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及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吉阳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全年经济稳步恢复,人民生活福祉持续改善,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海南自贸港建设顺利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全区生产总值实现268.55亿元,占全市比重38.6%、增长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24亿元,同比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5.74亿元,同比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211.57亿元,同比增长1.7%,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49.2%,产业结构占比为4.2:17:78.8。从行业看,第三产业是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行业,其中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占主导,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151.4%和15.5%。
财政收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亿元,增长2.5%;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16.23亿元,税收收入11.54亿元,同比下降22.9%。全年共投入民生保障资金13.51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24%。其中:教育支出占比21.8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7.59%;卫生健康支出占比长8.64%;城乡社区支出占比31.56%;农林水支出占比10.73%
居民消费价格。根据国家统计局三亚调查队数据分析,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4%,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8.8%;衣着类下降0.7%;居住类下降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下降0.6%;医疗保健类下降1.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3%。
人口。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区总人口(常住人口)为44732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3.37%,其中男性人口为240267人,占53.71%;女性人口为207055人,占46.29%。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68704人,占82.4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8618人,占17.58%。年末户籍人口16.82万人,比去年增长0.07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4%。其中:农业产值8.18亿元,同比下降9.9%;林业产值0.23亿元,同比下降21%;牧业产值1.48亿元,同比下降55.9%;渔业产值10.50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0.7亿元,同比增长11.7%。水果同比下降100%,其中芒果占水果总产量95.9%;总肉产量607吨,同比下降82.21%,其中猪肉产量同比下降72.9%。
三、工业与建筑业
全区工业增加值10.41亿元,同比下降12.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89亿元,同比下降12.62%,从主要产品产量看,规模以上工业中供水量8870.8万立方米,同比下降6.54%;商品混凝土产量27.97立方米,同比增长8.03%。从能源消费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的综合能耗用电量为13476.31万千瓦时;柴油1692.65吨。全区建筑业增加值为35.40亿元,同比增长8.9%。
四、服务贸易业
全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11.57亿元,同比增长1.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9.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2.82亿元,占比12.2%,同比增长45.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77亿元,占比1.8%,同比下降1.1%;房地产业增加值56.58亿元,占比21.1%,同比下降5.1%;其他服务业产值65.93亿元,占比24.5%,同比下降9.9%;住宿和餐饮业产值26.28亿元,占比9.8%,同比下降69.2%;金融业产值24.69亿元,占比9.2%,总比增长15.5%。全年网络零售额约为93.60亿元,占三亚市的64.6%;零售货物0.92亿件,占三亚市的45.8%。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全年固定资产项目213个,完成投资282.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96.4%,同比增长18.71%。其中非房地产投资124.09亿元,占全区总投资的43.89%;房地产投资158.61,占全区总投资的56.1%。
六、旅游业
全年接待游客658.86万人次,过夜人数630.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2.38亿元。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博后村民宿产业初具规模,博后村、大茅村先后被评为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
七、社会事业
教育。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9所,其中公办学校31所,民办学校8所;在校学生26692人,其中初中生5169人,小学生21523人;全区现有各级名类幼儿园7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共14所(含部队园3所),公办分园18所,注册民办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共14840人,其中公办在园幼儿7590人(含部队园),民办在园幼儿7250人,全区在编教职工1009人,其中专任教师97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生入学率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率100%。
全区教育支出3.53亿元。其中项目支出2.25亿元,主要项目:安排8765万元,完善同心家园一期、八期、十期、二十九期等幼儿园办园条件,启动城镇小区幼儿园治理工程,推进学前教育两个比例发展;安排576万元,对学校校舍进行维修改造;安排100万元,实施课后四点半托管服务;安排80万元,创建智慧小院,提升智慧教育发展水平;安排1200万元,继续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安排700万元,落实公、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安排7422万元,落实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临聘教师、保安和厨卫经费。
文化。建成并挂牌启用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5个,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均达到200平方木的要求,并配有图书阅览室、健身房、台球室、棋牌室、宣传栏等设施。在吉阳社区特色公园夜市挂牌区级文化馆及图书馆分馆,并配置12300册图书和部分专业设施设备。开展《歌唱新时代·舞动新吉阳》文化下乡惠民演出40余场,例如9月30日—11月30日在丰兴隆桥头公园举办5D梦幻夜景灯光秀;12月21日在蓝海广场举办“吉阳中国梦全面新旅程”迎新晚会。
八、人民生活和民生事业
人民生活。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64元,同比增长4.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04元,同比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8元,同比增长8.0%。
就业。全年民生支出13.5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3%,始终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提供就业岗位4770个,实施就业援助254个,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33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781人,公益性岗位帮扶就业146人,实施就业援助277人。结合群众需求,举办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班27期、创业培训班9期、线上培训班2期,累计培训2077人次。举办专场招聘会4期、线上招聘会2期,联系企业51家,达成就业意向269人。发布企业招聘用工信息8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4470个,为700余人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社会保障。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49611人,缴费率82.3%,扩面参保人数1190人。借助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组织办理44758人的养老补件及建档工作,办理社会保障卡5282人,完成7658人的城居保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工作。持续做好城居保兜底工作,对建档立卡户、低保特困人员应保尽保,实现政府代缴社保费到账人数共计833人,领取待遇人数共计187人。
住房改善。着力推进东岸、月川、抱坡、海罗、临春5个重点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拆工作。5个重点棚户区改造项目签订征收补偿协议287户,拆除房屋135栋,面积约8万平方米,支付征收补偿款约11.32亿元。投资1386万元启动6个老旧小区试点改造工作。
九、生态环境
设立大茅、学院路2座节能秸秆垃圾禁烧监测站点,从严管控大气环境污染;农村清扫保洁率、厕所覆盖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我区被推荐为“全国2020年度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环境空气优良率100%,细粒颗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11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注:
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吉阳区年鉴—2021》刊发数据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3.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对三次产业划分进行了修订,将“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三个大类调入第三产业。
4.数据来源:本公报中GDP数据来自市统计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自《2020年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口数据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及卫健委;人民生活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三亚调查队;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区旅游文体局;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医疗保障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生态环境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
5.数据四舍五入,未做机械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