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三五七”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抓发展,调结构,促和谐,国民经济健康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并经市统计局审定,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39.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税收占GDP比重达到7.5%,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实现38065元,增长10.6%,折合6030美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93亿元、79.47亿元和45.48亿元,分别增长4.7%、12.6%和1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57.6:31.4调整为10.7:56.8:32.5,服务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区新建外来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55个,项目投资总额74.2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含)-1亿元项目17个、1亿元(含)-10亿元项目11个、10亿元(含)以上项目2个;实际到账境外资金1282万美元,同比增长31.9%。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增长。全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实现总产值30.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之比为75.4:0.4:20.9:2.1:1.2,种植业基础地位稳固。
农作物产量稳中有增。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8.8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68万亩,粮经比例为69.5︰30.5,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年粮食总产量29.32万吨,比上年增长7.1%。平均单产426.9公斤/亩,增长4.8%。其中小麦单产430公斤/亩,增长11.5%;玉米单产442.4公斤/亩,下降1.9%。
表1: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
|
单 位
|
产 量
|
增长%
|
粮 食
|
万吨
|
29.32
|
7.1
|
棉 花
|
吨
|
866
|
1.8
|
油 料
|
万吨
|
1.56
|
2.3
|
蔬 菜
|
万吨
|
72.79
|
0.4
|
瓜 类
|
万吨
|
2.22
|
0.2
|
水 果
|
万吨
|
3.28
|
0.5
|
生猪出栏
|
万头
|
18.66
|
9.5
|
家禽出栏
|
万只
|
328.54
|
20.6
|
肉 类
|
万吨
|
2.05
|
8.6
|
禽 蛋
|
万吨
|
0.87
|
3.7
|
奶 类
|
万吨
|
0.10
|
-8.4
|
水产品
|
万吨
|
0.68
|
7.7
|
林木规模不断扩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全年完成成片造林合格面积1.84万亩,新建农田林网 1万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5万亩,成林抚育作业面积3.1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2%。
畜牧业和水产业稳步发展。肉猪、肉牛、羊、家禽出栏量分别为18.66万头、1.68万头、10.9万只和328.5万只,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年末其他(除牛外)大牲畜存栏2447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80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2.99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3%。农用拖拉机达到5390台,配套农机具17030部;农用排灌机械5600台,动力3.8万千瓦;联合收获机1794台,动力8.2248万千瓦;农产品初加工机械3000台。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0公顷,新打配套机井98眼,开挖维修塘坝20座,新建配套泵站18座,维修渠道3.5公里,铺设低压管道210公里,解决了1.97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92千公顷,年末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4千公顷。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3.55万吨, 农药使用量719吨。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年末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8家,其中新增19家,实现总产值316.1亿元,同比增长17.3%。增加值增长12.5%。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6%和9.8%;非公有工业增速13.7%;大中型企业增速7.6%。
表2: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
|
单位
|
产量
|
增长%
|
原煤
|
万吨
|
242.2
|
10.2
|
洗煤
|
万吨
|
75.3
|
14.6
|
纱
|
万吨
|
1.6
|
23.1
|
布
|
亿米
|
0.1
|
0
|
蚕丝
|
吨
|
812
|
28.3
|
服装
|
万件
|
3797
|
29.7
|
机制纸
|
万吨
|
15.9
|
-11.7
|
水泥熟料
|
万吨
|
429.4
|
-9.9
|
水泥
|
万吨
|
569.7
|
-7.5
|
砖
|
万块
|
15.5
|
25
|
钢材
|
万吨
|
9.6
|
14.3
|
发电量
|
亿千瓦小时
|
1.3
|
0
|
经济效益稳步回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8.54亿元,增长10.9%,产销率达到98.4%,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28.89亿元,增长9.8%,其中利润15.54亿元,增长8.7%。
建筑业生产稳定发展。年末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7家。完成增加值7.62亿元,同比增长19.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1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民间投资89.29亿元,增长9.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5.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第二产业投资75.72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投资41.09亿元,增长30.8%。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71.72亿元,增长27.3%。其中,采矿业投资3.61亿元,下降17.1%;制造业投资60.96亿元,增长2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15亿元,下降54.7%。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122亿元,增长28.4%。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7.41亿元,增长26.2%。
房地产继续较快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77亿元,增长159.8%,其中住宅投资9.63亿元,增长194.9%。房屋新开工面积42.35万平方米,增长76.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38.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7%。商品房销售面积13.35万平方米,增长21.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52万平方米,增长22.6%。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10.46亿元,增长120.5%。
五、内外贸易
国内消费市场活跃。年末限额以上批零贸易及住宿餐饮单位达到146家,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17亿元,增长14.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12.89亿元,增长19.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4亿元,增长14.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0.53亿元,增长14.8%。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1.95亿元,增长23.4%,商品零售32.22亿元,增长14.2%。在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9.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3.5%;化妆品类增长28.6%;日用品类增长25.9%;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9.6%;家具类增长9.7%,汽车类增长22.7%。
对外出口强劲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030万美元,同比增长22.3%,其中出口总额8628万美元,增长32.2%。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1054.1公里,拥有各类营业性机动车3262辆,其中汽车3073辆。全年完成客运量23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957万人公里,分别增长4.9%和2.2%;公路货运量1833万吨,货物周转量23.9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5%和3.1%。水运业快速发展,峄城港区货物吞吐量达1111万吨,增长20%,连续4年位居全市四大港区生产之首。
邮政电信业稳定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415万元,增长16%;电信业务总量12013万元,增长11.1%。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包括小灵通)4.23万户,下降6.7%,移动电话用户32.32万户,增长31.3%,电话普及率达到99.5部/百人,上升19.7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发展到28232户,增长17.5%。
