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1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3-20来源:东营市统计局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大力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积极有效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平稳较快发展,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76.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1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914.81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662.36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为3.7:71.6:24.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4.4%。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4.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1%。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2.53万人,比上年增长6.5%,其中地方24.36万人,增长4.1%。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0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9万人,困难群体就业0.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6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1.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93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6%。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总产值77.12亿元,增长0.8%;林业总产值1.66亿元,增长6.1%;牧业总产值58.89亿元,增长7.5%;渔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4.28亿元,增长7.1%。

  粮食连年丰收,棉花面积和产量较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7.47万亩,比上年下降2.2%;粮食总产量81.57万吨,增长2.8%。其中,夏粮播种面积82.67万亩,增长4.1%;夏粮总产量35.28万吨,增长7.1%;秋粮播种面积94.8万亩,减少7.1%;秋粮总产量46.29万吨,减少0.3%。全市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99.59万亩,增长6.8%,棉花总产量(皮棉)14.91万吨,增长26.3%。

  林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共完成造林面积11.4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8.89万亩,比上年增长2.1%。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10.2万亩,占89.2%;用材林面积0.9万亩,占7.8%;经济林面积0.34万亩,占3%。

  畜牧业发展平稳。全市猪存栏68.99万头,比上年增长5%,牛存栏26.06万头,增长3.7%,羊存栏114.82万只,增长4.9%,家禽存栏2345.77万只,增长11.2%;猪、牛、羊和家禽出栏分别达到126.85万头、23.7万头、165.25万只和7204.45万只,分别增长9.4%、2.9%、-15.6%和14%。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4.88万吨,增长2.2%。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8.16万吨,比上年增加2.85万吨,增长6.3%。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7.66万吨,增长10.3%;淡水产品产量10.5万吨,下降6.1%。水产养殖面积184.92万亩,增长6.1%。

  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全市蔬菜设施农业个数2.5万个,比上年增长7.1%,占地面积3.97万亩;食用菌设施农业个数1327个,增长15.5%,占地面积1940亩;瓜类设施农业个数1968个,占地面积4828亩;花卉设施农业个数36个,占地面积234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8319.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地方实现工业总产值7040.66亿元,增长29.7%。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25.5%。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9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22.72亿元,增长41.6%,其中地方6911.62亿元,增长44.3%;实现利润999.73亿元,增长44.2%,其中地方589.11亿元,增长49.1%;实现利税1653.16亿元,增长47.6%,其中地方806.09亿元,增长45%。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382.96,提高54.7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本年签订合同额24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4.17亿元,增长15%;竣工产值185.87亿元,增长5.9%。房屋施工面积1858.72万平方米,增长0.4%;房屋竣工面积440.9万平方米,增长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4.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地方投资1368.97亿元,增长2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6.08亿元,增长17.8%;第二产业投资1025.58亿元,增长25.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92.75亿元,增长25.2%。

  房地产投资增长平稳。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商品房施工面积999.8万平方米,增长10%;房屋竣工面积326.3万平方米,增长9.6%;房屋销售面积404.6万平方米,增长8.3%;商品房销售额173.9亿元,增长26.1%。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实现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63.41亿元,增长17.3%,其中城区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44.66亿元,增长19.4%。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85.44亿元,增长17.9%。从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56.32亿元,增长14.7%;零售业354.08亿元,增长18%;住宿业4.54亿元,增长18.5%;餐饮业33.91亿元,增长16.2%。

  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全年进出口总值完成10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出口总值43.59亿美元,增长58.1%;进口总值58.59亿美元,增长9.5%。按贸易方式划分,加工贸易出口30.62亿美元,增长72.4%,一般贸易出口11.35亿美元,增长33.8%。主要出口商品呈现大幅度增长,轮胎出口26.71亿美元,增长86.5%;石油机械设备出口6.25亿美元,增长87.6%。

  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6.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4%;完成营业额4.5亿美元,增长185.6%。新设立境外投资企业17家,中方协议投资0.59亿美元。承接服务外包合同127份,合同金额1.21亿美元,增长1.4倍;执行金额0.97亿美元,增长1.5倍,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金额0.93亿美元,增长2.7倍。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家,增长35.3%,合同外资27018万美元,下降15.5%。实际利用外资(全部为外商直接投资)14035万美元,下降3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公路客运量4176万人,比上年增长3.2%;客运周转量40.59亿人公里,增长4%;公路货运总量6629万吨,增长5.7%;货运周转量133.29亿吨公里,增长5.8%。水路客运量13.5万人、客运周转量377万人公里,分别增长54.5%和6%;水路货运量152万吨、货运周转量14.5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0.1%和10%。港口货物吞吐量612万吨,增长32.5%。农村公路投资2.66亿元,新建农村公路165公里、改建农村公路208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278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202公里,省道666公里,县道502公里,乡道1519公里,专用公路1201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181公里,一级公路313公里,二级公路581公里,三级公路381公里。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7.3亿元,比上年增长8.6%;实现营业收入19.04亿元,增长9.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348.17万户,新增47.35万户,增长15.7%;固定电话用户数55.59万户,减少2.8%;互联网用户数37.62万户,新增7.84万户,增长26.3%;移动、固话交换机总容量479.87万门,增长0.1%;光缆长度46.7万芯公里,增长26.8%。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23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9家。旅行社101家,出境组团社6家,其中2011年新增旅行社15家、新增出境组团社3家。星级饭店29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全年接待游客779.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7.8%和25.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74.8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4.2亿元,分别增长21.7%和25.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99.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5.27亿元,增长29%。全市财政支出179.8亿元,增长26.7%。其中,教育支出38.47亿元,增长53.3%;医疗卫生支出9.92亿元,增长45.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2亿元,增长10.4%。全市国地两税收入396.36亿元,增长27.4%。其中,国税283.79亿元,增长24.6%;地税112.57亿元,增长35%。

