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3-18来源:招远市统计局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提速提质提效”的总体要求,积极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抓统筹惠民生保稳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内生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运行态势平稳。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05.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比上年,下同)。人均GDP达到88600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4038美元),增长12.8%。

结构调整继续优化。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3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5.6亿元,增长14.4%。三次产业结构为5.9:59.4:34.7。全市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达6.34%,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5.64%。

价格上涨趋势逐步回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3%。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5.5%。在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别中,五升三降:即食品类上涨15.4%,烟酒类上涨3.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3.1%,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2.9%;衣着类下降8.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24亿元,增长(可比价,下同)18.3%。农业内部各行业协调发展,种植业产值32.98亿元,增长26.2%;林业产值1.38亿元,增长8.4%;牧业产值12.73亿元,增长5.1%;渔业产值3.07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9亿元,增长10.8%。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产量31.73吨,增长8.0%;粮食单产434公斤/亩,降低1.6%;油料产量6.92万吨,下降0.1%;蔬菜、瓜果产量7.78万吨,增长15.6%;果品产量51.73万吨,增长10.4%,其中苹果49.96万吨,增长11.1%。

林业生产发展较快。当年增加造林面积1333公顷,育苗面积260公顷,年末林业用地面积达到5.64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0%。

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年末生猪存栏24.79万头,增长2.8%;大牲畜存栏2.06万头,下降26.2%;羊存栏2.44万只,下降21.8%;家禽存栏435.03万只,下降3.1%。全年生猪出栏39.72万头,增长2.8%;牛出栏2.1万头,增长50.0%;羊出栏2.55万只,下降12.7%;家禽出栏754.33万只,增长1.7%。肉类总产量达到4.34万吨,增长3.1%;禽蛋产量3.61万吨,下降3.1%;奶类产量8206吨,下降4.0%。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名优新品种养殖不断扩大,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3576公顷,增长31.8%,水产品总产量2.56万吨,增长3.4%,其中海水产品2.11万吨,增长4.1%,淡水产品0.45万吨,与去年持平。在海水产品中,海洋捕捞0.35万吨,海水养殖1.76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1.8万千瓦,增长3.8%;农村用电量7.28亿千瓦小时,增长6.4%;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2.57万吨,下降3.9%;有效灌溉面积3.6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0.5%。年末,全市724个村全部通电、电话和汽车,自来水受益村666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320户,增长8.8%,实现工业增加值316.85亿元,增长14.9%,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4.59亿元,增长4.5%;集体工业增加值46.29亿元,增长10.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66.66亿元,增长18.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77.90亿元,增长8.9%。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66.92亿元,增长31.5%。轻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0.19亿元,增长6.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56.66亿元,增长17.1%。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7.77亿元,增长17.3%。

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100.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0.32亿元,增长25.2%;实现利润136.01亿元,增长23.1%;实现利税161.62亿元,增长23.8%。

五大支柱产业强力支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黄金、食品、橡胶、机械、电子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为1134.27亿元、133.43亿元、112.67亿元,分别增长25.7%、23.4%、23.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3.4%、82.8%、82.6%。

建筑业生产发展稳定。年末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43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7亿元,增长5.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1.0万平方米,增长9.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0.18万平方米,下降28.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8.57亿元,增长2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5亿元,增长179.7%;第二产业投资102.7亿元,增长1.5%;其中工业投资99.9亿元,下降0.2%;第三产业投资166.4亿元,增长36.0%。

投资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国有和集体投资分别为22.03亿元和102.79亿元,分别增长21.0%和25.3%;股份制和私营个体投资分别为40.62亿元和48.17亿元,分别增长53.3%和增长18.1%;港澳台投资为6610万元,下降40.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为21.88亿元。

房地产市场增势强劲。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37亿元,增长106.8%,其中住宅投资18.45亿元,增长81.2%,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0.0%。房屋施工面积295.07万平方米,增长40.5%,房屋竣工面积74.7万平方米,增长119.7%,商品房销售面积73.74万平方米,增长17.6%,商品房销售额25.57亿元,增长49.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0.86亿元,增长17.5%。从城乡销售增长情况看,城市高于农村。城市零售额81.5亿元,增长17.6%;农村零售额19.36亿元,增长17.2%。

