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奎文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3-21来源:奎文区统计局

2012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一二六五五”工作思路,谋发展、促转变、调结构、抓落实,着力推动“五个奎文”建设,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小康社会进程加快。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初步核算,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6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1.4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1.2亿元,增长10.4%。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3%、82.7%,分别拉动GDP增长1.6、7.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0.4∶23.7∶75.9调整为0.4∶21.9∶77.7,二产比重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注册户数达到22192户,增长18.3%;从业人员132039人,增长1.9%;纳税金额25.8亿元,增长5.7%。其中,私营经济注册户数6513户,从业人员65023人,注册资本460776万元;个体工商户15560户,从业人员31525人。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12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14.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国地两税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0.2%,非公有经济纳税额占税收比重达89.6%。

二、农业

农业经济实现平稳运行。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056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完成567万元,畜牧业产值完成9285万元。粮食总产量1993吨,蔬菜总产量1176吨。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完成粮食直补23.6万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56万元,补贴机具74台(套),农机跨区作业实现收入150万元;小麦良种补贴、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实现全覆盖。

林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全区郊区绿化总投资5500万元,植树50万株,建设沿海防护林2000亩,全区林木覆盖率达42%;新建林地5025亩,栽植各类乔木、灌木10万余株,造林成活率达98%。

畜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特种动物饲养量34.5万只,完成产值8345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89.9%,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9.0%,全区肉蛋奶总产量1507吨,生猪出栏5139头,存栏2565头,家禽存栏2.1万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逐渐收缩。201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73.6亿元,比上年下降6.4%,其中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9.4亿元,下降10.6%。工业主导产品产量中,小型拖拉机54393台,增长21.1%;盐酸(含量31%)13767吨,增长21.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2亿元,下降4.6%。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5%,提高0.98个百分点。

建筑业市场进一步发展。2012年,全区三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3家,完成总产值53.5亿元,增长0.7%;建筑企业施工面积796万平方米,增长9.6%;竣工面积246万平方米,工程合格率达1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2年,全区开工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16个,完成投资131.4亿元,增长22.4%。其中,服务业投资完成129.7亿元,增长25.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98.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计划总投资过5000万元以上项目109个,实际完成投资129.7亿元,增长25.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98.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2012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99.8亿元,增长8.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5.9%,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670.8万平方米,增长2.3%;商品房竣工面积84.6万平方米,下降34.7%;商品房销售面积163万平方米,下降8.9%;商品房销售额74.1亿元,下降2.7%。

五、国内外贸易

国内贸易稳中有升。201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7.6亿元(仅法人单位零售额,不含产业活动单位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3.7亿元,增长9.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9亿元,增长15.5%。

物流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2012年,全区商业网点达到8936处,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达18处,初步形成了泰华城商圈和新华路商圈。各类餐饮和休闲娱乐网点发展到1650个,从事与物流有关的企业190家,注册资金百万元以上的35家,航空物流中心、康惠医药物流中心等一批大型物流企业繁荣发展。以星河国际轻纺城、金宝汽车城、南下河水产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各类商品市场发展到28处,市场总占地2100多亩,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8处,年交易额达到172亿元。

对外贸易日趋活跃。2012年,全区进出口总额9.1亿美元,增长13.2%。其中出口总额6.2亿美元,增长5.4%;进口总额2.9亿美元,增长34.9%。合同利用外资5040万美元,增长66.8%,实际到帐外资3012万美元,增长319.5%。完成企业境外投资项目2个,新增境外投资额8114万美元,增长53.0%;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5682万美元,增长29.5%;外派劳务821人次。

六、交通运输、公路建设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据交通部门统计,2012年,全区共拥有客货营运车辆6725部,其中出租车525部。全年共完成货运量1041万吨,增长5.8%;完成客运量1164万人,增长2.7%。全区出租、长途客运和危险品车辆全部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了全时跟踪监控,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完成公路建设工作量616万元,公路通车里程90.3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58.4公里。公路养护质量不断提高,扩建、改造、修复城市道路面积2.1万平方米,里程碑、百米桩等沿线附属设施均完整、标准。综合好路率国道、省道均达到100%,县乡公路达到97.6%。

七、财政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2012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9.4亿元,增长9.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0亿元,增长17.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17.7亿元,增长6.6%,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8.6%。从四大主体税种看,增值税完成1.1亿元,营业税完成8.4亿元,企业所得税完成1.1亿元,个人所得税完成0.4亿元。

税收收入增长稳定。2012年,国地两税收入完成28.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国税收入完成7.8亿元,增长3.1%;地税收入完成21.0亿元,增长8.6%。在全部税收中,第二产业税收完成4.9亿元,下降2.0%;第三产业税收完成23.9亿元,增长9.0%,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83.1%。

民生支出持续加大。2012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3亿元,增长12.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支出12.5亿元,增长19.2%。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3.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亿元、医疗卫生支出0.8亿元,分别增长18.5%、63.2%、43.8%。

八、科学技术和品牌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牢牢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营造科技发展环境,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2年,全区共取得主要科技成果1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2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9项。全年共安排和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2项,其中市级以上项目4项,安排区科技计划项目48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项。当年申请专利580件。全区已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12年,全区以控制设备、化工产品、新材料等为主导产品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8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3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