  金融信贷平稳运行。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27.74亿元,比年初增加340.1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小幅增长,全市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789.9亿元,较年初增加86.8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39.57亿元,比年初增加251.03亿元。其中,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950.25亿元,较年初增加188.2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99.95亿元,较年初增加35.14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1.73亿元,下降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64亿元,增长13%;人寿险保费收入26.09亿元,下降6.9%。全年赔付额8.17亿元,增长17.4%。其中,财产险赔付额6.68亿元,增长13.7%;人寿险赔付额1.49亿元,增长37%。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基础教育专任教师14567人,学历达标率99.56%,师生比为1:23.43。普通高考人数12508人、高职对口招生748人,本科录取7636人,录取率57.6%。各类职业院校和乡镇中心成人学校共举办各类培训3.9万人,成人高考共计报考6799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8929人,非学历社会证书考试累计报考48857人。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获省科学技术奖2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项,应用技术成果19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全市总数达到88家;新认定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个。技术市场全年签订技术合同3170个,成交金额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新认定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7家,其中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12家,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14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54.29亿元,增长34.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0.74%,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277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39件、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1345件;专利授权量187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80件、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951件。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年末,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民间艺术团体12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3个,电影放映单位10家。广播电台6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8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27.50万户。小品《最幸福的事》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决赛中获得小品类唯一优秀编剧奖,首次获得全国小品类创作最高奖。

  参加省级以上体育赛事创历史最好成绩。全市共参加全省青少年系列比赛武术套路、武术散手、柔道、摔跤、游泳、乒乓球等14个大项的比赛,获得金牌41枚、银牌55枚、铜牌66枚,创历史最好成绩。在亚洲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中取得4项团体、5个单项冠军,其中,东营籍3名乒乓健儿获5枚金牌、2枚铜牌。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卫生机构519家,其中医院77家,卫生院28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6家,卫生监督机构6家,妇幼保健机构7家,采供血机构1家,个体诊所259家。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3101人,其中医院和卫生院11046人,执业医师4528人,执业助理医师442人,注册护士5172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93人,卫生监督机构105人,妇幼保健机构156人,采供血机构32人,个体诊所623人。全市卫生机构床位10691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9916张,妇幼保健机构220张。全市乡镇卫生院28家,床位1149张,卫生技术人员1637人。全市乡村医生1662人。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东营港八大业主码头全面展开,防潮堤开工建设;德大铁路,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路基、桥涵全部开工,全线头号控制性工程--黄河特大桥建设进展顺利;胜利机场4D级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新航站楼投入使用。市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64.5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9810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25349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0595吨;集中供热能力(热水)2828兆瓦,集中供热面积272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320公顷。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环境监测站6个,其中二级站1个,三级站5个。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8个,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投资额4亿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5%,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十一五”减排指标得到国家确认,化学需氧量累计削减20.6%,二氧化硫累计削减40.4%。

  生产安全事故全面下降。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49起、死亡183人、受伤608人、直接经济损失415.67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24.5%、5.2%、18.7%和30%,四项控制指标连续十一年全面下降,并连续十一年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小幅增长。年末户籍人口185.96万人,其中,男性93.51万人、女性92.45万人。计划生育率98.03%,人口出生率8.42‰,死亡率4.99‰,自然增长率3.43‰,晚婚率66.23%,出生人口性别比109.5。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30930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43元,增长14.9%。在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2693元,增长15.2%;转移性收入5382元,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532元,增长18.9%。其中,食品类支出5109元,增长22.1%。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29.1%。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6.6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0025元,增长1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4.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3732元,增长41.5%;家庭经营纯收入5430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29元,增长16.9%,其中食品类支出2050元,增长18.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5.2%。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6.33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2.6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4020人次;参加养老保险职工24.67万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8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54.19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45.6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8.5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6.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6.3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月人均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分别上调到1544元和600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总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4、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5、从2011年开始,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统计采用新口径统计。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