热点商品持续旺销,金银珠宝类、通信器材类、服装类、汽车类、家电类、皮草箱包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53亿美元,增长18.2%。其中,出口12.16亿美元,增长10.6%;进口7.37亿美元,增长33.3%。在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完成2.92亿美元,增长37.8%;加工贸易出口完成9.24亿美元,增长4.1%。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年利用外资注册项目14个,增长40.0%;合同外资13489万美元,增长37.0%;实际到账外资10908万美元,增长14.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市拥有营运车辆10350辆,公交车69辆,出租汽车369辆,全年旅客周转量达到62465万人公里,全市货物周转量达到253706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进一步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953万元;电话装机总容量15.6万门,下降4.0%;固定电话拥有量13.05万部,下降4.5%,其中,住宅电话10.33万部,下降5.6%;移动电话拥有量59.59万部,增长22.7%;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8.05万户,增长42.2%。

旅游业快速发展。“金、海、山、泉”特色旅游全面开启,拉动旅游收入增长。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8.65亿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税收增长较快。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75.1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8.5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9.52亿元。全市国、地税完成税收32.0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国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11.96亿元,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20.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22.1%。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市财政支出34.45亿元,增长26.0%。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金额分别为327.42亿元、190.30亿元,分别增长6.2%和45.0%。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323.65亿元和180.94亿元,分别增长5.9%、39.8%。在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132.17亿元,比年初减少3.86亿元,储蓄存款187.65亿元,比年初增加21.70亿元。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129.86亿元,比年初增加36.77亿元,中长期贷款39.94亿元,比年初增加11.17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共26家,其中人寿保险11家,财产保险15家。

九、科学技术

科技承载能力增强。招远市农村能源服务站的“‘沼液浸种’新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被列入了国家星火计划,山东金都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挠性覆铜板用铜箔”被列入了国家火炬计划。

科技创新工作有了新发展。一是科技成果丰硕。全年组织鉴定科技成果17项,其中招金贵合科技有限公司的“氰化尾渣硫铁资源高效利用产业化技术”等4个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烟台市级以上科技奖1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烟台市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参与研发的“山东省胶西北金矿集中区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矿找矿与成矿模式”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金软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基于GIS技术的非煤矿山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招平断裂带大尹格庄-后仓段深部找矿新技术开发应用”两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夏甸金矿的“夏甸金矿尾矿坝分形结构及其动态失稳机理与监测”等三个项目获烟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金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无卤型环保FR-1覆铜板”等七个项目获烟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是专利成绩显着。专利申请量显着增加,。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882件,其中发明专利225件,专利授权量达到399件,企业和发明者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有效保护。

高新产业发展较快。2011年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2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企业45家,实现产值达到316.44亿元,同比增长17.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7.15%,比年初提高2.3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拥有普通高中4所,招生3668人,在校学生10963人,毕业生3336人;全市拥有职业中学3所,招生1350人,在校学生5081人,毕业生2055人;普通初中25所,招生4660人,在校生22156人,毕业生6223人;小学46所,招生5064人,在校生23618人,毕业生4619人;幼儿园108所,当年入园幼儿3838人,在园幼儿1181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为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为98.6%。

文化广电事业继续发展。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完成“将军藏书馆”建设,并于八一建军节开馆,收藏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和解放军出版社捐赠图书10万余册。市文化馆投入64万元,对馆舍布局设施进行大力整改,配备设置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厅、美术展览厅等各类文化活动厅室15个,顺利通过了国家一级馆验收。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全市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2000多万元,有3个镇投资对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升级改造,全市农村文化大院示范点达到260个、农家书屋288个。目前,全市14个镇(街道、区)均建立了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均被烟台市命名为“社会文化先进乡镇”,119个社区及村都建起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档次较高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由我市与山东影视剧制作中心联手打造,以黄金文化为题材的36集电视连续剧《大金脉》已拍摄完成。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43个,公共图书馆1个,展览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市图书馆藏书量60.23万册,其中图书46万余册,各类报纸、刊物近2万册(件),电子刊物千余种。全市共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对国内广播节目1套,广播人口覆盖率100.0%。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节目1套,电视人口覆盖率100.0%。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完成了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15处卫生院改造及15处社区卫生服务站、213处省级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736个(包括村卫生室、诊所等),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3100张,卫生技术人员418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571人。拥有社区服务中心(站)16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8039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有等级运动员220人,体育场馆1座,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标枪冠军、2011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男子标枪冠军及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跆拳道女子57公斤级冠军。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全民健身活动86次,共有26万人次参加。

