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推动中国烟叶发展进入新时期

2007-03-22来源:中国烟草作者:张方圆
    寻找差距 以求突破
 
    2004年年初,春节前夕,全国替代进口烟叶生产示范工作座谈会在长沙召开。在传统佳节即将来临的氛围下,每一位与会代表的神情却异常严肃。在会议上,如何摆脱进口烟叶资源紧缺的威胁,着力解决名优卷烟品牌的原料供应问题,成为重要议题。热烈的讨论过后,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2004年,国家局要在全国22个生产示范点安排5万亩烟田,致力生产达到进口烟叶质量水平的优质烟叶。
 
    那一年入春之后,云、贵、川、闽、粤、湘、鄂、徽等八省15个地区22个示范点的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生产示范工作全面铺开,替代进口烟叶行动随之拉开帷幕。
 
    要替代,首先要知己知彼。
 
    “津巴布韦烟叶有什么特色?”“津巴布韦烟叶在卷烟配方中的作用定位是什么?”“如何使用好津巴布韦烟叶?”,在使用进口烟叶多年后,人们终于对这个熟悉的事物重新进行了认识。
 
    烟叶质量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主要体现在外观质量、感官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协调性等方面,但对主料烟来说,香气质、香气量是最关键的因素。津巴布韦烟叶具有焦甜的香气质、饱满的香气量,有良好的加工特性和配伍性,化学成分也比较协调,但最显著的卖点还是在其独特的香气质和香气量,这正是我国重点卷烟品牌均使用津巴布韦烟叶的真正原因。综合起来看,我国烟叶与津巴布韦烟叶的差异,关键还是在香气方面。
 
    既然“香气”这一密码被成功破译,那么要缩小我国烟叶与进口烟叶在品质上的差距,就必须对香气展开研究,积极探索可行的替代方法。
 
    影响香气的主要因素是品种、生态环境和成熟度。品种是烟叶香气特征的内在基础,生态环境(气候、土壤)则是香气特征形成的主要外部环境,而栽培技术特别是成熟度则是影响香气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寻找到那一块“最适宜的生产区域”以及与之匹配的品种和配套技术。
 
    三年来,国家局多次组织烟草行业专家深入各地调研考察,筛选出真正能生产出相当于津巴布韦烟叶质量水平的生产区域,统筹规划,确定基本烟田,合理轮作,并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相对稳定地块、农户,配套完善烤房、水利、收购设施和技术力量,确保生产规模稳定并逐年扩大。
 
    工业对卷烟的质量需求引导了原料的生产方向。随着进口烟叶神秘面纱的揭开,工业企业也逐步转变了观念,不再盲目迷信进口烟叶,而是通过研究进口烟叶的致香成分、致香成因以及在配方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创新配方技术,优化配方原料使用结构。三年来,各工业企业联合科研单位,深入进行配方模块的试验研究,从配方打叶技术、叶组配方技术、加香加料技术等方面入手,力争能够形成接近或达到津巴布韦烟叶质量水平的配方模块。
 
    时光飞驰至2006年的12月13日,云南昆明,“部分替代进口烟叶”项目中试产品评吸研讨会在此召开。18位国家卷烟评吸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对16家卷烟工业企业提供的44个卷烟样品(部分替代试验卷烟中试样品27个,对照卷烟中试样品17个)进行了感官质量评价。结果是,在27个部分替代试验卷烟中试样品中,有16个卷烟中试样品的风格特征与对照卷烟中试样品接近(或较接近)。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烟叶风格特征比较突出,在卷烟配方中的使用价值得到了有效提高,个别项目产区还表现出了与津巴布韦烟叶类似的香气风格特征。
 
    这个结论无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历经三年的不懈努力,国产烟叶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的能力终于有所增强。从实践效果看,某些“部分替代”试验卷烟产品已经在生产线上进行生产,并投放市场,反映良好。这说明,我国烟叶已经拥有一定的战略技术储备,这为重点骨干品牌今后稳定质量、扩大规模作出了原料供应保证。
 
    三方携手 共谋发展
 
    “工、商、研三方的协同配合,是部分替代进口烟叶项目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必须继续坚持的有效方式。”当被问及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开展三年来,有何值得总结的经验时,中国烟叶公司生产管理部刘建利处长最先想到的就是:工、商、研三方的良好互动,理清了中国烟叶生产的发展方向。
 
    从种植生产、企业采购、工业使用到产品消费,烟叶从“出生”到“消亡”都要走过这样一条完整的供应链,部分替代进口烟叶也不例外,这就注定了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势必要牵扯到烟叶产区、卷烟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这三方。三年中,工、商、研三方紧密互动,齐心协力,为这项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对烟叶质量以及风格特色的精益求精,可以看作是工、商、研三方合作的一个集中体现。
 
