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牢牢把握“两加一推”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抢抓国发2号文件及省委、省政府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奋力争先,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加速、质量提升、环境优化、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创新突破的良好局面,为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⑵170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2.28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717.32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910.70亿元,增长14.1%。三次产业结构为4.2﹕42.2﹕53.6。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增幅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6%,增幅比上年下降7.6个百分点。2012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0.0。
二、农 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7.2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1.0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5.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5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6%,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3.9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6%;烤烟播种面积1.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0%;蔬菜播种面积9.7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5%。
全年粮食产量44.50万吨,增产10.6%。其中夏粮产量8.22万吨,增产1.0%;秋粮产量36.28万吨,增产13.0%。
表2:201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指 标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
粮食作物产量
|
44.50
|
10.6
|
按夏秋粮分
|
|
|
夏 粮
|
8.22
|
1.0
|
秋 粮
|
36.28
|
13.0
|
按类别分
|
|
|
#稻 谷
|
19.50
|
14.0
|
小 麦
|
1.22
|
4.3
|
玉 米
|
15.18
|
11.0
|
大 豆
|
0.90
|
4.7
|
薯 类
|
7.46
|
1.5
|
油料作物
|
6.82
|
21.1
|
#油菜籽
|
6.57
|
20.1
|
花 生
|
0.10
|
0.0
|
烤 烟
|
1.83
|
0.5
|
蔬 菜
|
200.23
|
12.3
|
茶 叶
|
0.30
|
19.7
|
园林水果
|
12.41
|
12.3
|
#梨
|
4.27
|
15.7
|
桃
|
1.70
|
34.0
|
杨 梅
|
0.58
|
-53.1
|
猕猴桃
|
0.92
|
28.7
|
葡 萄
|
0.68
|
-7.0
|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324公顷,比上年增长8.5%。油茶籽产量130吨,比上年减产8.5%;核桃产量173吨,比上年增产35.2%;板栗产量145吨,比上年减产1.4%。
全年肉类总产量14.46万吨,比上年增长3.7%;牛奶产量40616吨,比上年增长7.4%。
全市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3.1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6%;全年实现机耕面积8.0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0.0%;机播面积2095.40公顷,比上年增长2.0%;机收面积3157公顷,比上年增长21.7%。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2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2%;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65万吨,比上年增长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⑶480.2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十大工业行业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六大特色支柱产业⑸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4.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⑹增加值34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0%。
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9%,重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3%;国有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7%;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8%;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3.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2%;高新技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6%。
表4: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指 标
|
单 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
原煤(全社会口径)
|
万 吨
|
283.59
|
31.2
|
焦 炭
|
万 吨
|
116.32
|
2.0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93.02
|
22.9
|
铝
|
万 吨
|
40.27
|
-2.4
|
成品钢材
|
万 吨
|
55.54
|
15.6
|
轮胎外胎
|
万 条
|
622.78
|
16.0
|
磷矿石(全社会口径)
|
万 吨
|
1072.83
|
10.5
|
化肥(农用氮磷钾肥折纯)
|
万 吨
|
332.32
|
55.8
|
彩色电视机
|
万 台
|
90.61
|
29.5
|
水 泥
|
万 吨
|
1047.69
|
20.0
|
卷 烟
|
亿 只
|
561.24
|
-0.5
|
中成药
|
万 吨
|
3.40
|
6.7
|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6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实现利税总额337.47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实现利润104.95亿元,比上年增长62.6%。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59.50,比上年提高33.5个百分点。
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8.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35.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16.5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8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5.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02.48亿元,比上年增长56.3%。工业投资⑺完成723.86亿元,比上年增长42.2%。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908.52亿元,比上年增长94.4%。按工程用途分,住宅投资573.67亿元,增长102.4%;办公楼投资3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1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3%;其他投资188.13亿元,增长62.3%。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80.34亿元,增长16.9%,其中城区673.25亿元,增长16.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5亿元,增长15.2%。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83.90亿元,增长38.9%;零售业零售额535.89亿元,增长14.5%;住宿业零售额11.11亿元,增长18.9%;餐饮业零售额52.29亿元,增长12.6%。
