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9-04来源:沁水县统计局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起步年和基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全县“1356”总体发展思路和“建设三晋十强县”的奋斗目标,扎实工作,奋力争先,全力推动转型跨越,集中打响了工业转型、农民增收、城市建设“三大硬仗”,强力实施了“四个十大项目”建设,全县经济呈现出平稳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圆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精彩开局。

一、综 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6.1亿元,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13.7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28.0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占GDP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3.9%、78.0%、18.1%调整为3.0%、77.8%、1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512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0608美元。全年全县GDP保持在10%以上的较快增长区间,经济运行逐季走高,一季度增长10.7%;二季度增长13.5%;三季度增长15.3%,全年增长15.4%,实现了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开局。

  财政: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6.1亿元,增长17.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亿元,增长16.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5亿元,增长14.9%,科教文化卫生、环保、支农和公共安全支出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4.5%,教育支出增长20.4%,医疗卫生支出33.6%,科学支出18.4%,节能环保支出120.4%,交通运输支出99.9%。

  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3%,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了3.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3%,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了4.2个百分点。

  就业:全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504个,其中企业吸纳就业2050人,创业及带动就业1065人,灵活就业1389人。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401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

二、农 业

  产值及收入: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3651万元,增长8.2%。其中,种植业产值38544万元,增长6.5%;林业产值7452万元,下降6.5%;牧业产值25153万元,增长16.0%;渔业产值740万元,增长10.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63万元,增长13.0%。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00141万元,增长10.6%。

  种植面积: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9374亩,比上年增加6777亩,增长1.5%;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128915亩,下降0.8%;玉米播种面积249320亩,增长3.2%。

  农作物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133292吨,比上年增产1898吨,增长1.4%,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产量25680吨,下降6.1%;玉米产量94078吨,增长3.4%。粮食亩产量284公斤。

  畜禽及水产品产量:年末大牲畜存栏447头,下降7.6%;猪存栏43217头,增长92.4%;羊存栏189127只,增长21.7%;禽存栏414400只,增长15.6%;年末羊群饲养量302488只,增长1.7%;肉类总产量6222吨,增长0.4%;牛奶产量1049吨,增长43.5%;禽蛋产量3792吨,增长22.7%;蚕茧产量1387吨,增长12.6%。

  林业生产:全县完成义务植树50.1万株,造林5.86万亩(经济林3.91万亩,生态防护林1.95万亩),造林面积合格率达到100%,其中:国家级林业重点工程1.96万亩,省级造林绿化工程1.03万亩,市级造林1.1万亩,其他造林1.77万亩,进一步提高了全县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同时,重点抓了10条县乡、乡乡、乡村公路的绿化和补植工作,完成绿化补植734.5公里,完成了50个生态园林村的绿化美化和360株古树名木的修复保护任务。

  “三农”新成效:“农民增收”硬仗、“五个三”战略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八条路径的战略支撑下,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63个,其中种植业39个,养殖业20个,旅游业3个,工艺业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从业农户达到1.2万户,约占全县农户的1/4,带动作用进一步凸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发展107个,累计达438个,社员共计4939人,带动农户1.5万户,注册资本2.2亿元。中介组织增至290个,总人数达到2250多人。各类协会达到22家,总人数达250人,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质量的全面提升。全年完成农民引导性培训4000人,农业技能培训2000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400人,创业培训300人。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1期,转移就业310人。全年扶贫移民工程投资1500万元,建成移民住宅125座,建筑面积22500平方米,完成了扶贫移民125户,400人的计划任务。教育扶贫评定了13个大学生资助对象,确定了58个高中生资助对象。25名县级领导开展下乡住村扶贫增收,98个县直单位和26家规模以上工矿企业进行结对帮扶,400余名副科以上干部开展了帮贫到户活动。新农村建设正在由点状实施向片区开发、区域联动深入推进,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特色城镇注入生机活力。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全县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含寺河,下同)完成增加值56.9亿元,增长21.8%;其中,煤炭产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23.4%;煤层气产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18.2%。完成工业总产值85.5亿元 ,增长44.5%;其中煤炭产业总产值55.3亿元,实现利税35.7亿元;煤层气产业总产值21.4亿元,实现利税5.9亿元;完成工业销售产值83.2亿元,增长42.1%;实现利润33.0亿元,增长71.3%;上交税金19.4亿元,增长89.5%。