品牌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全区累计获得中国名牌1个,山东名牌6个,山东服务名牌9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1个,潍坊市市长质量奖1个。标准化良好行为AAAA级企业2家,标准化良好行为AA级企业7家,计量合格确认企业13家。大力查处假冒伪劣产品,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取得许可证率、小作坊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率、10类产品生产企业建立质量档案率均达100%。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提升步伐不断加快。城乡规划和建设水平全面均衡提升,重点工程加快建设。2012年,投资2700万元,完成11条背街小巷改造,改造面积8万平方米;潍州路改造房屋征收和工程量完成90%,主路上半年已竣工通车;乐川街、玉清街房屋征收和工程量完成70%以上。全区完成各类房屋征收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新增廉租房租赁补贴101户,棚户区改造865户。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2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低碳社区3个。

“四化”工程得到全面提升。2012年,投资5200万元,栽植乔灌木35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19.4平方米,树木成活率和保有率均达到98%以上,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城区生态档次。投资38.3万元,完成主次干道行道树亮化1667棵,对东苑公园夜间亮化设施进行全面维修,高标准完成辖区26个单位、34处建筑物的亮化提升。规范整治门头字号、广告牌匾261处、4620平方米,沿街建筑物立面清洗粉刷9310平方米。投资350余万元,新购环卫专业车辆11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理城乡结合部积存垃圾7万余方。辖区所有村居卫生保洁、垃圾收集、垃圾运输和垃圾处理全部纳入统一管理,全面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

“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全区规划建设的42个“城中村”,已有41个开始实施改造。2012年,开工建设的11个村,开工面积8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8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2012年,全区环境保护总投资2.4亿元,其中废水治理设施投资0.6亿元,废气治理设施投资1.8亿元。工业废水处理率、燃料燃烧中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气消烟除尘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3%,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4.6%。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均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全区共有普通小学25所(不含分校),在校生26266人;普通中学9所,在校生952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03人。各类学校共拥有在职教职工2768人,其中专任教师2281人。有幼儿园84所,在园幼儿11960人,3至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8%。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小学、初中均为100%。全区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22所,占中小学总数的79%。举办了奎文区中小学第五届科技节,投资260余万元完成了11处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工程。

文化旅游事业实现繁荣发展。全区文化“五大工程”建设成效显着,实现100%全覆盖。创新建成“农民工书屋”和“农民工流动书屋”,央视《焦点访谈》等重要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风筝都纪念广场荣获山东省第九批“十佳文化广场”。开展了第六届全区群众文化艺术节、“奎文区喜迎十八大军民共联欢”、“喜庆十八大?建设新奎文”大型书画展等文化活动,演出12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全区2A级以上景区、景点5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处、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处,全省重点文化企业1家,全市风筝都文化奖“优秀文化企业”2家。出版发行了《奎文古韵》,全区8件文艺作品获省级奖励。

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2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0处,床位1541张,卫生技术人员2357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社区卫生服务站21处,进一步健全了城市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区儿童计划免疫“七苗”接种率达95%以上。全区2012年无甲类传染病及死亡传染病病例发生,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2.18/10万,丙类传染病5种999例,报告发病率283.54/10万。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2012年,组织开展了“奎文区全民健身月暨奎文区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活动,67个代表团近6000名运动员参赛。全区共参加市级以上比赛项目3个,获金牌27枚,银牌21枚,铜牌23枚。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全年举办群众性健身活动35项次,参加人数达2万人。新建健身工程12处,总价值22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事业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7元,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100元,增长6.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扩面取得新进展。全区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6874人,共有1054家企业单位的43011名在职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收缴企业养老保险费27753万元。为8471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费14312万元,社会化发放率始终保持100%。机关事业单位收缴养老保险金8379万元,收缴率达100%,为2281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8607万元,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当年收缴2347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450万元。就业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年组织参加市劳动人才交流市场105次,提供就业岗位10106个,办理求职登记4871人次,达成用工意向937人次。全区共开发公益性岗位869个,市级以上充分就业和谐社区达到35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9%。

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成果惠及全民。2012年,全区加大城市低保“提标扩面”力度,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360元。发放城乡低保金3063万元,为8131名贫困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采购救济面粉60吨,救济困难家庭4000户,为8775人发放春节补贴280万元,为3704户城市低保对象家庭发放取暖补贴185万元。为450户患大病的城市低保户报销医药费150万元,为57名大学生发放救助金19.7万元。“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96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7200元。发放残疾抚恤金460万元,全面实施“银铃安康工程”,为36784名老人免费进行了投保,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20.51万元。

十二、人口与计划生育

据公安人口年报统计,2012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不含高新区,含代管经济开发区邢石村、三娘庙村人口)348427人。在全区总人口中,男性174450人,女性173977人,性别比为100.27:100(女性为100)。

严格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保持低生育水平。根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2012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8.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8‰。合法生育率为99.2%,女性初婚晚婚率为93.4%,一孩晚育率为95.6%。

注:1、公报所列GDP、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使用时请以年鉴为准。

3、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4、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

5、“四化”工程: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

6、“三无”人员:市区内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

7、文化“五大工程”:农家书屋、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数字化公益电影放映、公共电子阅览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