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济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3-16来源:济阳县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总体发展思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工作稳步前进,总体实力继续提升,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21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95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125.42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47.11亿元,增长9.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8639元,增长14.6%,折合5982美元。全县地域财政收入和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5.44亿元和 8.01亿元,分别增长23.4%和28.4%。全部税收14.24亿元,增长31.8%;税收占生产总值比重6.65%,提高0.83个百分点。

  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9.2:58.7:22.1。工业结构优化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61.47亿元,增长35.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56%,比年初提高0.89个百分点。

  社会民生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全年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3.44亿元,增长26.6%;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1.75%,提高0.8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5万人、3.09万人。农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逐年增加,分别达到47.99万人、21.88万人,同比分别增长3.5%、188.9%。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6.97万亩,增长1.1%;粮食总产53.19万吨,增长2.1%,实现连续9年丰收。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品产量

比上年±%

粮食

万吨

53.19

2.11

棉花

万吨

0.56

-0.5-

油料

万吨

1.76

00.9.

水果

万吨

5.41

0.8

蔬菜

万吨

  121.14

2.7

肉类

万吨

5.78

6.6

禽蛋

万吨

4.63

-1 2.43.8

奶类

万吨

3.89

23.25

  水产品

万吨

0.90

1.2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巩固提升现有7个品牌基地和1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新增特色品牌基地1处,济阳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列入了省级扶持项目。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农产品8个、有机食品5个,地理标志3个,“曲堤”牌黄瓜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农业机械化总动力115万千瓦时,增长6.5%。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3.15亿元,增长1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21亿元,增长19.2%。

  工业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59.92亿元,增长27.5%;实现利税42.01亿元,增长25.0%;实现利润28.42亿元,增长27.9%。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7.5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园区承载能力提高。济北经济开发区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1.28亿元,增长34.3%,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9.1%;实现利税总额31.58亿元,增长35.5%,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5.2%。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12.27亿元,下降1.0%。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28家,实现总产值26.97亿元,增长37.5%。其中,建筑工程总产值24.67亿元,安装工程总产值2.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7.34%、26.68%.

四、金融、保险

   金融业较快增长。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47亿元,增长23.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78.77亿元,比年初增加14.53亿元,增长22.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5.73亿元,比年初增加8.01亿元,增长28.5%。

  保险业平稳增长。年末在统的各类保险承包额90.02亿元,增长19.6%;保险业务收入1.44亿元,下降23.5%;赔款件数7390件,下降82.7%,赔款金额2819万元,下降52.1%。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国内贸易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09亿元,增长17.8%。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85亿元,增长17.7%;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30.24亿元,增长15.5%。分行业来看:批发业20.36亿元,增长12.4%;零售业43.93亿元,增长18.7%;住宿业0.10亿元,增长22.3%;餐饮业10.71亿元,增长23.6%。

  利用外资下降,出口增势良好。新批外资企业2家,累计达到51家。实现合同外资额658.8万美元,同比下降93.2%;实际利用外资5515.8万美元,同比下降15.1%。全县出口企业32家,实现出口创汇9571万美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华龙饰品、安达刹车片、大自然公司出口均在千万美元以上,三家企业实现出口5577万美元,同比增长115.7%。

六、交通、通讯

  交通运输业继续增长。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855.26公里。年末汽车拥有8.71万辆,其中,载客汽车3.46万辆。全年各种运输工具旅客运输量752.3万人次,增长113.2%,旅客运输周转量42933万人公里,下降4.8%;货物运输量183.1万吨,增长58.3%,货物运输周转量18357万吨公里,增长63.6%。

  邮政通信业增势平稳。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营业收入14215万元,增长0.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965元,增长1.1%;邮政业务总量1250万元,下降1.4%。本地电话年末用户13.15万户,增长2.5%,住宅电话年末用户数9.6万户,下降14.3%;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14.6万户,增长9.7%;宽带网用户数1.36万户,增长10.9%。

 七、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19.83亿元,增长24.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8.93亿元,下降27.9%;第二产业投资75.80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投资35.10亿元,增长21.6%。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7.5:63.2:29.3。

