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7-10来源:修文县统计局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强县进位”的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奋力争先,扎实工作,全县经济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实现“强县进位、率先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据统计,全县生产总值达712352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680万元,比上年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317944万元,比上年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291728万元,比上年增长14.0%。人均地方生产总值28134元,比上年增长16.0%,三次产业结构为14.4:44.6:41.0,其中,一产下降0.7个百分点,二产上升3.8个百分点,三产下降3.1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

  2012年,我县进一步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改善政策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实施“3个20万”政策扶持微型企业,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夯实招商工作基础,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72110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占GDP比重为66.3%。其中: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8986万元,比上年增长9.5%,占一产增加值比重为76.9%;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2512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5%,占二产增加值比重为79.0%。在第二产业中,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为 219969万元,比上年增长22.2%,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9.6%;非公有制建筑业增加值为313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6%,占建筑业增加值比重为43.3%;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41844万元,比上年增长17.8%,占三产增加值比重为48.6%。

  三、农业

  2012年,全县按照“都市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着力抓好“蔬菜、水果、奶业”等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826万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农业产值实现119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1.1%;林业产值实现907万元,比上年增长0.3%;牧业产值实现46639万元,比上年增长6.3%;渔业产值实现652万元,比上年下降1.3%,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414万元,比上年增长3.5%。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8006千瓦,比上年增长8.9%;全年实现机耕面积155250亩,比上年增长31.3%;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8810亩,比上年下降5.4%;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9516吨,比上年下降0.5%。

  四、工业及建筑业

  2012年,全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产业为推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快速推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良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45632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2809万元,比上年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实现工业产值1116208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372185万元,同比增长36.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3.3%。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3.6%,重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9%;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2%;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2.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7%;高新技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3232万元,比上年增长21.41%;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37571万元,同比增长138.5%。实现利税总额84398万元,比上年增长67.9%。工业产销率达90.7%,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305.6,比上年提高111.8个百分点。

  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2312万元,比上年增长39.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924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倍;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436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倍。

  五、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随着首贵新特钢、黔轮胎、贵酒、诺亚、统一等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以及城镇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0200万元,比上年增长60.7%。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58246万元,比上年下降10.8%。其中:住宅投资43684万元,同比增长33.8%。

  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12年,市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3781万元,同比增长123.9%,实际利用外资1681万美元,同比增长68.9%;本年累计招商引资项目55个,比去年增加14个。

  六、第三产业

  2012年,我县不断加快景区建设,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爽爽贵阳,秀美修文”的知明度和吸引力不断提高。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77.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87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9%、4.8%。旅游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贸流通、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等传统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物流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正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1728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对GDP的贡献率达30.1%。

  随着中央各项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以及城乡基础建设力度的加强,为拓宽商品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市场繁荣活跃,城乡居民消费量大幅度增长,商品购销两旺。201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2468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59412万元,增长16.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83056万元,增长17.7%。

  由于交通道路建设力度加大,道路设施大大改善,强有力的拉动了全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年底拥有载客汽车202辆,载客量4211客位,载货汽车2180辆,载重量5133吨。

  通讯事业飞速发展,通讯网络逐步健全,移动、电信、联通等公司业务迅速扩展。2012年全县移动通讯在网电话用户达171000户,联通用户达52500户,电信用户7655户,城乡电话用户达20050户;移动通讯营业收入1080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500万元,联通营业收入1606万元,三项合计达14906万元,同比增长7.7%;实现邮政业务收入达919万元,同比增长2.7%。

  金融业稳健发展。全县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为412612万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单位存款年末余额为144495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为253513万元,比上年增长27.6%;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为272124万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短期贷款年末余额129744万元,比上年增长49.4%;中长期贷款年末余额140170万元,比上年下降0.3%。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186万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59万元,比上年下降4.2%,寿险保费收入2527万元,比上年增长4.0%。全年保险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807.3万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财产险赔款和给付717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寿险赔款和给付90.3万元,比上年下降32.1%。

