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金叶铺就致富路

2007-01-08来源:中国烟叶专刊作者:张延昭
      沿着崎岖山路,顶着炎炎烈日,从几公里以外挑水浇灌烟苗,这样的经历让张家平至今难以忘怀。“以前挑水挑得头都发晕,有了这个水窖,再也不用去那么远的地方挑水了。”张家平说。
 
  今年42岁的张家平是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盘龙乡烟农。他从1996年开始种烟,10年来,烟叶种植给他的家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的土坯房换成了现在的砖瓦房,并买上了彩电、摩托车。
 
  在盘龙乡,像张家平这样靠种烟致富的烟农还有很多。
 
  烟水配套工程 解决水源问题
 
  文山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总人口329万,耕地面积590万亩,其中宜烟面积100多万亩,年降雨量1000毫米~1300毫米,年均气温13.7℃~18.2℃,是云南省烤烟种植规划中最适宜种烟的地区之一。
 
  文山州政府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当前文山州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经营尚在起步阶段,农民增收的范围不广、渠道不畅,尤其是农业税取消后,烤烟生产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对带动全州“三农”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水利配套建设严重滞后。
 
  2003年,文山州委、州政府提出,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由烟草公司、地方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三方筹集。2005年,文山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国家局决定大力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局、云南省局(公司)的统一部署,2005年,文山烟草分公司开展了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五年(2005年至2009年)规划工作,并按要求完成了对54万亩基本烟田的水利设施规划。
 
  文山州砚山县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从1997年至2004年,砚山县的水利设施建设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那个时候种烟很累,干旱的时候,浇灌烟苗只能靠人挑、马驮、车拉,常常要从5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水。一台拖拉机运一次水只够浇两三亩地,能维持10天左右。”张家平回忆道。
 
  2004年,国家级烤烟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落户砚山。砚山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国家级烤烟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形成了上有人管、中有人抓、下有人做的链条式结构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指挥系统,并计划用5年的时间实现水利设施覆盖率达100%、当年种烟面积水利设施有效作业率达100%、烤烟抗旱移栽和抗旱保苗30天内100%有水源保障的“三个100%”目标。
 
  “我们的烟水配套工程资金来源于三方面,国家局占35%,州、县两级烟草公司占35%,地方政府和农户占30%。”砚山县烟水配套工程办公室农艺师张家有指着旁边一个去年建成的小水窖介绍说,“修建这样一个30立方米的水窖,国家局投入1200元,州、县两级烟草公司投入1200元,地方政府和农户投入1029元。”
 
  听说要烟农出一部分钱,记者担心烟农们是否乐意。张家平笑着说:“怎么会不乐意呢?小水窖是我们最需要的,况且我们只是出了一小部分钱。烟草公司派技术员来修建水窖,我们不用操心。有了水窖,我们就可以就近取水,集中劳力种烟。这样,烟叶质量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
 
  据了解,砚山县今年共建成2886个小水窖,管网工程3项。其中,盘龙乡去年修建了105个小水窖,今年共建471个,受益烟田面积达728亩,受益农户达151户。
 
  3年来,砚山县在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上共投入资金3676.61万元,其中3049.11万元用来修建烟水工程,建成200立方米的水池123个、30立方米的水窖5124个、10立方米的小水池1574个、沟渠8.734千米、管网128.922千米,可灌溉面积37287亩,烟水配套工程覆盖率达57.72%,并投入13.5万元新建、维修烟区道路41条约25千米。
 
  砚山县通过实施烤烟标准化生产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砚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今,烟叶生产已成为砚山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基本实现了政府、公司、烟农“三满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的来说,现在盘龙乡的每户烟农收入都在1.1万元左右,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开拓致富之路的信心。”张家有高兴地说。
 
  从整个文山州的情况来看,“十五”期间全州共投入资金8450万元,增加烟水配套工程1005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明显加强。2005年,文山州共投资5843万元,建成烟水配套工程项目7144项,受益烟田面积达6.6万亩,受益烟农达13496户。在今年的抗旱移栽工作中,烟水配套工程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山烟草分公司经理杨世田告诉记者,文山力争在“十一五”末完成对100万亩基本烟田的烟水配套工程建设。2006年,1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已处于施工阶段,2007年的15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项目正在积极进行项目申报。
 
  合理规划烟田 打破传统格局
 
  如果说基础设施滞后、烟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制约了文山烟叶生产的发展,那么,零星种植则是制约烟叶生产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又一重要原因。
 
  砚山县平远镇大新村有560多户村民,90%以上都种烟,现有烟田3400多亩,平均每户8.5亩左右,亩均收入1600元左右,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杨兴荣就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
 