  全年原煤产量683.5万吨,增长28.6%;基建工程煤78.8万吨;煤层气抽采量217157万立方米,增长21.3%;煤层气利用量155122万立方米,增长31.7%;煤层气液化量175355吨,增长75.2%。

  能源消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5.5万吨标准煤,下降3.2%;工业总产值能耗0.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1.8%;工业增加值能耗0.4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3.8%。

  民营经济:全年民营企业实现总产值103.5亿元,增长30.0%;增加值 45.6亿元,增长29.7%;营业收入88.6亿元,增长29.5%;上交税金13.1亿元,增长24.4%。其中,民营工业总产值78.2元,增长29.4%;民营工业增加值34.2亿元,增长30.2%。民营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建筑业: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共有4 家,完成总产值7649.5万元,下降1.8%,其中,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其他工程分别完成 5010.7万元、1020.7万元和 1618.1万元。签订合同额9733.2万元,下降2.5%,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7892.6万元,下降15.3%。建筑施工面积达到66509平方米,下降 14.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完成50706平方米,下降16.3%;房屋竣工价值完成4559.4万元,下降2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2.8亿元,增长31.5%。其中城镇投资72.7亿元,增长31.6%;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0.2亿元,下降13.3%。87个投资项目中亿元以上的项目有34个,累计完成投资62.4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5.7%,直接带动了全县投资效益的提高。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投资1.1亿元,下降20.1%;第二产业投资63.2亿元 ,增长48.8%,第三产业投资8.5亿元,下降26.1%。第二产业投资额占全县投资总额的86.8%,成为拉动全县投资增长的主力。分投资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完成46.9亿元,增长47.2%;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13.8亿元,增长18.4%;其他费用完成12.1亿元,增长2.2%。按投资类型分,国有投资完成18.7亿元,下降18.8%;非国有投资完成54.1亿元,增长67.3%。

  房地产开发:全年房地产开发计划总投资7737万元,下降10.9 %。本年实际完成投资1520万元,其中按工程用途分,住宅投资1215万元,增长55.8 %;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85万元,增长43.4%;其它投资120万元。

五、市场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增长17.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5亿元,增长1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亿元,增长15.9%。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629.3万元,增长16.7%;零售业零售额10.3亿元,增长18.7%;住宿业零售额0.3亿元,增长23.4%;餐饮业零售额2.0亿元,增长11.0%。

  招商引资:全年通过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3个,项目投资总额298.89亿元,引资额298.49亿元,到位资金77.3亿元,资金到位率全省第四、全市第一,超额完成了招商引资年度目标任务。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全县公路年末通车里程135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9公里,村通水泥路930公里。年末全县共有载货汽车2525辆,其中,普通载货汽车载重量20506吨位。年末全县共有公路干线3条122.9公里,公路支线457条1350公里,桥梁116座4266.5米;全年公路养护里程1350公里。

  邮电:全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347万元,增长4.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22万元,下降10.6%。通信业务总量10825万元,增长7.0%。移动电话客户158160户,增长32.1%,其中3G客户15162户,增长405.4%。计算机互联网客户28293户,增长0.7%。

七、金融、保险

  金融: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2.4亿元,较年初增加10.8亿元,增长13.2%。受存款利率调整、股市下调等因素影响,储蓄存款不断攀升。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9亿元,较年初增加4.3亿元,增长12.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1亿元,较年初增加1.8亿元,增长8.2%,其中贷款多为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为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保险:全年保险行业实现业务总收入9634万元,下降7.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84万元,增长40.4%;人身险保费收入7550万元,下降12.9%。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310万元,增长4.1%。其中,财产险赔款990万元,增长35.8%;人身险赔款及给付320万元,下降40.1%。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0所,其中,初中16所,高中3所,职业中学1 所,小学7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2所。在校学生31495人,当年招生9907人,毕业899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3%。