  七、财政税收

  2012年,我县狠抓财源建设,努力推进财税改革,着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和税收征管,为全县各项经济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1824万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即地方财政收入)54229万元,比上年增长40.2%,增加收入15547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8327万元,比上年增长25.3%,增加支出27918万元;完成国税收入32529万元,同比增长15.9%;完成地税收入44849万元,同比增长45.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以巩固“两基”工作为重点,不断升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环境,积极推动素质教育,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县共有各类学校62所。其中:普通中学17所,职业中学1所,完全小学43所,特殊学校1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456人,比上年减少1011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757人,比上年减少90人;小学在校学生16222人,比上年减少655人。全县有幼儿园15所,在园人数5150人,比上年增加247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为106.8%。

  我县进一步抓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工作方针和政策措施,努力推动科技进步,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全年完成农村新一轮技术培训35870人次,完成绿色证书培训1000人,颁证800人。全县申报科技项目25项,申请专利量54件,已授权34件。

  九、卫生、文化和体育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进一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服务领域得到新拓展,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得到了加强,食品、药品、医疗服务市场经济秩序得到了有效整顿和规范。全县有卫生机构32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10个、疾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局1个、诊所14个;病床703张,卫生机构卫生技术员126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0人。

  文化体育广播事业继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积极开展群众文艺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全年建成“农家书屋”217个,落实新建“农家书屋” 7个,送文化下乡40场,送电影下乡2688场次。广播人口覆盖率已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0%以上。

  十、人口

  人口与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县年末常住人口(常住半年)25.48万人,年平均人口25.32万人;据县计生局年报统计,2012年人口出生率为10.39‰,人口死亡率为7.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5‰,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7.8%。

  十一、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生活质量上升,消费水平提高。据我县30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20元,比上年增长16.0%;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4130元,比上年增长22.18%,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4.5%,城镇居民家庭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6平方米。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我县农村居民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7460元,比上年增长15.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45元,比上年增长65.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9.2%,农村居民家庭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人均住房面积为36.9平方米。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龙场镇10350元、扎佐镇9854元、久长镇8321元、六广镇7086元、谷堡乡7680元、六屯乡6415元、小箐乡6213元、洒坪乡6185元、大石乡5032元、六桶乡7045元。

  职工工资收入较快增加。2012年,全县在岗职工年末人数为18143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为44327元,比上年增加9506元,同比增长27.3%。

  十二、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改善就业环境,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劳动就业取得新成绩。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501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1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全面推进,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4110人,比上年增长21.1%,全年征收养老保险费9229.7万元, 比上年下降1.7%;企业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4968人,比上年增长7.4%,全年征收失业保险费33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727人,比上年增长14.6%,全年征收医疗保险费2901.5万元,比上年下降2.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241272人,参合率达98.3%;廉租房制度改革和公租房并轨,全年建成公租房170套,完工面积8500平方米,公租房实物配租170套,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2012年末城镇低保人数为2803人,发放城镇低保金689万元,农村低保人数为8602人,发放低保金971.6万元。

  十三、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强化环境监督工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232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93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1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47325吨;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年造林面积为7615亩,年末新增封山育林面积达5000亩,累计达20405亩,天保公益林面积437300亩,全年义务植树造林21万株,森林覆盖率42.9%。

  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以煤矿、交通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继续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加大,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2012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2起,同比增长9%;死亡人数23人,同比增长53.3%。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全县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均为当年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相关指标均按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取得。
4、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电信数据来自县电信局;保险业数据来自县人保、财保公司;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旅游、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县旅游文体广电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农业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数据来自县农业局;保障性住房数据来自县住建局;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环境保护数据来自县生态局;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县投资促进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县邮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县人民银行中心支行;专利、科技项目数据来自县科技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县卫生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县交通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安全监管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