    工业企业作为烟叶的使用单位,首先发挥了主导作用。在项目进程中,许多工业企业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工业验证上,而是联合技术依托单位及产区的技术人员,一起分析产生这种验证结果的原因,进一步研究改善烟叶质量的方法。例如芜湖卷烟厂在全面分析了宣城烟叶的质量状况后,根据“都宝”混合型卷烟的需要,提出了改进意见和主攻方向,设计布置了“成熟度对提高烟叶香气质和香气浓度的研究”以及“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试验”;武烟集团系统分析了神农架周边区域的烟叶质量后,为最终能形成稳定优质的“红金龙”品牌主料烟,开展了“神农架周边区域特征烟叶形成生态因素综合评价”和“神农架周边区域烟叶品种选择研究试验”。
 
    而面对卷烟工业企业对烟叶质量的评价结果和意见反馈,各烟叶产区也协同工业企业和科研依托单位,认真修订生产技术方案,狠抓技术落实。
 
    以上所述,仅仅是在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中,工、商、研三方开展广泛合作的一个缩影。三年来,各级烟草公司与卷烟工业企业和技术依托单位的沟通交流从未中断,工、商、研三方工作会议经常召开;工商企业、科研单位都派出专人在生产和加工季节驻点,及时掌握生产、加工情况。像河南农业大学、福建烟草研究所等技术依托单位,多次到福建省邵武市等地的项目烟叶生产点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共举办培训班(会)20期,发放资料50000余份,培训烟农、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分别达40000、670和500余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工、商、研三方的携手,并不仅仅是实施替代进口烟叶项目的需要,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整个中国烟叶工作的开展。三年来,部分替代进口烟叶项目成功搭建了工、商、研三方合作的平台,实际上也为中国烟叶生产探明了方向。
 
    “如果没有那次厦门评吸会,我们的烟叶也许并不能这么快速地为人所知,现在工业企业对我们的产品需求较过去已经有了大幅增长,其目标也更为明确。”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道支的这句话,反映出部分替代进口烟叶项目的运作,已初步体现了中国烟叶生产的市场化导向。
 
    通过工、商、研的联动,中国烟叶生产已经向市场化道路迈出了关键一步,以工业为导向的原料生产体系正初步形成,这应该并不是部分替代进口烟叶项目的“意外收获”,而是其应有之意。
 
    以点带面 全面提升
 
    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曾在“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津巴布韦烟叶的香气风格,研究国内有没有可以替代的生产环境和烟叶产品,通过此举促进国内对烟叶生产的重视程度和对香气风格的研究深度,从而提升我国卷烟产品的整体水平。
 
    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的开展,其意义不仅在于减少使用进口烟叶,还在于更好地利用进口烟叶,引导、示范和种植好国产烟叶,尤其是促进生产优质的国产烟叶,这也是开展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的根本所在。
 
    三年来,全国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共安排生产点89个,涉及9个省、31个县、63个乡镇、68833户农户,实际落实烟叶种植面积32.6万余亩,收购烟叶92.2万余担,项目烟叶的整体水平普遍高于大面积生产的烟叶。首先,烟叶单产水平较高。据统计,项目收购烟叶平均单产约141.4公斤/亩,比大面积生产的烟叶每亩提高了7~10公斤。此外,项目烟叶收购质量也明显高于大面积生产烟叶的收购质量。据统计,项目共收购上等烟叶约46.1万担,占项目烟叶收购总量的50%,比大面积生产提高5.4%;收购等级合格率在80%以上,2006年等级合格率更是达到了83.5%,比大面积生产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这着实让周边非示范产区“眼红”,好奇和关注也接踵而至,是什么促使了生产示范点烟叶整体质量的提升?
 
    制胜的第一个因素,是先进适用生产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的示范点,集约化漂浮育苗得以普遍采用;在湖南浏阳,机械化深耕、生石灰溶田等措施成为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在贵州,示范点烟地采用了旋耕机进行深耕整地,土壤疏松度和耕层深度都有了提高;而湖南省示范点则明确提出要增加油分、协调成分、主攻成熟度、提高香气量,初步形成了以成熟度为中心的配套技术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烟叶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的生产提供了较好保障。各示范点都对烟田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完善,并对烘烤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新建。其中湖北兴山县通过修缮水库和小水池,基本实现了生产点烟水配套;云南永仁示范点将旧烤房全部改为立式炉标准烤房,并新建密集型气流下降式烤房15座,配备温湿度计和烘烤图表;罗平示范区新建集群烤房110余座,改造210余座;思茅市也在加强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基地规划区域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此外,各示范生产点还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烟叶生产过程管理。有的产区建立烟包身份标识,保证了示范点烟叶的真实性;有的产区实行GAP管理,即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每个环节都有工作标准、技术标准、考核制度,从农户到复烤线,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实现了烟叶质量可追溯;各产区都加强了项目烟叶收购管理,重点推行入户预检制度,加大收购监管力度,实现了单收、单储、单调;同时,各产区还坚持“优质优价”,认真落实烟叶生产投入补贴和调拨价格浮动政策,引导烟农生产交售成熟度较好、可用性强的烟叶。
 
