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2006-11-08来源:《湖北烟草》作者:五峰县烟草专卖局 钱祖坤
      随着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卷烟品牌扩张,原有的烟叶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烟叶生产发展的主攻方向,合理规划、调整布局、加大投入、拓展服务、提升质量,才能保证烟叶生产与卷烟生产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一、根据工业需求和产品特色 确立产区烟叶发展主攻方向
 
  分析我国烟叶生产现状,多为小农经济种植模式,部分烟叶产区种植规模小、种植分散,且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既加大了烟叶生产成本和管理难度,使生产技术规范难以得到统一,难以保证,又造成烟叶可用性差,与工业需求不相适应。按照国家局提出的中式卷烟发展战略,根据中式卷烟工业配方需求和不同产区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烟叶品质类型和香气风格,把烟叶产区划分为主料烟、半主料烟和填充料烟烟区,明确不同产区烟叶生产发展的主攻方向,避免各烟叶产区在生产技术上的类同和在烟叶质量上的盲目追求,真正把烟叶质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改进烟叶的工业可用性,这是目前烟叶生产发展的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要慎重搞好烟叶产区烟叶种植布局,将其纳入大农业调整范围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实现烟叶生产由不适宜区向适宜区转移,由分散种植区向适度规模种植区转移,由无技术、无劳力、无投入能力的种植户向种植专业户转移,实现烟叶规模种植。
 
  二、建立紧密型的生产组织形式推动烟叶产业化发展
 
  近几年来,烟叶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在生产组织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总体竞争力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烟叶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因此建立紧密型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形成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烟叶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是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立紧密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工厂+农户”等多种形式,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的烟农组织起来,形成新的组织结构,促进烟叶产业化,克服传统农业的弱质产业特征。可以创新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烟农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种植,重点发展种烟大户及多种形式的烟叶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一批适度规模种植专业村、专业乡镇。
 
  建立紧密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使分散种植向适度规模种植转变,使粗放生产向相对集约化生产转变,使人、财、物、技术适度集中,提高再生产能力,完善烟叶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烟叶生产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逐步解决烟叶千家万户种植与卷烟品牌规模生产的矛盾。利于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良性互动。
 
  建立紧密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通过公司这个龙头,联系基地和农户,使烟叶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优化配置农业和农村资源,引导农民、资本、技术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达到最佳的组合效果。这种新的农村生产力组织形式,通过对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必将提高传统农业的比较效益,改善烟叶产品在整个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组织强大的技术研究 推广体系 促进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科技进步是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解决烟叶生产的技术支撑问题,必须组织强大的技术研究、推广力量,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卷烟工业和科研紧密结合的烟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业企业要针对产区明确提出烟叶质量的定性、定量要求,科研部门与烟草公司一道制定因地制宜的生产技术规范,产区负责组织落实到位。
 
  以行业内现有的烟叶科研力量为主体,整合科研资源,同时加强同行业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建成行业内、外烟草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科研体系,加强育种、先进适用技术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开发。
 
  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与国际上一些烟草集团、科研机构的合作,对一些烟叶生产中的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有的甚至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推广应用上并不理想。这与我国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烟叶种植分散有关,而缺少强大的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基层缺少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要组织强大的技术推广体系,首先要建立起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是解决好基层科技人员待遇。近几年不少产区的烟草公司,从农业院校招收了一批优秀人才,对推动烟叶生产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他们的待遇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有的技术人员已取得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但由于职称和工资不挂钩,其待遇仍然偏低,严重影响了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导致人才流失。其次,要建立人才培养、培训激励机制。就我国目前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而言,技术推广涉及千家万户,仅靠引进几个优秀人才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提高现有技术队伍的自身素质,并结合烟叶种植布局调整,合理配备烟叶技术员,实现一村一名专职技术指导员,保证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田。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打工经济”成为社会热点,相当一部份素质较高的农村劳力到城市务工,仅湖北五峰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县,每年外出打工人员就达到几万人,导致从事烟叶生产的劳动者素质相对降低。提高烟农素质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五峰为此提出,通过技术培训、实地指导、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使种烟农户达到一户一个技术明白人,一户建立一张技术明白卡,全面提高烟农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烟叶种植整体水平。
 
  还可实行烟叶生产信息化管理,烟叶种植户籍化管理,把工业生产的一些管理方法引入烟叶生产管理,通过组织“烟叶生产合作社”或“烟农协会”来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并通过这些组织推广烟叶生产技术。
 
  四、构建完善生产服务体系提高烟农满意度
 
  烟叶产区要建立烟农诚信服务体系,树立为烟农服务的意识,把稳定烟农的积极性,切实维护烟农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关心支持“三农”发展的高度,与烟农结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落实便民服务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增进与烟农的感情,真正把烟农作为知心朋友。把烟叶生产作为烟草行业的第一车间,把烟农作为烟草行业的编外产业工人,解决烟农的后顾之忧,稳定烟农队伍,提高烟农对烟草公司的依赖度及忠诚度。
 