六、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0.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0%。其中出口42.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6%;进口8.3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4%。
全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1项,比上年下降30.0%。实际直接利用外资474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发送量46489.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5%;完成货物运输量16635.02万吨,比上年增长19.8%。
全市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67.3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4.5%,其中汽车拥有量55.50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0.6%。私人汽车拥有量46.3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1.4%。
全市邮电业务总量6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28亿元,比上年下降10.2%,电信业务总量6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1.97万户,比上年增长2.7%;移动电话用户640.85万户,比上年增长17.8%,其中3G用户数109.72万户,比上年增长112.8%;互联网用户数451.94万户,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0.77万户,比上年增长18.4%。
全市全年旅游总收入602.70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达4474.08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6332.59万人次;接待外国游客116181人次。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8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全市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94.37亿元,比年初增加791.24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2581.40亿元,比年初增加508.4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98.20亿元,比年初增加247.1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479.47亿元,比年初增加466.6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89.61亿元,比年初增加187.0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493.18亿元,比年初增加248.24亿元。
全年保险保费收入5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保险赔付支出20.22亿元,比上年增长45.8%。
全市年末共有上市公司14家,其中上交所5家,深交所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56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32家,资金帐户数39.41万户,比上年增长6.6%。成交金额达到3602.82亿元,比上年增长50.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完成684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工作,下达项目经费1.60亿元,其中,重点科技项目66项,资助资金6105万元;重大科技专项9项,资助资金2311万元。组织筹备了“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中国科技创业大赛贵州分会场启动仪式”、 “创新要素对接会(药业专场、IT专场等)”、“贵阳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新认定了贵阳市标准气体物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贵阳市大气细粒子与大气污染化学重点实验室等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的贵州大学科技园和贵州师范大学科技园成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打破了贵阳市乃至贵州省大学科技园数量上零的突破。
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为5438件,比上年增长53.2%。专利授权量2997件,比上年增长47.0%,其中发明专利429件,实用新型专利1832件,外观设计专利736件。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3420人,在校生11900人,毕业生3975人;高等教育招生10.01万人,在校生29.53万人,毕业生6.5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15万人,在校生14.63万人,毕业生3.9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03万人,在校生8.13万人,毕业生2.18万人;普通初中招生6.11万人,在校生18.17万人,毕业生5.89万人;普通小学招生5.64万人,在校生32.23万人,毕业生6.19万人;特殊教育招生221人,在校生1268人,毕业生18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0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2个、文化站167个、公共图书馆9个,图书馆藏书量244.81万册。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调频转播发射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农村广播人口覆盖率100%,无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19%。电视台2座,电视发射及转播台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9.70%,农村电视人口覆盖率99.44%。全年出版图书1836种,总印数11117.71万册;印刷出版杂志74种,总印数1435.54万册;印刷出版报纸30种,总印数32558.99万册;出版音像制品9种,发行数量3.44万张(万盒)。
全市年末拥有卫生机构2922个,其中医院178个,卫生院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05个,村卫生室140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机构床位30385张;卫生技术人员30383人,执业(助理)医师11820人,注册护士13079人,药师1428人,技师1674人。
全市拥有58个体育运动学校;7728名运动员,其中1649名女运动员;279名裁判员,其中110名女裁判员;87名教练员,其中11人女教练员。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42次,其中,1000人以上的全名健身活动135次;举办培训班49次,培训人数达到9079人。全年获得国内体育比赛奖牌13块,其中,金牌8块,银牌2块,铜牌3块。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年末市区道路总长度达到872公里,道路面积1348万平方米,桥梁203座,其中立交桥17座。公交运营车辆2592辆⑼,折合标准运营车辆2920标台,运营线路总长度⑽1196.9公里,公交客运总量65846万人次。城市出租汽车7145辆。
全市自来水厂9个,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117.5万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长度达到3223.88公里。全年供水总量23855.07万立方米,售水总量18021.12万立方米,其中公共服务用水3009.02万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11219.01万立方米。
年末有煤气用户47.61万户,其中家庭用户47.36万户;全年煤气供气量26909万立方米,家庭用气11054万立方米。液化气用户20.5万户,液化气供气量3.6万吨。天然气用户数8.34万户,其中家庭用户8.08万户;天然气供气总量5830万立方米。
市区污水处理厂7座,排水管道长度1910公里。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为61,年降水PH值为5.63,全年空气质量为优或良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95.9 %,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073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31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平均值为0.028毫克/立方米,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内;地面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况,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95.83%,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年平均气温13.7℃,全年相对湿度85%,总降水量1226.4毫米,日照时数681.6小时。