十一、环境保护、城市建设

城市管理全面推进,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年共清运、处置建筑和生活垃圾8.42万吨,无害化处理垃圾8.42万吨,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9%。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与上年基本持平。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加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5%。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质量达标率达到98%,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6个、烟台市级生态文明村71个。

城乡面貌显着改观。按照一城两区发展布局,着力推进城区“东扩北展”,开发区成功晋级“国家级”,滨海科技产业园大框架全面拉开,东城新区已完成规划正加紧建设,重大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招辛快速路全线通车,荣乌高速互通立交开工建设,人工岛逐步进入前期建设工作。

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按照“中国金都”城市定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市综合功能有了较大程度提升,市域交通网络趋于完善。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达4.3亿元,城区公路里程达到208.64公里,新增14.24公里,城市道路面积330.78万平方米,新增17.78万平方米。桥梁44座,路灯8378盏,安装路灯的道路长167公里。全年完成园林绿化投资1.36亿元,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186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116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49%。建成区面积达到29.5平方公里,新增1.5平方公里。

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6.0万立方米,供水总量1645万立方米,城市供水人口达到17.82万人。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151.56公里,新增36.09公里,供气总量达到581万立方米,用气人口达到5.9万人。供热管道新增22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65万平方米。

十二、民生事业、社会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坚持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834元,增长20.6%,其中工薪收入22510元,增长15.5%。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8632元,增长24.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201元,增长17.7%;衣着消费支出2875元,增长34.0%;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1786元,增长45.6%;医疗保健支出1457元,增长49.4%;交通通讯支出2959元,增长25.6%;娱乐文教服务支出1810元,增长13.6%;居住消费支出1842元,增长5.4%;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701元,增长39.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9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6.34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8辆、摩托车34辆、彩色电视机168台、空调器78台、微波炉76台、电脑104台、移动电话232部、健身器材10套。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94元,增长18.5%,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6349元,增长17.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60元,增长10.9%。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348元,增长12.3%;衣着消费支出519元,下降34.3%;居住消费支出814元,增长31.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92元,增长15.8%;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614元,增长60.4%;交通通讯消费支出947元,下降13.4%;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543元,下降17.2%;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83元,增长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1%。全市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40.8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83辆、移动电话170部、彩电119台、电冰箱103台、洗衣机81台,热水器64台,家用计算机37台,生活用汽车11辆。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工作成效显着。全面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实现了社会救助帮困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城乡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年末,全市福利收养单位20个,床位2477张,全年收养1960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582人,农村居民享有最底生活保障17709人。年内福利企业达26个,安置残疾职工576人,五保供养工作顺利推进。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588人,供养经费支出710.6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全市共救助困难群众720人次。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效显着。全市共有社会捐赠接收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16个,接收捐款847万元,受益10500人次。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成功争取国家新农保试点,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到年底,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单位672个,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达到87338人。征缴企业养老保险费达81611万元,比上年增收30663万元,增幅为60.2%,收缴率达99.64%。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200人,征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达29595万元,增长31.7%。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63513人,征缴失业保险费达483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42298人,征缴医疗保险费达31619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4945人,征缴工伤保险费3271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8484人,征缴生育保险费1604万元。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到237265人。

十三、人口

人口小幅减少。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207117户,人口为570360人,人口比上年降低0.1%,其中城镇人口255721人,增长0.6%。在全部人口中,男性为283444人,女性为286916人,市区人口达到17.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405人,人口出生率为5.97‰,死亡人口4976人,人口死亡率为8.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5‰。

就业总量继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496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49人,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1513人。大力开展以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为重点的就业援助工作,帮扶“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2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1.3%。年末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4761元,增长8.7%。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