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3-23来源:岱岳区统计局

2011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实施“工业立区、服务业兴区”战略,科学务实,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开局良好。

一、综合

经济发展平稳健康。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5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3.6亿元,增长12.7%(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94.4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93.63亿元,增长14.3%。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同期的18.1:45.2:36.7调整为17.2:45.4:37.4,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增速高于GDP增速2.8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构成看,批发零售业占据主要地位,实现增加值35.44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7.9%。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全区实现人均生产总值28023元,同比增长10.8%。

民营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2011年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9亿元,增长11.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7.5%。年末工商注册私营企业达到2579家,增长5.4%,注册资金50.43亿元,增长23%;个体工商户1.72万户,增长17.1%,从业人员4.66万人,增长13.8%,注册资金6.05亿元,增长35.6%。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还不够高;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城乡统筹任务艰巨;经济社会转型中各类矛盾日益复杂,社会稳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7.3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农业总产值51.6亿元,增长1.1%;林业总产值0.24亿元,增长8.9%;牧业总产值22.4亿元,增长7.0%;渔业总产值0.29亿元,增长2.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7亿元,增长4.7%。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连续九年增产,总产量达到57.4万吨,增长1.4%,其中夏粮24.2万吨,增长1.1%;秋粮33.3万吨,增长1.5%;粮食亩产519.9公斤,增长1.3%。棉花产量932.4吨,增长14.8%;蔬菜240万吨,增长2.2%;油料产量2.5万吨,下降0.7%。林业生态建设继续推进。完成造林2.47万亩,其中荒山造林1.13万亩,栽植黑松、侧柏等苗木80余万株。完成绿色通道建设225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2.4万亩,机械修建高标准营林路27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牧渔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区生猪存栏24.6万头,增长1.6%;大牲畜存栏6.6万头,增长4.4%;羊存栏32.3万头,增长2.9%;肉类产量6.07万吨,增长7.9%;禽蛋产量3.95万吨,增长8.6%;牛奶产量11.4万吨,增长11.6%。蚕茧产量0.3万吨,增长0.2%。水面养殖面积2157公顷,水产品产量3300吨,增长1.2%。

现代化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70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3352台(套),其中大型拖拉机301台,玉米收获机200台,田园管理机864台,大棚卷帘机1257台。全区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89.35万千瓦,拖拉机1.12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550台、玉米收获机773台。规模化改造设施旧棚5000个,新增有机食品3.54万亩,新增高值田2.7万亩。

新农村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36家。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6.36万亩,增长24.6%。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达到1802余万元,增长107.5%。新打机井60眼,解决155个村、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扬水站11座,蓄水池22座,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启动32个村庄农房集中建设改造工作,投入资金7.8亿元,实施农房集中建设改造5885户,建筑面积58.3万平方米,分散建设2315户,面积24.55万平方米;危房改造2657户,建筑面积26.72万平方米。口山路一期全部路基工程完成,泰楼路改建工程(旧县大桥至涝华路口段)全线路基、路面基层、下面层工程完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优势产业地位不断巩固。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4.4亿元,同比增长12.4%,占GDP的比重为37.7%,拉动经济增长4.6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0.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35亿元,增长16.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六大行业实现产值148.19亿元,增长17.7%。

工业效益稳定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克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2亿元,利税23.98亿元,利润18.2亿元,分别增长17.7%、34.3%和49.5%。实交税金6亿元,增长3.8%;亏损面6.9%,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11亿元,下降1.9%;两项资金占用上升,其中应收帐款7.89亿元,增长20.5%,产成品8.31亿元,增长27.4%。工业产品产销率99.9%,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企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12月底,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5家和6家,泰山院士工作站2家,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4.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03%,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建筑业产值和效益持续增长。42家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1.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8.1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7亿元,利税1.98亿元。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465.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2亿元,增长22%。其中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分别达到123.9亿元、83.1亿元,二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98%;第三产业投资增幅达到24.7%,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2.7个百分点。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197.0亿元,增长20.6%。其中自筹资金148.3亿元,增长20%;国内贷款36.7亿元,增长13.7%;国家预算内资金0.2亿元,下降0.4%。

房地产开发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6429万元,同比增长12.9%。房地产房屋施工面积283.1万平方米,增长23.2%;房屋竣工面积137.4万平方米,增长24.8%。按投资用途分,全年完成住宅建设29.5万平方米,增长8.8%;商品房销售面积33.5万平方米,下降0.3%,商品房销售额16.7亿元,下降4.5%。