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6904.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104.6公顷,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1450.3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2.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85平方米。
十二、人民生活和劳动就业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96元,比上年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718元,比上年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其中交通和通信类、医疗保健类支出增长较快,分别达到51.4%、35.6%;食品、衣着、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分别增长8.7%、3.9%、9.1%、6.9%;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支出呈下降趋势,分别比上年下降21.1%、17.8%。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和移动电话机数量分别为16.8辆和221.39部。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6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
农民人均纯收入8488元,比上年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61元,比上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交通和通信、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增长较快,分别达到56.9%、51.4%、23.7%、22.5%;食品、医疗保健和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分别增长6.2%、11.8% 和10.8%;仅居住类支出呈下降趋势,比上年减少16.2%。农村居民每百户居民拥有的家用汽车、电脑和移动电话分别比上年增长49.4%、32.6%和19.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8.9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0%。
全年城乡统筹就业人数达21.12万人,比上年增长74.5%,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1114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38827人。新增就业岗位17.24万人,比上年增长101.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4%,比上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十三、人口、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45.17万人,年平均人口442.25万人。年出生率10.73‰,死亡率4.76‰,自然增长率5.97‰。城镇化率70.53%。
全市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8.26万人,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在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8.30万人,比上年增长14.7%,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96万人,比上年增长8.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3.10万人,比上年增长10.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9.19万人,比上年增长3.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93.22万人,比上年增长4.5%;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99%。
全市城乡各级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共105个⑾,有床位6209张,年末收养人员2403人;城镇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0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12个;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13.18万人,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7.27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5.91万人;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总人数达到16275人;全年民政部门直接接受社会捐赠款5912.1万元,受益人数达6.0万人次。
十四、安全生产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228人,比上年下降25.2%。全市工矿商贸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2起,死亡29人,同比分别下降33.3%和48.2%。
注释:
⑴ 公报中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⑵ 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均为当年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⑷十大工业行业是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⑸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包括磷煤化工、铝及铝化工、特色食品、烟草制品、现代医药、装备制造业。
⑹工业园区工业包括南明龙洞堡食品工业园、云岩益佰工业园、贵阳金石石材工业园、乌当医药食品工业园、白云铝工业基地、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息烽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修文扎佐医药工业园、清镇铝煤化工基地。
⑺该处工业投资不含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工业投资(含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完成864.75亿元,比上年增长54.2%。
⑻出版物包含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和网络出版。
⑼公交运营车辆数包含三县一市数据。
⑽运营线路总长度口径原为营运网长度,从2012年起为营运线路长度,包含重复营运线路。
⑾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包括: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福利类精神病院、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
⑿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电信数据来自省通信管理局;民航运输数据来自贵州省机场集团;铁路运输数据来自成都铁路局;上市公司数据来自证监委贵州监管局;保险业数据来自贵州保监局;报纸、期刊、图书数据来自省新闻出版局;教育数据来自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数据来自省文化厅、市文化局;广播、电视数据来自省、市广电局;体育数据来自省、市体育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机耕面积数据来自市农委;公路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局;水运数据来自市地方海事局;燃气供应数据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成区绿化数据来自市林业绿化局;外商投资、外贸进出口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民用车辆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局;旅游数据来自市旅游产业发展委;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科技项目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专利数据来自市知识产权局;平均气温及湿度数据来自市气象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市卫生局;社会福利、低保、社会捐赠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环保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市城管局;公交运营数据来自市公交公司、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安全监管局;物价和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