    这一系列有益尝试,使得产区烟叶单产水平和亩产效益逐年增加。在经济效益的引导下,周边产区学习和落实适用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主动性逐渐增强,项目辐射的效果渐渐显露。
 
    可以说,纳入部分替代进口烟叶项目的生产示范点,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烟叶的“试验田”。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扮演着各地科技示范与培训基地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角色。通过它们的示范带动,各烟叶产区纷纷从追求数量增长逐步转变为更加注重烟叶质量水平的提高和烟叶特色的形成,中国烟叶生产步入了主攻质量、体现特色、科技兴烟、以市场为导向的良性运转轨道。
 
    没有品质好的烟叶就不可能生产出品质好的卷烟,烟叶是卷烟生产的物质基础。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带动了全国烟叶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并因此促进了卷烟生产工艺水平的进步,单箱卷烟耗用烟叶水平在下降,卷烟工业企业也更加关注产品的吸味特色,这些都有力支撑了卷烟产品品质的提升。
 
    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没有先例,没有参照,作为一项探索中的工作,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成熟。如在认识上,个别卷烟工业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更多地获取国产紧缺烟叶资源上,个别商业企业则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多增加一些收入,个别科研单位工作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深入的技术方案,工、商、研三方协调仍显不够;在生产上,个别示范点烘烤技术到位率较低,田间管理较为粗放,试验针对性研究不足,技术创新不突出;在收购上,一些产区对成熟度较好的烟叶补贴尚未到位,“优质优价”未能充分体现。
 
    尽管如此,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仍不失为中国烟叶生产实现又一次飞跃的契机。所有困难和挑战,最终都应变成动力,鞭策行业上下在烟叶成熟度把握、卷烟配方研究、调香技术改进等一系列关键环节产生新的突破,确保我国名优卷烟品牌的生产和重点骨干品牌扩张战略的实施,以增强中国烟草竞争力,化被动为主动,角逐国际市场。

    链 接
 
    “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生产示范与工业验证”项目大事记
 
    ★ 2004年年初,国家局在长沙召开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会议。会议决定,2004年安排替代烟叶生产示范点共22个,分布于云南、贵州等8省15个地市的19个县(市),种植规模5万亩,生产符合进口烟叶质量标准的优质烟叶3万担;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武汉烟草(集团)公司等14家重点卷烟工业企业承担验证工作;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1个科研单位承担技术研发和技术指导工作。
 
    ★ 2004年8月16日至18日,国家局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就如何扩大进口烟叶的使用范围(部位、等级),进一步优化配方原料使用结构问题;如何解决津巴布韦烟叶和国内优质主料烟安全供应问题;如何做好国内替代进口生产示范点烟叶的收购及工商交接、质量评价、工业验证和配方使用工作进行了讨论。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强调指出了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的认识、目标、途径和方法等问题,中国烟叶公司副总经理陈江华对下一步“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生产示范与工业验证”项目进行了部署,外国专家讲述了津巴布韦烟叶质量特点和关键生产技术。
 
    ★ 2005年3月5日至6日,国家局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04年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生产示范和工业验证工作,交流了项目阶段性成效和工作经验,分析了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部署了2005年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生产示范和工业验证工作;项目示范产区、卷烟工业企业及技术依托单位研究确定了2005年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会议还听取了有关专家和顾问对项目开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对2004年全国22个示范点的烟叶样品进行了评吸和质量评价。在会议上,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围绕部分替代进口烟叶“替代”、“带动”、“探索”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了重要讲话,中国烟叶公司副总经理陈江华对2005年的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2005年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示范点增加到29个,种植规模扩大到10万亩。
 
    ★ 2006年3月18日至19日,全国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座谈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肯定了2005年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取得的成绩,认为经过两年的工作,示范点烟叶生产示范带动效果明显,初步摸索出了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生产的技术规范;工业验证进展顺利,已筛选出部分具有一定潜力的叶组配方,部分已进入中试;示范点烟叶配方地位的提高保证了品牌扩张有序推进,部分替代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 2006年11月,重点骨干品牌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座谈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 2006年12月,“部分替代进口烟叶”项目中试产品评吸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全国评烟委员会部分委员对部分替代进口烟叶中试卷烟样品进行了评吸、座谈。
 
    ★ 2004年11月至2006年3月,中国烟叶公司组织部分替代进口烟叶项目产区、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有关人员90余人次去津巴布韦考察烟叶生产和管理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