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区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全市“项目落地年”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七大提升工程”“八项突破行动”,全区经济社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统一核算结果显示,202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00.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从三产比重看,第二产业增加值135.02亿元,下降6.0%;第三产业增加值1265.60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6:90.4。
财政运行平稳有序。2021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93.1亿元,增长6.9%;区级税收收入累计完成81.0亿元,税收比重87.0%,高于全市12.7个百分点,居十区市首位。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53.84亿元,同比增长5.2%。
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截止2021年末,全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37431户,从业人员442848人,注册资本(金)22.03亿元;私营企业55088户,从业人员170768人,注册资本(金)4143.11亿元。
二、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运行稳中有进。2021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4.61亿元,同比增长5.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13亿元,增长7.4%。
建筑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9.2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2.14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利税总额8.11亿元,同比增长500.7%。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7%,其中产业类项目投资占比为79.9%,同比增长8.3%,房地产类项目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为20.1%,同比下降44.4%。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三产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为98.1%。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99个,新开工222个,竣工项目223个。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0.9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13万平方米。
四、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1.35亿元,同比增长13.6%。从消费结构来看,占比较大的商品类别依次是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和中西药品类,分别占比26.6%、21.5%和14.8%。
五、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长显著。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733.72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出口499.52亿元,同比增长14.1%;进口234.20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出口商品为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铁矿砂、沥青等大宗资源类商品。
利用外资高速增长。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61个,实际到账外资36761万美元,同比增长139.81 %。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活力持续迸发。2021年,我区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8个,争取市级及以上科技资金7790.52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45亿元。累计高新技术企业233家。
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281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020件,有效发明专利2354件,新增注册商标总量45429件。20家单位70项标准申请青岛市标准化资助奖励,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29项,地方标准1项,行业标准25项,团体标准8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项,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项,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个,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个。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截止2021年末,全区共有小学29所,在校小学生3.48万人,与上年持平,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共有初级中学10所(含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0.92万人,较上年下降4.16%,学龄人口入学率100%。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文化机构13处,其中文化馆1处,图书馆1处,文化站11处。现有新100创意文化产业园等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4家。
卫生健康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共有卫生机构453处,其中,医院31处、疗养院4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1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1处,血站1处,门诊部5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8处,其他类别卫生机构(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等)323处。2021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268人,其中执业医师4874人,执业助理医师241人、注册护士6502人,全区拥有医疗床位8340张,其中医院床位数7193张。
体育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区共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8所。
八、城区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区品质不断提升。全年对老旧居民建筑实施节能改造80万平方米、道路10条、升级改建公厕3座,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8.5%。年末道路总长度257公里,道路总面积430万平方米。
生态质量持续优化。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26、0.056、0.007、0.028毫克/立方米,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同比改善分别为:16.1%、22.2%、22.2%、12.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昼间58.2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昼间67.0分贝。
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全区共栽植乔、灌木1.3万余株,改建绿地1.96万余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5%,绿地总面积1009.10公顷,绿地率33.62%,绿化覆盖面积1066.77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544.18公顷。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年末全区总人口为48.85万人(常住人口)。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20元,增长7.6%,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首位。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区新增登记失业人员9318人,市南区注册单位吸纳就业46887人,政策性扶持创业4228人次,失业人员技能培训1407人。
社会保障持续完善。全年共有2203户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区有各类养老机构27处,床位3930张。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平均工资数据发布的通知》规定,我区单位从业人员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须在全国、全省、全市数据发布之后才能发布。
4、到账外资统计口径为商务部FDI口径。
5、我区获得国家级及市级科技奖励情况目前尚未公布。
6、本公报中数据来源:财政收入支出等数据来自区财政局,个体私营企业数据来自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发明专利、商标注册等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区商务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和体育局,文化数据来自区文化和旅游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城区建设数据来自区城市管理局,环境质量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市南分局,就业等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民生活数据来自区民政局,其余数据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