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党抓工业”思路不动摇,加快推进“11153”工作部署,统筹做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和惠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涨幅逐步回落,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的成效,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22.4亿元,增长14.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07.7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43.6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7:55.4:34.9调整为9.0:55.3:3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926元,可比价增长12.3%,按年末汇率折算为6971美元。
社会就业形势稳定。2011年,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256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1%,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810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787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521人,比上年减少1459人,年末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为2.9%,与上年末持平;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5733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6%。2011年,在食品和居住价格上升的共同拉动下,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6%。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看,全部不同程度的上涨,食品与居住类价格上涨比较突出,分别上涨13.4%和6.2%,其中:粮食上涨13.3%,肉禽及制品上涨24.1%。其他各类分别为: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4.8%,衣着类价格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够大,转方式,调结构面临压力较大;企业自我扩张的速度不快,对经济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少;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外向度有待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高,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繁重等。
二、农 业
2011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协力、扎实工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克服了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3亿元,可比价增长4.1%,其中:粮食、瓜菜、果品、畜牧、花卉产业比重达95%以上。
主要农作物产量保持稳定。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14.9万亩,比上年下降1.5%;粮食总产量44.0万吨,增产1.2%。蔬菜面积34.4万亩,比上年略降,蔬菜总产量109.9万吨,下降13.4%;瓜类面积12.2万亩,增长2.2%,瓜类总产量44.7万吨,比上年略增。水果总产量9.8万吨,下降1.0%。
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9.9万吨,增长19.8%;禽蛋产量3.2万吨,增长14.9%;奶类产量5.6万吨,增长23.4%。生猪出栏46.2万头,增长10.5%;牛出栏3.5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羊出栏9.9万只,增长7.7%;家禽出栏3426万只,增长26.7%。年末生猪存栏30.2万头,比上年增长9.8%;牛存栏3.4万头,增长6.2%;羊存栏8.1万只,增长23.1%;家禽存栏927万只,增长34.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11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9.2万千瓦,增长7.1%。其中,节水灌溉类机械9867套,增长1.4%;农用运输车43499辆,增长5.0%;农用拖拉机12092台,增长5.2%;联合收获机2388台,增长7.4%;农村用电量65425万千瓦小时,增长6.2%;化肥使用量14.5万吨,下降1.6%。
三、工业及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4家,实现总产值1102.9亿元,增长32.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9.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0.87%,比年初提高了3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比上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原油加工量263.9万吨,增长4.6%;液压元件162.5万件,增长42.4%;水泥152.7万吨,增长16.5%;铸铁件24.8万吨,增长16.7%;无缝钢管21.5万吨,增长6.1%;挖掘、铲土运输机械2.3万台,增长22.7%。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不含烟厂)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4.8亿元,增长33.5%;实现利税60.7亿元,增长22.6%;实现利润41.8亿元,增长25.3%;实缴税金23.0亿元,增长1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410.5%,同比提高37.2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43.2万元/人,同比增长23.5%。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256家(含烟厂,下同),比上年增加66家;利润总额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达109家,比上年增加40家;利税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达165家, 比上年增加53家;实交税金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达36家, 比上年增加3家。
节能降耗扎实有效。2011年,全市50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为148.69万吨标煤,取水总量为1014万立方米,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和万元增加值水耗均超额完成节能目标。
品牌战略大力实施。2011年,山东青能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青能及图”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山东联科白炭黑有限公司“联科”商标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威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shanmon”牌装载机获山东省名牌;山东青能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州金青云新材料有限公司、青州意高发包装机械有限公司、青州市永达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新增为潍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建筑业共实现增加值14.8亿元,同比增长7.7%。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43家,从业人员达到38479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0.2亿元,增长25.5%;工程结算收入53.4亿元,增长34.6%,利润总额4.3亿元,增长3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21万平方米,增长24%;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356.6万平方米,增长2.6%。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第一产业投资4.4亿元,增长95.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6%;第二产业投资119.1亿元,增长20.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3.8%;第三产业投资148.6亿元,同比增长26.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4.6%。
