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产专业新村 提升湖北烟叶核心竞争力

2006-12-31来源:《湖北日报》作者:杨树、钟存高、袁国林、王昌军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烟叶生产发展的重点是在全省烟叶产区,积极推进烟叶生产专业新村建设和围绕烟叶生产专业新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烟叶生产专业新村建设,是提升湖北省烟叶产业总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湖北省烟叶年种植面积大约80万亩左右,年收购量200万担左右。烟叶生产分布在四个产区的2481个村,布局分散,管理粗放,缺乏特色,质量均匀性差,亩收入徘徊在1200元左右;烟叶收购站设置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成本高。烟叶综合效益在全国处在中下等水平。想要在大工业、大品牌时代继续生存,只有迅速进行生产布局调整,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即推进“千村千亩工程”。
 
  推进烟叶生产专业新村建设,是湖北省烟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公司+村委会+农户”的形式,实施“土地集约化、烟区生态化、烟农职业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企业化”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克服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企业品牌之间的矛盾,稳步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烟叶质量总体水平;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提高种烟比较效益,稳定烟农积极性。
 
  推进烟叶生产专业新村建设,是建设和谐烟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烟区农民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保持烟叶产业的稳定发展,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较大幅度增加收入。发展烟叶生产专业新村不但调整了生产布局,实行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综合设施整村推进,同时加强农民群众之间的协作,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改善烟草公司与烟农之间关系。烟叶专业新村定位烟叶生产专业新村建设,一是实行规模种植,集约经营;二是与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以烟叶为产业支撑,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烟叶生产专业新村定位如下:
 
  1、专业化程度:以烟叶为主要经济作物,烟区和烟农种烟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
 
  2、烟叶种植面积:宜烟面积在2000亩以上,常年烟叶面积稳定在1000亩以上,烤烟户平种植10亩以上,晾晒烟户平种植5亩以上,种烟农户13万户左右。
 
  3、烟叶生产管理组织模式:在专卖体制下,以烟草公司为主导,以村委会为依托,以烟农为主体,构建“烟草公司+村委会+烟农”新模式。
 
  4、生产管理机制:运行以“五化”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新机制,即土地集约化、烟区生态化、烟农职业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企业化。
 
  5、专业新村建设目标:始终围绕“十一五”该省烟叶生产指导思想,在现有的2481个种烟村基础上,选择符合条件的专业新村约1000个,每村基本烟田2000亩以上,每年植烟面积约1000亩,逐步淘汰条件差的1000多个村,实现具有湖北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科学合理的烟叶生产布局,努力实现基本烟田200万亩,种植烟叶100万亩/年、产量300万担/年。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烟叶资源,形成烟企与烟农合作共赢机制,推进技术、管理、体制、机制多方面创新,达到“由我规划,由我扶持,归我指导,为我所用,由我调控”,从根本上解决烟叶生产的“控”与“稳”问题,实现烟叶生产跨越发展。并促进烟区尽快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专业新村功能和职责
 
  在“公司+村委会+烟农”的组织模型中,烟草公司为主导,村委会为依托,烟农为主体。其功能和职责如下:
 
  1、省烟草公司:1)决策:制订全省烟叶可持续发展规划,对烟叶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方向性问题进行决策。2)调控:对全省烟区布局调整、烟叶种植计划、烟叶收购计划、安排投入资金的分配比例、到位时间等进行调控。3)监管:对分公司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4)研发:担负起烟叶新品种的开发,植烟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尽快提升湖北烟叶科技含量,减轻烟农劳动强度、降低烟叶生产技术难度。
 
  2、市州烟草公司:1)经营:作为烟叶生产经营的主体,应尽最大可能创造烟叶经营效益。包括对种烟乡镇、村的整体规划,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烟叶的收购、经营等。2)投入:同时也是生产投入的主体,必须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投入烟叶发展的生产资金。3)管理:统一烟叶经营,统一物资采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经营和控制职能。
 
  3、县(市)烟草部门:1)管理:集中精力做好烟叶生产专业新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烟叶合同管理、生产管理、收购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2)服务:为烟区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包括:为烟区提供专业化的集中育苗、机耕、烘烤、植保、运输以及专业培训、技术指导等。
 
  4、基层站(点):基层站是整个烟叶工作的基础,是烟叶生产专业新村建设和烟叶收购的执行主体,具有“组织生产、收购烟叶、供应物资、培训指导、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五大功能与职责,要突出抓好烟叶种植收购合同落实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工作。
 
  5、村委会: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制度的民主管理功能以及自治形式,调动烟农的自主积极性。1)协调土地流转和轮作换茬。2)落实种植计划:村委会根据烟草公司下达的年度种植计划,与烟农落实种植面积,并协同烟草公司与烟农签订收购合同。3)组织和管理本村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参与规划涉及本村烟、田、水、路、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代理烟草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进行管理。对竣工验收的基础设施,村委会应采取专项措施,安排专人管理维护。4)指导烟农爱护基础设施:对烟草公司投入建设的水、路、机、房等基础设施,村委会要与烟农签订使用和维护管理合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主动向烟草部门报告。5)为烟农提供专业化服务:村委会应组织育苗、机耕、植保、烘烤、运输等专业服务队伍为烟农服务,降低烟农的劳动强度、技术难度;负责组织烟农参加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提高烟农队伍的整体素质。6)与烟草部门沟通与协调:作为连接烟草部门与烟农两头的村委会,既要对烟草公司负责,更要对烟农负责,切实维护烟农的合法权益。
 
  专业新村的美好前景
 
  1、千村千亩工程完成:烟叶布局调整到最适宜的烟区,能合理轮作,生产经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
 
  2、“五化”机制正常运转:一是土地集约化: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探索土地流转形式,实行规模种植、集约经营;二是烟区生态化: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完善水、机、路、房等配套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三是烟农职业化: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烟农队伍,培育职业烟农;四是种植标准化: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现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五是管理企业化:创新管理思路,实行科学管理,建好烟叶生产“第一车间”。
 
  3、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机耕、育苗、植保、烘烤、运输等各种专业队伍应运而生,降低种烟技术难度,减轻烟农劳动强度,让烟农轻轻松松种烟。
 
  4、烟叶生产水平和整体质量稳步提高。适度规模的连片种植,技术指导到位,科技推广入户,100%的基地化生产,烟叶质量提升。
 
  5、烟农生产比较效益明显,烟草公司经营效益显著。
 
  6、烟叶产业成为烟区农村的主导产业,烟叶收入成为烟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支撑和带动烟区新农村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