项目建设成效显着。2011年,新引进合同引资额2000万元以上项目80个,实际到位资金79.2亿元,增长20.7%。全区35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94.3亿元,泰山石膏股份20万吨石膏板护面纸项目联动试车投入试生产;山东服务外包实训基地投入试运营;泰山温泉国际会议旅游文化风景区国际会议接待中心区、温泉区主体完工;泰山盐海神汤国际会议中心、利得叉车二期、济海医疗等项目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完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68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0.13亿元,增长37.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2.17亿元,增长11.3%;住宿实现零售额0.52亿元,增长121.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86亿元,增长76.6%。全区新增限额以上流通企业11家,累计达到322家。银座商城、北方车辆等7家重点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6.51亿元,利润7340万元,缴纳税金598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4%、51.3%、17.1%。

专业市场辐射带动力强劲。初步构建起建材、商贸、农产品、汽车、木材、玉石等市场交易体系,市场辐射能力逐年提高。亿元市场中泰山钢材大市场实现交易额340亿元,光彩大市场实现交易额44.6亿元、北宋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14.2亿元、傲徕峰商城实现交易额0.92亿元。

六、对外贸易

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6881万美元,增长29.8%,其中,出口实现15575万美元,增长30.2%;进口实现1306万美元,增长25.1%。

外资规模继续扩大。2011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额3782万美元,同比增长349.7%;实际到账外资额1697万美元,增长140.4%。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拉法基并购康亿家项目1200万美元外资全部到位,

外贸企业数量增加。全年新增外贸企业14家,总数达到134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89家。鲁普耐特、鲁怡针织、泰阳进出口、泰盟电器等骨干企业出口增势强劲,带动建材、机械、纺织服装、五金、农产品及加工五大进出口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对外贸易的生力军。

“走出去”发展步伐加快。新批外派劳务公司1家、外派劳务培训机构1家。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达到16911万美元,营业额达到14220万美元,外派劳务6400人。山东省鲁岳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和泰安鲁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立印度尼西亚中鲁地质有限公司,实现我区境外投资新突破。

七、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8500万元,组织参与环山路东延工程、口山路改建等7个重点项目任务。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均增长10%,分别达到1598万吨和9.94亿吨公里。新增运输企业7家,全区货运车辆保有量7740辆,总吨位4.65万吨。全区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248691辆。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旅游人数590万人次,同比增长20.1%;实现旅游收入3.8亿元,增长22%。发展省级旅游强乡镇6个、省级旅游特色村7个、民俗村2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市级渔业旅游示范点2个、农家乐39家。岱岳区被评为“好客山东休闲汇”先进单位,满庄镇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国民休闲汇最佳休闲乡镇”,粥店街道石蜡村被评为“2011好客山东休闲汇最佳休闲社区”。

八、财税、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1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1亿元,增长18.1%。从部门组织收入看,国税部门组织收入1.29亿元,增长19.4%;地税部门组织收入5.71亿元,增长43.9%;财政部门组织收入0.51亿元,下降61.0%。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6.8亿元,增长15.2%,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90.5%,其中增值税完成6227万元,增长25.1%;营业税完成19529万元,增长72.7%;企业所得税完成5540万元,增长70.1%;个人所得税完成675万元,下降10.7%。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8.31亿元,增长23.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849万元,增长6.9%;教育支出45541万元,增长4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911万元,增长16.5%;医疗卫生支出24363万元,增长82.3%。

税收总量继续扩大。全年税收合计11.3亿元,同比增长27.7%(不含地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其中国税4.94亿元,增长18.7%。地税6.4亿元,增长35.6%。耕地占用税和契税0.77亿元。

金融业形势良好。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27.5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5亿元,增长24.5%。各项贷款余额81.7亿元,增长18.9%。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903万元,同比增长11.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34亿元,增长17.5%;人寿险保费收入5639亿元,增长9.3%。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年争取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6项,市级20项。获得无偿资金833万元,风险投资1500万元。全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2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累计申请专利671件,其中发明专利155件,专利授权量达到374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新增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家,总数达到7家。举办“泰安鲁普耐特-东华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山东宏康集团组建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揭牌。全年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

教育事业健康推进。到2011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学校445处,在校学生12.38万人。其中,幼儿园271处,在校学生2.0万人;小学122处,在校学生5.96万人;初中27处,在校学生2.95万人;高中5处,在校学生9784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为86%(不含技工学校),中职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为32.8%。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800元。

