长23.91%,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年居全市首位。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66%,比上年同期提高0.88个百分点,保持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率的持续增长。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区立足打造教育名城,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学校布局,充实师资力量,改造扩建新建部分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学质量继续居全市前列。全区拥有普通中等学校10处,在校生16375人,专任教师940人;职业中学2处,在校生6206人,专任教师123人;小学35处,在校生37452人,专任教师1497人;注册幼儿园55处,比上年增加18处,在园儿童13426人,比上年增加5640人,增长76.5%。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和中学毕业率连年均达到100%,全区初等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45家,其中:医院2家,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各1家;拥有医疗床位88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59人,其中,医生836人,医疗服务水平日益提高。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实施文化惠民、体育设施“四进”工程,加快文体教育中心和镇街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社区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节等文体活动日趋活跃,积极推进文体事业发展。

九、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70.8元,比上年增加2360.32元,增长13.5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700.47元,增长9.22%。其中,食品支出4316.27元,增长13.46%;衣着支出1458.08元,下降0.20%;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828.77元,增长5.58%;交通和通讯支出1743.16元,增长6.6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715.3元,增长7.63%;居住支出1459.73元,增长3.83%;医疗保健支出825.97元,增长41.69%;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353.19元,下降2.20%。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99%;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5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0.68平方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持续提高。

农村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58.63元,比上年增加1259.6元,增长18.0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5.95元,增长53.22%,其中,食品支出1394.27元,增长39.80%;衣着支出260.24元,增长33.66%;居住支出758.89元,增长77.5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90.57元,增长12.61%;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654.43元,增长41.5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21.81元,增长285.0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14.18元,增长38.70%;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61.57元,增长123.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16%;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9.0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08平方米,增长48.82%,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81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5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职工2256人,增长29%,安置特困人员就业532人,增长24%;完成各类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5887人次;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8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5%的控制目标,就业再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工资水平持续提高。全区辖区内在岗职工61969人(不包括乡办、村办和私营个体),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06531万元,增长28.5%,年平均工资33557元,比上年人均增加3667元,增长12.3%。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金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全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625人,增长22.96%;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缴额11060万元,增长62.4%;享受养老保险的企业离退休人员9788人,增长3.06%;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17025万元,增长16.43%;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区失业保险人数参保人数10982人,增长16.46%;享受失业保险人数319人,增长18.58%;发放失业金251万元,增长41.01%。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7846人,增长11.21%;收缴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救助金5023万元,增长29.22%;支付医疗保险费5569万元,增长26.48%;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2%和97%。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2423人,其中,城市8809人,农村3614人,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五保供养工作顺利推进,全区共有五保对象180人,其中,集中供养160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8.9%,社会救助体系的日益完善,有力保障了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正常生活。

十、人口

人口增长低速平稳。全区辖区户籍总户数达12.72万户,户籍总人口为38.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7万人,非农业人口31.58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为19.17万人,女性为18.98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1;18岁以下7.01万人,18-35岁9.97万人,35-60岁15.96万人,60岁以上5.21万人;全年共迁入人口4451人,迁出人口3791人。全年共出生人口3265人,人口出生率为8.52‰,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56;死亡人口1333人,人口死亡率为3.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4‰。

注:1、本公报所列数字为快报数字或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为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5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200万元及以上的单位。
4、资质内建筑企业是指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企业(含劳务分包企业)。
5、全区辖区人口数字由德城区公安分局提供。
6、出生、死亡人口及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区人口计生局提供。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