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光荣使命,按照“1+115”的工作思路谋划推进工作,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历城区区划多次进行调整,部分街镇已托管给高新区和南山管委会,所以本次公报发布数据均为历城区目前所属14街镇口径数据)
一、综合
经济总量增长稳定。初步核算,全区地区生产总值8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总量居全市第五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97.6亿元,同比增长0.3%;第三产业增加值548.7亿元,同比增长6.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34.4:63.5。
财政税收健康发展。全区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1亿元,同比增长13.8%,总量居全市第三位,增幅居全市第六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3.8亿元,同比增长18.8%。区域总税收完成161.0亿元,同比增长14.9%,总量居全市第四位,增幅居全市第六位。
人口平稳增长。年末户籍总人口63.6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56%。全年出生人口0.8万人,出生率为13.03‰,全区男女性别比为96.20:100。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06元,同比增长8.3%,总量居全市第五位,增幅全市第三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88元,同比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1元,同比增长8.0%。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5.6万吨,其中夏粮2.0万吨,秋粮3.6万吨。田林水果产量1.7万吨。肉类总产量0.2万吨。蛋类产量0.4万吨。奶类产量0.6万吨。蔬菜产量22.2万吨。
农业机械化稳步提升。大中型拖拉机1606台,联合收获机1298台。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下滑明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0.1%。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1.1亿元,同比下降46.8%;利税40.9亿元,同比增长6.9%;利润29.8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6.97%。工业经济不断加速转型,完成搬迁改造企业累计66家,万元GDP能耗下降率达到55.7%。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区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64家,平均从业人员3.3万人,比上年增长3.7%。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84.3亿元,增长39.3%。
四、服务业
全区服务业发展稳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市第三位。服务业各行业所占的比重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29.6%)、非营利性服务业(25.3%)、房地产业(11.8%)、交通运输业(11.3%)、营利性服务业(11.3%)、住宿餐饮业(5.6%)、金融业(5.1%)。
从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看,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排名前三的行业为: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62.0亿元,同比增长22.9%,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7%;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38.7亿元,同比增长9.4%,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1.7%;房地产业增加值64.9亿元,同比增长12.4%,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9.4%。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3%,居全市第四位。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0%。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24.2亿元,同比增长34.7%,居全市第三位。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8亿元,同比增长9.7%,总量居全市第四位,增幅居全市第六位。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14.5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限额以上销售额420.1亿元,同比增长1.9%。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区进出口总额完成101.3亿元,同比增长23.3%,总量居全市第二位,增幅居全市第三位。其中,出口总额完成77.9亿元,同比增长30.1%;进口总额完成23.4亿元,同比增长5.2%。
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大幅提高。全区实际使用外资14.9亿元,同比增长34.6%。合同外资24.1亿元,同比增长11.0%。
七、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开工省市棚改安置房13287户,完成征收拆迁350万平方米,完成老旧小区整治155万平方米,增设电梯20部。完成63条道路的建成通车,19条道路的全面改造提升,8条断头路的全面打通。完成120余公里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工程,6各小区交通微循环改造工程。建成使用118家社区菜市场、肉菜店和早餐店。
生态环境更加秀美。拆除违建466万平方米,建绿透绿37.9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厕31处,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成空气质量微观监测站202个。开展15条河道的生态修复,30个村的水污染防治项目,新建污水处理厂9处。
八、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
科创建设加快。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5家,高新企业总数达到138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8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2.6个。
教育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引进新东方、新航、山师等优质教育资源,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7所。基本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区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评。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放映公益电影3190场,观影人数达到63.84万人次,成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全区新建6所社区卫生服务站,4处预防接种门诊。年末卫生机构616所、床位2964张,卫生技术人员6616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276人。顺利通过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
社会保障更加全面。新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处、农村幸福院6处。全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7万人,发放居民养老保险1.8亿元。居民基本医保报销34.05万人次,2.7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6.7万人、16.8万人、14.2万人和14.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