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全年新建农家书屋280家,实现全区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新建农村文化大院134处,建成30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电子阅览室。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4万余户,入户率达到72%,全年放映数字公益电影近8000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一场公益电影。成功举办“红歌颂党文明同行”文艺晚会等17场大型文化活动。少儿舞蹈《古风诗韵与新苗》获得全市儿童节演出一等奖。全区累计送戏送文艺演出下乡150余场次。

公共卫生工作扎实开展。到2011年底,全区共有政府办卫生机构21处,总床位1288张,卫生工作人员1908人。其中,执业医师500人,执业助理医师208人,注册护士572人,药师137人。全区15个乡镇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采购全部纳入省级采购平台,实行网上统一采购。新农合参合人数712172人,9处乡镇卫生院、5处社区卫生服务站被市卫生局分别评为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和市级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

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5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在市第18届运动会上综合成绩获得金牌69.5枚,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在泰山国际旅游文化节登山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二名。健身设施不断完善,集中发放上级拨付的全民健身工程器材130套,完成全民健身场所10处。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组织开展“百校篮球赛、千校乒乓球赛和万人象棋”系列赛事、全区机关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老干部门球赛等活动。体育彩票销售网点达到49个,彩票销售额达到2200万元。

十、环境保护、城区建设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烟尘达标率100%,粉尘达标率100%。在水源地黄前水库出水口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对水质的全天候监测,确保水库水质100%达标。石汶河佟家庄断面、天平河井家庄断面、小漕河臭泉村北断面长期稳定达标。加大工业废气污染防治,督促加快满庄热电、岱岳精制盐供热中心燃煤机组工况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安装工作,确保燃煤锅炉脱硫除尘设施正常运行。

节能降耗成效显着。2011年上半年,全区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63%,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9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4.5%,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0.57个百分点。

城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0.9%。大河、开元、粥店、司家庄等城区主要社区背街小巷环境全面改造,新修道路3.1公里,硬化与泰山大街衔接路口9个,修补残破路面2.9公里,栽植绿化苗木18.6万余株,安装社区路灯276盏。实施城中村改造的18个村累计投资19.92亿元,竣工工程151栋,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居民2786户,在建回迁工程102栋,建筑面积58.5万平方米,可安置居民2830户。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实施“警灯闪亮”工程,推行机关民警定点执勤,扎实开展“2011新春平安行动”、“打黑恶反盗抢反拐卖”安民行动、打击整治“四车”犯罪、“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严打整治行动,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全年没有发生工矿商贸安全事故,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建立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2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38家非煤矿山企业、18家危化品生产企业、16家工商贸企业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全区50家非煤矿山企业、24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254家危化品经营企业取得《(甲种、乙种)经营许可证》。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根据区公安分局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显示,2011年全区户籍人口89.8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159人,出生率为9.08‰,死亡人口5829人,死亡率为6.49‰,人口自然增长率2.59‰。户籍人口性别比为101.6(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9058元,同比增长9.1%。从单位类型看,企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4392元,增长11%;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9219元,增长18.9%;机关职工平均工资29436元,增长12.3%。

农村住户调查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8321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工资性收入3654元,增长23.7%;家庭经营性收入4066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30元,增长14.8%,恩格尔系数37.2%;医疗保健、衣着支出增长明显,分别增长35.4%、22.6%,达到417元、299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8.91平方米。

电力保障安全稳定。2011年全社会用电量为8.94亿千瓦时,增长7292万千瓦时,增长率为8.88%。新增改造10kV配电线路94公里;安装环网柜82台,柱上开关688台;维修0.4kV线路108公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用电需求不断满足。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全区新增就业再就业9120人,劳动力转移就业281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收缴各项社会保险8.85亿元,增长54%;保险扩面5.26万人。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44万人,增长10%。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农村低保保障线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400元;城市低保保障线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10元;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32532人,全年发放低保金3540.7万元。发放抚恤定补资金380余万元、义务兵优待金350余万元。17处敬老院共设床位2150张,其中,6处敬老院达到省一级院标准,11处达到省二级院标准。发放五保供养资金605万元,为全区五保供养对象免费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注:

1、本公报数据主要是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据来源于区公安分局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分别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500万元、200万元、200万元及以上企业。

5、节能降耗数据为目前公布的最新数据。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