“九大投入”快速增长成为改变现有投资结构、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动力。2011年,高新技术投资完成56.6亿元,同比增长71.8%;先进制造业投资完成83.3亿元,增长22.2%;现代服务业投资完成65.2亿元,增长20.1%;现代农业投资完成4.4亿元,增长95.3%;文化产业(核心层)投资完成44.5亿元,增长98.9%;节能减排投资完成35.3亿元,增长3.7%;惠民工程投资完成71.7亿元,增长21.8%。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2011年以来,在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8%。商品房销售增速趋缓,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09.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6%,商品房销售额37.3亿元,增长20.5%。待售面积大幅增加,待售面积13.5万平方米,增长92.4%。全年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187个,预售房屋7272套,面积109.2万平方米。共办理公私房交易6841户,交易面积86.1万平方米,交易额17.5亿元,办理房产证7147个。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2011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303.8公里(含国省道),比上年末增加80.3公里,其中镇以上公路通车里程625.7公里。农村公路改造投资2.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6.8公里。全市注册物流企业39家,拥有货运汽车947辆。城乡交通更加便捷畅通,全市拥有出租车469辆,客运班车271辆,客运线路50条,公交车290辆(含校车、小公交),公交线路40条(含校车线路17条)。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建成自行车绿道35公里,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205个,投放自行车3000辆,投入小公交20辆。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705181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74787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7亿元,增长12.3%;邮政业务总量4617.4万元(不含快递),同口径增长16.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到14.4万户,比上年减少14.4%;移动电话用户81.3万户,比上年增长5.7%。本地电话普及率达到88.7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16337户,增长26.9%。
六、国内贸易、外经、旅游
国内消费市场保持繁荣。全市积极贯彻落实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开拓城乡市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确保了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市场的有序运行。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7.9亿元,增长17.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7亿元,增长12.6%。
热点商品持续旺销。从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商品销售情况看,服装消费依然保持活跃,金银珠宝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书报杂志类精神消费品持续旺销。其中,服装类、鞋帽类、针纺织品类分别增长27.3%、15.1%、16.4%;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和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2%、34.2%和117.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3.2%,中西药品类增长77.3%。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形势较好。2011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出口3.2亿美元,增长34.1%,进口6771万美元,增长50.0%。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全市外资企业达78家;完成合同利用外资7641万美元,增长37.9%;实际到账外资2977万美元,增长19.0%。派出外派劳务人员811人,增长4.4%;实现对外劳务营业额1668万元,增长18.3%。
旅游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2011年,加强了云驼风景区的保护和绿化,弥河生态旅游区、九龙峪生态旅游区、南阳河下游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广泛组织开展“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我市获得好客山东休闲汇组织奖,王坟镇获得好客山东休闲汇最佳休闲乡镇。旅游创建活动进展迅速。泰和山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国家AAA级景区、青州人家五星级好客山东农家乐已通过初评,青都国际大饭店创建五星级旅游饭店已通过潍坊市初评。新发展旅行社2家,全市旅行社达到17家。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97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380万元,旅游总收入43亿元。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状况趋好。2011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7.6亿元,增长18.1%,非税收收入4.1亿元,增长29.3%。完成财政总支出26.7亿元,增长17.5%,其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22.9亿元,增长16.5%。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18.3%、17.9%和60.9%;教育、科技、环保、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19.4%、15.2%、4.6%和12.5%。
金融运行积极平稳。2011年,全市新增银行1家,总量达到10家。截止到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5亿元,较年初增加47.3亿元,增长14.9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8.8亿元,较年初增加28.4亿元,增长12.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5亿元,较年初增加45.5亿元,增长21.6%。
保险业平稳发展。截至2011年年末,全市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共2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2.3亿元,增长30.2%;寿险保费收入5.7亿元,下降7.1%。全年财产险业务支付赔款8325.9万元,下降0.3%,赔付率为36.1%;寿险业务支付赔款9132.8万元,增长14.4%,赔付率为3.8%。
八、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11年,全市申报各类科技计划25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0项,潍坊市级10项;完成各类科技成果鉴定56项,1项科技成果获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2项科技成果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9项科技成果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市有5家企业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新增山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潍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
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879件,比上年增长6.2%,其中发明专利89件,增长147%;专利授权量674件,比上年同期下降17.2%,其中发明35件,同比增长105.9%。
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2011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117人,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截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4962人,比上年增长9.4%;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5949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到721人,同比增长25.2%,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质量兴市战略效果明显。2011年,全市共有29家工业产品生产企业新取或换发生产许可证,104家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新取或换发生产许可证;在办理标准登记方面,年审938家,换证361家,新办证179家,组织机构代码新办证792家。全年共对435家企业的455批次产品进行了抽检,有26个批次产品抽检不合格;特别加大了对食品生产违法行为的检查力度,对243家企业进行了检查,抽取样品250个,检出不合格食品22个批次,有效地遏制了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