  要以科技兴烟为落脚点,深入搞好对烟农的关键技术指导服务。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工商联手加大对烟区基本设施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完善烟叶生产收购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烟农劳动强度,简化烟农工作程序,通过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把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的环节解放出来。实现烟农利益上的最大化,使烟农满意。
 
  切实拓宽对烟农的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层次。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烟叶收购秩序,使之真正成为维护烟农利益的“民心工程”;要把服务关口前移,做好上门服务,个性化服务,系统化服务,提供包括肥料、农药等在内的“一条龙”式的服务,为烟农排忧解难。
 
  五、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 完善烟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影响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建设和保护烟叶种植的基本烟田。要以法规形式建设和保护基本烟田。例如湖南省政府出台政府法规,明确了如何建设和保护基本烟田。这种做法在烟叶经济地位重要的产区是值得推广的。烟草部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制定相应产业政策,根据生态优先、相对集中的原则规划基本烟田,选择水土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社会经济条件适宜的乡镇作为宜烟区域,逐级落实到村组和田块,建立基本烟田档案,做好耕作制度安排规划,引导农民种烟。通过契约关系与地方村民委员会或烟农合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种植区。
 
  在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的基础上,要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多方投入、共同建设的原则,完善烟叶生产的基础设施。把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成烟农长期受益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提高烟叶生产抗灾、抗风险的能力,为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六、建立科学适用的烟叶质量评价体系 提高烟叶产品工业可用性
 
  烟叶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各品种区域性、生长特性、外观特征、物理特性、内在成分、评吸特性、安全特性等,要通过建立烟叶质量评价体系各项指标,实现感官判断与科学实验手段有机结合,形成科学适用的烟叶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烟叶质量的指标多种多样,但关键要把服务工业企业的最终落脚点放到服务卷烟品牌上来,目的就是要提高烟叶产品的工业可用性,最终让消费者满意。随着我国卷烟工业企业的联合重组,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工业企业对烟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形势的变化逼着我们烟叶生产经营者打破固有思维,对质量和市场进行全新的再认识。 质量评价体系是以最大限度满足卷烟工业企业对烟叶质量的需要为目的,以国家烟叶收购标准为基础的。评价中纳入了烟叶理化指标和评吸结果,使烟叶质量评价结果更全面,更切合工业需要。今后收购烟叶时,不仅要看烟叶外观等级质量,还要检验烟叶的理化指标。
 
  国际上一般以烟叶的可用性作为评价烟叶质量的标准。从不同卷烟生产企业和不同卷烟品牌的需求角度出发,对烟叶原料的要求和利用有各自的特点,即使对同一标准等级烟叶的工业利用也存在差异。因此烟叶质量评价体系也要根据工业企业的不同需要和烟叶产区烟叶品质特性建立。不能局限在利用国家统一制订的烟叶分级标准来判别烟叶质量的优劣,或利用全国统一的几个烟叶内在成分指标进行考核,更不能单纯的用烟叶等级合格率、烟叶成熟度、上中等烟比例等几个指标评价烟叶质量的好坏。要把烟叶质量评价体系真正落实到烟叶收购过程中。烟叶收购政策导向将直接影响到烟农的种植水平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适用的烟叶质量评价体系显得特别紧迫、特别重要,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七、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降低烟叶生产风险
 
  烟叶生产作为一项农业产业,是一项投入较高、风险较高的产业。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是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烟叶生产的政策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抗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还很薄弱。烟叶价格政策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影响烟农种烟的积极性。烟叶生产投入方式不规范,资金有效投入不足。烟叶生产灾害保险机制缺乏,直接影响烟农种烟积极性。
 
  八、完善现行烟叶价格形成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烟叶收购价格的确定遵循的是烟粮比价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粮食生产。因此,烟叶收购价格经常随着粮食价格的变动而调整,烟叶种植面积也因此处于不稳定状态,粮食价格上升,烟叶面积滑坡。因此,尽快的完善烟叶价格形成机制,在结合考虑烟叶投入产出比和其它经济作物比较效益的同时,参照国际烟叶价格和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制订出合理的烟叶收购价格,是保证烟叶稳定发展的关键。国际上这项工作的进展非常顺利,是由于烟叶生产与工商业间的交易以灵活的价格调节,工业的要求可以及时反馈给烟农,烟农则按工业要求做出反应,配合密切。卷烟销售与工业生产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改变烟叶可用性及卷烟降焦工程进展顺利。
 
  规范烟叶生产投入。产前投入资金应主要用于三项:即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烤煤等烟用物资补贴;技术推广补贴。主要用于新技术试验示范和优质烟叶示范;烟叶生产风险保障的投入,用于为烟农投保自然灾害险。工业企业对烟叶生产的投入目前五花八门,应统一规范。对于厂办基地和优质烟叶示范点,工业企业应加大投入。此外,工业企业还可通过科技项目合作,提供科研经费,帮助产区解决技术经费。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产区烟草部门应从产前投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保自然灾害风险。也可通过烟草部门、地方政府、烟农共同出资的办法,实行烟田联合保险,对生产中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救助,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稳定农民种烟积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