旅游和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立足“文化旅游、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生产性服务业”四大特色服务业。2012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6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1亿元,较上年增长24.6%和46.7%。在游客消费拉动下,峄城新增省级旅游强乡镇2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3A级景区1家,三星级酒店1家,旅行社2家,旅游商品购物店3家,商务宾馆4家,农家乐20余家,新增旅游从业人员1600余人。
七、财政、税收和金融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区地方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实现7.14亿元,同比增长20%,增收因素主要有资源税、土地使用税及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54亿元,同比增长21.2%。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7.6%。地方公共预算财政支出累计达到13.25亿元,同比增长17.7%。公共安全、教育、城乡社区服务、农林水事务支出均有较大增长。
税收结构明显改善。国、地税实现税收总额10.51亿元,同比增长2.1%。从收入的主要级次看,中央级45014万元,区级55912万元,区级收入比重为53.2%,而上年比重仅为42.8%。民营经济完成税收9.1亿元,占税收总额的86.6%。
金融信贷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市人行通报(仅含市人行监管数据,下同),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3亿元,增长22.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37.67亿元,增长23%。金融贷款余额56.85亿元,增长24.6%。
八、科技、教育、环保与城市建设
科技工作取得突破。全年申报市级以上项目39项,获无偿科技经费634.95万元。全区专利申报量达249件,授权量达177件。其中“石榴叶为原料的调脂新药”项目成为枣庄市在新药研制领域第一次获得国家最高层次的科技专项。“蔬菜集约化育苗周年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被评定为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实现了峄城区建区以来科技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
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区共有中小学60所,其中小学48所(含2个教学点),初中10所,高中1所,职业中专1所。在校学生总数52262人,在编在岗教职工3370人。全区共有幼儿园77所,在园幼儿16720人,其中80%在公办幼儿园就读,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2.6%。全区共有省级规范化学校12所,市级规范化学校26所,省中心幼儿园10所,示范园7所。2012年9月,我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大力开展生态峄城建设。完成了23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年度减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峄城沙河出境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60%以上,环境噪声控制达到功能区划标准。
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1亿元,实施了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山体截洪、供水管网升级改造、承水河公园三期及绿道、榴园旅游道路等15项工程,开展了中兴大道等5条道路的路域环境整治,裴山风情园、文体中心等大项目快速推进。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0万余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6万余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6平方米。年末,绿地面积485.8公顷,道路面积180.16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10万余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67%。完成3.47万平方米既有建筑供热节能改造,实现分户计量。自来水普及率99.35%,燃气普及率98.91%,污水集中处理率92.25%,日处理城市污水2.82万吨。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事业全面发展。全区拥有文化馆(站)8座,建有农家书屋247处,各类文化队伍60余支,全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次,观众达20万余人次。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年末,全区343个行政村(居)全部通上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用户达到 4.5万余户;城区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1万余户。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为47个村发放了健身器材,全区共有221个村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建设了仙坛苑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安装器材9套54件。全年举办群众体育活动11次。全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960多人,其中全年新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120多人。成立了区围棋协会、丰源篮球俱乐部、峄城区国际象棋协会和电子竞技俱乐部4个体育社团(协会),全区体育社团(协会)总数达到15个。全区共有等级运动员320余人。组队参加了全国现代五项冠军赛、全国青年游泳锦标赛、苏鲁豫皖全国游泳邀请赛等赛事,取得了7个第1名、9个第2名和4个第3名的优异成绩。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区卫生机构拥有职工11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22人,实有床位数774张。全年诊治各类患者217万人次,健康检查人数27.15万人次。省级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扎实推进,签约89429户,签约率85%。全区参合农民人数达29.31万人,参合率为100%,参合农民住院2.19万人次,全年基金支出8591.18万元,报销284.02万人次。
十、人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为22960元,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9376元,增长13.8%。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增速。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4052元,增长4.3%,占纯收入总额的43.2%;家庭经营收入4673元,增长21.8%,占纯收入总额的49.8%。
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917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35元,增长13.8%。据抽样调查测算,农民家庭耐用品不断增加,年末,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17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的87台,影碟机22台,空调机36台,各类热水器76台,洗衣机97台,电冰箱59台,摩托车83辆,电动自行车118辆,家用计算机22台,固定电话机18部,移动电话201部,除影碟机及固定电话略有下降外,其它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500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0.3万人,其中60岁以上领取人数达到4.67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39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010人。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培训512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630人,新增城镇就业5299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6%以内。
社会救助体系良好运行。全年新扩城乡低保3413户,其中城低保68户,农低保3345户。年末全区城乡低保对象17256户。共发放城乡低保金4901万元;2730人享受五保待遇,发放五保供养资金757.88万元。全年共发放慈善、救助资金575余万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8220余人,救灾资金167万元,发放优待、抚恤金1373万元。
人口保持合理增长。全区合法生育率88.7%,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比女)115.2:100,初婚晚婚率达到69.6%,全年人口出生率11.05‰,自然增长率5.54‰。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93328人,比上年末增加2499人。
注释:
1、所列数据来源区统计局及各相关部门,工业等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由于统计方法制度发生变化,财政、税收、投资等指标的增长速度用同口径计算发布,非直接与上年相比。
4、规模以上工业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在当年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6、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为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住宿业为星级宾馆、饭店;限额以上餐饮业为年销售额2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