  同样是干旱地区,大新村的干旱情况比其他地区更严重。杨兴荣说:“我们这个地区已经连续5年干旱,以前的烟田都是散乱的,烟田和烟田之间无路可走。为了给自家烟田浇水,常常会踩到别人家的烟苗,吵架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且这种零星种植也制约着大新村的经济发展。因此,为了促进烟叶生产发展,村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对基本烟田进行重新规划。”
 
  2000年,大新村开始了对基本烟田的初步规划,2003年正式开始实施。杨兴荣知道,要改变村民们的传统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多次召开动员大会,讲解基本烟田规划的好处。为了使基本烟田规划尽快落实,大新村的村干部们首先给党员们做思想工作,再由党员去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
 
  “因为基本烟田规划是要花钱的,所以需要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共同集资。当时有一部分村民不理解,但为了更好地发展烟叶生产,我们必须要规划,再困难也要做好这项工作。”杨兴荣坚定地说。
 
  大新村就这样艰难地开始了基本烟田规划。大新村有个叫王兴文的烟农,开始因为规划土地要收费,而且修建田间道路占了他家的地,所以经常到村民委员会门口骂村干部,但大新村的村干部们并没有放弃做他的思想工作。通过努力,王兴文最后终于想通了,并把集资款直接送到村民委员会。
 
  “我支持杨书记的做法。”村民王建武说,“我是我们村第一家开始种烟的,杨书记这样做是为了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我种烟已有10多年了,土地调整之前,我家的烟田每亩只收入1000多元,经过调整规划后,现在每亩能收入2000多元,这么大的变化可多亏了杨书记啊。”
 
  听了这番话,杨兴荣连忙摆摆手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要是真的感谢的话,应该感谢烟草部门,是种烟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到目前为止,大新村的6000多亩烟田已经调整规划了3146.7亩,修建田间道路13.8公里。集中种植烟叶不但有利于实施烟水配套工程,方便烟田的排水、用水,而且还有利于推广机耕技术,并方便对烟农的技术指导。
 
  烟叶生产 依靠科技谋发展
 
  文山州的烟叶种植规模虽然不大,但其独特的品质却远近闻名,连续5年实现零库存。文山州有天然的种烟优势,土壤、气候等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然而,以前由于科技含量比较低,严重制约了文山的烟叶生产。
 
  为了提高文山烟叶质量,文山烟草人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05年投资近300万元建成了文山烟叶烘烤培训中心,每年租种50亩烟田作为科技培训基地,在烟叶生产的育苗、移栽、烘烤、分级等关键环节加强对科技人员和烟农的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
 
  刚刚参加完文山州烟草分公司举办的商品化漂浮育苗技术第二期培训班的烟农何忠文说:“我们的培训是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而且要通过考试才算合格。漂浮育苗技术使每亩烟田的产量提高了50公斤,相当于每亩烟田增加收入500多元。”今年48岁的何忠文是砚山县平远镇的烟农,他种烟已经10多年了,以前他家的烟田每亩纯收入500多元,现在随着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
 
  近年来,文山州在全州范围内推广商品化漂浮育苗技术。作为全国第四批烤烟标准化示范县之一,砚山县目前漂浮育苗技术的推广率已经达到86%。
 
  文山州烟草学会秘书长邓月中介绍说,商品化漂浮育苗技术于今年在全州推广,这项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避免重复劳动,减少病虫害,增加烟农的收入。文山州烟草分公司组织部分种烟水平高的烟农参加培训,然后再由他们育苗卖给其他烟农,这样既能集中统一育苗,烟农也能有多余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有了这项技术,我们现在种烟轻松多了。以前是营养袋育苗,一棵苗就有一斤多,每亩地需要1000棵烟苗,500多公斤,需要10多个人才能挑走,每到育苗的季节我就发愁,现在好了,一亩地的烟苗我一个人就都挑走了。”烟农王国华高兴地说。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文山州在烤烟生产上实现了“四个稳步增长”、“四个提高”和“四个重大突破”,实现了轮作、良种、化肥定位、测土配方、漂浮育苗“五个100%”。在此基础上,文山州烟草分公司要求严格按照强化科技创新、优化生产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管理模式“四个重点”,狠抓烟叶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烟农素质和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提高“四个环节”,烤烟生产扶持资金重点投入育苗、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示范、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示范、省优质烟样板田及州优质烟样板田和英美烟草集团(BAT)优质烟示范样板田,全州共投入1640万元建成优质烟叶生产样板田10.26万亩,并着力提升示范样板田的功能。此外,他们还坚持每年从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聘请专家,培训科技人员,解决技术难题,不仅提高了技术人员和烟农的素质,而且提高了烟叶生产的整体水平。
 