  科学技术:全年全县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其中星火计划2项,成果推广3项),其中端氏畜牧兽医中心站的养羊园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项目荣获“省农村技术承包集体二等奖”,争取资金55万元;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3项,批复完成43项(其中工业开发5项,成果推广15项,星火计划18项,社会发展1项,攻关项目4项),争取资金380万元。全年共完成专利申请45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外观设计专利34件),增长18%。

九、文化和卫生

  文化:年末全县共有群众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史博物馆1个,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1个,宣传文化中心1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县级剧团2个,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全县共有“农家书屋” 23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3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站点236个,全县农村文化场所实现了全覆盖。全县共有农村电影放映队14支,业余文艺演出团体30余支。目前,全县共有“非遗”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5项,市级16项,县级40项。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级5人,市级9人。

  广播:全县共有广播电视台1座,乡镇广播电视站14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0.46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

  卫生: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03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579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87人,每千人拥有病床2.8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2%,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99.7%。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情况:全县年末户籍人口205564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28080人。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161679人,非农业人口43885人。据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213329人,比上年末增加211人。其中城镇人口74728人,乡村人口138601人,城镇化率达到35.03%。

  人民生活: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21.1元,同比增长18.4%。人均消费性支出11002.9元,增长3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88.5元,同比增长20.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97.5元,增长15.7%。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2.4%和38.0%。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4788人,年平均工资39056元,增长16.8%。

  社会保障:全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共征缴29910.1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128户14763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1109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179户8126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8937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02220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560.3万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600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85.4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07户21795人,征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5861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4194人,征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32万元。失业保险参保208户14521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974.4万元。工伤保险参保315户19217人,征缴工伤保险基金781万元,工伤补充保险征缴110万元。生育保险参保207户19355人,征缴生育保险基金360万元。

  各项社会保险金共支付17037.9万元,其中:为2368名企业离退休和361名遗属人员发放养老金及生活困难补助费4132万元,为2102名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7027万元,为22235名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发放养老金1563.9万元,为813名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人发放养老金26.4万元。为患病职工支付医疗保险金3507万元,为830名患病居民报销医药费265万元,为符合条件的125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44.9万元,为105名失业人员补发临时价格补贴12220元,为172名工伤职工支付伤残待遇343.7万元,为193名生育职工支付生育费128万元。另外,协调财政资金128万元为全县166名离休干部、老红军、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报销了医药费。
年末城镇低保人数3505人,发放低保金1343万元;农村低保人数9633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306万元;集中供养五保户231人;共为621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救助资金175万元。

十一、资源环境、城建和安全生产

  资源环境:全年县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63天,比上年增加10天,比全年目标(310天)多出53天,全年空气综合污染指为1.56,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主要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0.408万吨,氨氮排放量0.03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0.433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0.078万吨,烟尘排放量0.258万吨,粉尘排放量0.321万吨。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城镇建设:全年组织实施了县城垃圾处理场、树理文化广场、县城集中供暖、南山公园、城市绿道等10项重点工程和县城街巷硬化、县城公厕、河道清淤、县城第二水厂等10项惠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各类建设工程投资2.57亿元。嘉峰镇以入围“全省百镇示范镇”为契机,组织实施了道路建设、供气管网建设、一级路升级改造及中心街区改造等14项“五建设两整治”工程项目,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1亿元。全县累计完成市政公用设施投资3.67亿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县城生活垃圾填埋率达到100%;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0%。

  安全生产:全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23起,死亡29人。其中,煤矿事故1起,死亡1人;道路交通事故88起,死亡28人;消防火灾事故34起,无人员死亡。其它行业无事故。未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均低于市控指标。

  公报注释 :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 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标准由过去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由项目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和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
  4. 2011年起,邮电业务总量(包括邮政业务总量和电信业务总量)由之前的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调整为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
  5. 2011年起,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按行业新确认口径统计。
  6.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节能降耗指标单独发布。
  7.本公报所列增加、增长、减少、下降均系与上年比较。
  8.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