  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工业投资作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完成投资73.88亿元,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投资总量的61.65%和97.47%。工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表现尤为突出,投资总量达64.80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量近九成。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43处,其中:高中2处、初中13处、小学26处,职业中专1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6.47万人,增长1.0%。其中:高中在校生0.87万人,增长2.2%;初中在校生1.92万人,增长6.2%;小学在校生3.36万人,下降2.6%;职业中专在校生3136人,增长8.3%;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23人,增长20.6%。学前幼儿园110所,增长2所,幼儿园在园人数1.20万人,减少4.4%。学龄前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共组织企业申报上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52项,16项获得立项支持,获得扶持资金500多万元,带动企业科技研发投入8000多万元。同时,组织专家对已完成的16项科技计划进行了鉴定、验收,有2项科技成果获得了济南市科技进步奖。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全县共申请各类专利26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8件。发布科技成果600多项,帮助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0项,申报济南市自主创新产品5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项,并全部获得审核通过。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全民健身场所等功能于一体的文体中心工程。建设完成济阳街道综合文化站一处,社区文化中心10处,农村文化大院48处、农家书屋300处。举办了济阳县首届春节电视联欢晚会、“红色歌舞、爱我济阳”歌舞大赛。打造“欢乐济阳行”文化品牌,开展了送文化下乡、“我要上春晚”和“方言达人秀”等广场文化活动。年末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9.18万户,增长0.2%。

  卫生事业发展良好。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4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机构床位1148张,增加22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130张,增加22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23人,增长3.3%;执业(助理)医师612人下降0.6%。按户籍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病床2.1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果。运动员在市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8枚,银牌43枚,铜牌32枚,分别是去年同期的2.2倍、4.3倍、3.2倍。全年召开运动会31次,参加运动会人员1.96万人,同比增长5.0%。等级裁判员156人,其中:二级21人,三级143人。

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城乡形象整体提升。编制完成滨河片区、中轴线等控制性规划及人防、绿地等专项规划,城市详规覆盖率达到60.3%。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用地空间得到有效拓展。新城开发、老城改造同步推进,一批休闲广场、商住小区、景观节点相继建成,夜景亮化工程效果显现。新建、改造市政道路31条,完成澄波湖水库、热电厂扩建等重点工程。济阳黄河大桥、济南黄河三桥、北绕城高速及104线改造等重大交通设施竣工通车,城区、城际公路开通运营。“城镇建设行动”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新增城镇面积15平方公里,城镇道路、广场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崔寨前街、孙耿张庙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顺利推进。改造农村公路770公里,自来水、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村面貌显著改观。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得到优化。加大对县污水处理厂监管力度,健全污水管网,实行雨污分流等措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建成城区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一处,乡镇高标准生活垃圾转运站4处,配备垃圾收集车38辆,配置10520个垃圾桶,全县配备保洁人员1372名,垃圾收集人员124名,全县779个村已纳入保洁范围,道路保洁进入长效化、规范化管理,城乡环卫一体化达标率达到了90%以上。国家生态县创建步伐加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2.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优良天数达标率95%,建成2个国家级生态镇、2个省级生态镇,区域生态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保持低速均衡增长。年末户籍总人口 55.55万人,年人口增长率5.65‰。全年人口出生率10.65‰,下降3.5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8.28‰,下降2.1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36‰,下降1.46个千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7.24万人。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占34.9%和36.9%。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城镇新增就业3350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其中新增转移就业0.9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全县非私营法人单位在岗职工平均人数47112人,较去年增加108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095元,增长3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27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9507元,增长19.6%。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10036元,增长23.9%。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307元,下降3.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29元,增长7.2%。

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指 标

单位

2011年

2010年

  城镇居民家庭

 

   

  彩电

104

104

  电冰箱

90

88

  洗衣机

94

92

  助力车

80

70

  空调器

113

108

  家用电脑

92

94

  移动电话

206

204

  家用汽车

25

22

  农村居民家庭

 

   

  电冰箱

82

88

  空调器

33

35

  洗衣机

74

76

  彩电

120

121

  摩托车

63

71

  家用电脑

31

17

  移动电话

200

153

  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增加1.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5.1平方米,增加8.1平方米。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