气象地震服务保障有力。2011年,全年共进行气象服务47次,接受电视新闻天气预报专访10次,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32次,编发灾害预警决策服务短信20次,重要天气预报31次,撰写农气服务材料7篇,收到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年累计降水量达889.5mm,比2010年增多255.7mm,是2005年以来降水量最大的一年。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全市教育系统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扎实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各类教育健康发展。全市普通高中7处,在校生19860人;职业学校3处,在校生18277人;初中33处,在校生35850人;小学115处,在校生57638人,幼儿园130所,在园幼儿19062人,特殊教育学校1处,在校生89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高考成绩在潍坊市名列前茅,6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3名学生被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录取。开通“家校直通车”52部,城区实现全覆盖。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11年,全市文化工作按照“11153”的工作部署,全力打响“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品牌,文化工作在务实中推进,在改革中拓展,在创新中提升,公共文化建设城乡共进有了新的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市荣获2011-2013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称号,青州市全民读书节在“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1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被确定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艺术节”。全市拥有专业艺术团体1个,专业文艺人员22人,演出150场次;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00.5万册,剧场、影剧院4个。举办各种大型展览51次,组织大型文艺活动146次,送戏下乡100场次。在省级以上刊物、活动中发表文艺作品39件,3人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为农民群众免费放映电影11604场次,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达标率均为100%。现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21.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1%。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医疗服务”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总抓手,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了人民群众、党委政府、卫生系统干部职工三方满意。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连续12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55个,其中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3个,妇幼保健院1处,疗养院1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处,防治站所4处,民营医院12个,门诊部、所101处,村卫生室679处。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50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27人,护师3562人;床位5030张,其中医院3921张。12个镇(街办)、11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79处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市体育工作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共举办规模较大、参与面较广、影响较大的全市性体育竞赛活动20次。组织开展青州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设象棋、乒乓球、围棋、羽毛球等14个单项。参加人员近3000人,人群涉及各年龄阶段。新成立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13家,培训2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级各类比赛成绩突出,参加全国锦标赛夺得2金2银2铜的成绩,参加全省锦标赛取得8金13银5铜的成绩。在世界级比赛中,青州籍运动员成昌松在自行车亚洲锦标赛和世界杯比赛中双双获得金牌。
十、城乡建设
城建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建成区面积48.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2.9万人。路网功能进一步完善,先后完成牡丹路人行道、河滨北路、政法街北段延伸、草场街改造、城区三路口改造工程。城区新增道路面积38万平方米,新增排水管道67公里;年末城市道路面积891万平方米,城市道路长度520公里,排水管道总长度592公里。城市绿化水平全面提升,新建提升24处街头公园,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6.54%和25.3平方米。城市供热面积不断扩大,新增供热面积72.7万平方米,年末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676.8万平方米;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新增天然气管道48.7公里,达383.7公里,天然气用户达8万户,用气人数达25.5万人;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改造提升政法街延伸段、老公院街、粮食街和河滨北路等39条背街小巷,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镇村建设有序推进。2011年,全市小城镇建设完成公共基础设施投资7.41亿元,硬化镇村道路134.7万平方米,铺设供排水管道79公里,镇区道路硬化率达到98%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6.4平方公里。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进展顺利,完成农房连片建设3020户,分散建设650户,危房改造1460户。
十一、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全市以百项重点环保工作落实为主线,以巩固水污染治理成果、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日平均分别为0.057mg/nm3、0.049mg/nm3、0.037mg/nm3,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集中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天数达到357天。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2011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250起,死亡58人,同比分别下降9.4%和18.3%;道路交通事故231起,死亡58人,受伤236人。完成了市政府安委会下达的各项事故控制指标。全年开展安全大检查14次,全市各级各部门共检查企业单位3679家(次),整改事故隐患37689条。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2011年,全市出生人口9317人,出生率10.17‰;死亡人口4576人,死亡率5.00‰;自然增长率5.18‰;年末户籍总户数281440户,户籍总人口917543人,其中男性462294人,女性455249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26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11年,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473元,同比增长16.1%。据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84元,比上年增长19.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731.6元,增长27.5%;年末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8台,电冰箱88台,洗衣机84台,移动电话210部,生活用汽车22辆;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2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28200元,增长11.6%。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市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年末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参保人数分别为103500人、123507人、101913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3738人、10491人、5649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参保人数达45.6万人,13.4万名农村老人开始领取养老金。继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人均月增资150元。新农合报销上线提高到10万元。
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11年末,城市低保对象达到3098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3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164元提高到190元。农村低保对象达到21530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70元提高到9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2400元提高到不低于2700元,农村分散供养标准由不低于1400元提高到不低于1800元。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单位8个,供养人数达到1501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0.1%。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核算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