  今年7至8月,英美烟草公司(BAT)亚太地区经理向金瑞、英美烟草远东烟叶有限公司烟叶总监刘鹏程考察BAT基地时,对文山今年的烤烟生产给予了充分肯定。刘鹏程说:“文山烟叶长势喜人,如果不遇到自然灾害,今年有望实现丰产丰收,文山已经可以生产出满足国际客户需要的烟叶。”
 
  在专家的大力指导下,文山州成为优质烟叶基地,尤其是砚山成为全国烤烟标准化示范县之后,对提高烤烟生产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全面推行商品化育苗,壮苗率大幅提高,基本做到了供苗不供种、栽苗不育苗,既保证了烟苗数量和质量,又减少了烟农的育苗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和育苗成本。二是加大预整地工作力度。全州预整地工作按照深耕、高墒、定基准线的要求全面开展,保证了烟苗在最佳节令内移栽;按照高墒、深栽的要求,全州机耕面积达7.2万亩,基地、示范田、样板田基本实现了100%的机耕,做到了每片烟地的起垄方向、高度、行距、株距“四个统一”,达到了“高墒、垄饱、沟直”的要求。三是全面推广定位、明水、深栽技术,提高了规范化移栽质量。四是积极推进田间卫生管理,全面实施化学抑芽技术,保证烟叶充分成熟采收,满足了卷烟工业企业烟叶成熟一致性和可用性的需求。
 
  同时,文山州狠抓科技队伍建设,把育苗和烟叶烘烤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当做重点来抓,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育苗和烘烤队伍。
 
  在创新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提高技术到位率方面,文山州全面推行烟农种烟诚信等级管理,即根据烟农的种植规模、种植水平、烟叶交售质量,对烟农进行分类管理,以切实提高烟农的种烟水平。
 
  烟区建设 走上标准化道路
 
  2001年以来,文山州委、州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烤烟“双控”工作,文山不但“双控”政策执行得好,烟叶质量和等级合格率也逐年提高。
 
  一条条沟渠,一口口水窖,一排排密集型智能化烤房,一座座标准化烟站……这其中都凝聚着文山烟草人的心血。
 
  “以前,一到收购烟叶的时候,烟农的车都停在马路上,经常造成交通堵塞,收购站里秩序混乱。2003年,烟站建了这个占地近5亩的停车场,高峰期能停700辆农用车,解决了交通堵塞的问题,烟农非常满意。”砚山县平远烟站站长周先能指着停车场介绍说。
 
  平远烟站是文山州最大的烟站,它每年承担着全县50%的烟田的烟叶收购任务,整个烟站占地面积60亩,收购烟叶3500多吨。
 
  “现在这个时节,烟站的仓库、收购棚、停车场、定级室等都是空荡荡的,烟站的工作人员已经到各乡村开始下一年的宣传工作了。你看,这个封闭式定级室很好地杜绝了‘人情烟’和‘关系烟’,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周先能继续介绍。
 
  在平远烟站的烟农休息室里,有电视、饮水机等便民设施。目前,平远烟站正在建造培训职工和烟农的电教室,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在砚山县开展标准化示范工作的3年里,全县投入资金614万元改建、扩建烟站,并按要求建成了9个标准化烟站,设有22条封闭式收购线,烟站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了全县烤烟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今年,文山州投入近200万元完成了对50个烟站85条烟叶收购线的信息化改造。“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局整合20%、改造50%、新建30%的标准化烟站建设要求,文山州计划到2010年完成全州53个标准化烟站的改造任务。
 
  除了烟站,文山的烤房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今年全州统一在标准化烤房群中进行改建工作,总体规划是改造密集型烤房4座,实施智能化改造的烤房1081座,受益面积达8708亩,受益农户达1085户。
 
  为了更好地发展烤烟生产,文山州烟草分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烟叶烘烤培训中心,每年对烟农进行4~5期的免费培训,烟农从这里可以学到先进的烘烤技术。
 
  2007年烤房建设规划要求所有在用烤房群于本年度内全部完成智能化改造。全州2007年共规划改建智能化小烤房6000座、密集型烤房20座,计划投资2800万元,受益面积48300亩,受益农户6020户。
 
  “十一五”期间,文山州将示范推广新型烤房33050座,计划投资18512.5万元。其中,建设密集型烤房800座,投资4000万元;改造智能化小烤房32250座,预计投资14512.5万元。
 
  带着对烟叶工作的热爱,文山烟草人正在不懈地努力,带领当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