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重重障碍

2006-10-11来源:福建省清流县烟草公司作者:罗尚喜
      烟叶是行业发展的基础,烟叶稳,行业就稳。但随着国家农业政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烟叶产区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影响着烟区烟叶生产和谐持续发展的障碍和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烟区的发展面临重重压力。如何理性对待烟叶生产发展中突显的新问题,笔者试从“种植规模”和“收购总量”这两个相对数引发的等量关系解析影响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种植规模=户均面积×烟农户数
 
  由于烟叶产品的特殊性,烟叶种植历来实行的计划种植模式,由上一级部门对下一级部门制定当年的种植计划面积,下一级部门根据计划面积安排当年种植。因此,“种植规模”是一个相对的不变数,那么要实现既定的种植规模,能改变的就是户均面积和烟农户数。
 
  当前,县域经济呈活跃状态,山区丰富的农、林、矿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不少的投资商,劳动密集型产业呈城市转向农村转移的趋势,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不断的冲击着烟叶生产的发展。就清流县而言,近几年服装加工、花卉苗木、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等,直接影响的是就业渠道增多、工价提高(单位工价由原来的30元到现在的50元)、大量劳动力转移、宜烟耕地面积减少等;间接导致的就是烟农群体的流失,导致种烟户数的减少。同时和县域经济复苏相比,烟叶种植的比较效益明显降低,一是种烟成本增加,2006年cd-1种植成本每亩在350元左右(除了扶持资金外)、k326每亩在500元左右;二是亩产值增幅微弱,在烟叶收购价格不变和亩产值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烟农种烟亩产值并没有多大的提高,效益是烟农种烟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在效益不明显的情况下,农民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是导致烟农流失的主要因素。据统计,从03年开始,清流县每年烟农流失数约在1000户左右,这是决定种植规模的主要因素,决不可小视。
 
  另一个要素是户均种植面积。近几年来,从上到下一直在倡导推广大户种植,但对大户种植的概念仍是一个较模糊的数字,有人就提出说要户均种植50亩、100亩,甚至200亩以上。可能吗?据调查,根据目前的山区烟叶生产软硬件资源的配套情况看,要发展这样的户均种植数,存在的困难是比较大的。一是劳动力跟不上,在青壮年大量外出的情况下,每户2.5个劳力的家庭占90%以上,碰到大忙时节,如整畦、采摘、烘烤等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时候,请工很困难(工价高、剩余劳动力少),仅靠自家劳动力根本就无法完成任务,必将影响烟叶产质量,即使能请到工,这么高的工价也将大大增加种植成本;二是硬件设备配套跟不上,如机械化程度不高、烤房资源不足等。虽然近年来大力推广科技兴烟,但是劳动强度大、烘烤难依旧是不小的障碍,如果种植100亩烟叶,密集式烤房得5个,普通烤房得10多个,2.5个劳力的家庭根本就忙不过来;三是烟田基础设施落后,山区宜烟面积成片的阳面田较少,大部分种植的仍然是山垄田,缺水和交通不便是阻碍烟叶发展的原因,烟用物资和烟叶采摘主要还是靠手提肩挑,无形当中增加了劳动强度;四是土地流转难度太大,即使以上三个条件都具备,由于受当前农田管理体制的制约,租用农民的土地还是很困难,不可能将上百户农民的成片成片的烟田租给同一人耕作,无形中增加管理的长度。
 
  那么,在烟农户数持续下降、户均面积在现阶段又不可能要发展到50亩以上的情况下,烟叶种植规模如何稳定,直至有所发展呢?
 
  一、稳定烟农队伍,使烟叶种植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烟农群体。烟农是烟草公司的衣食父母,稳定烟农队伍并不是就要保留现有的烟农,而是要有一定的机制,优化烟农队伍,确保烟农既是自愿的、忠诚的,又能获得适当经济效益的。通过户籍化管理,建立详细的烟农档案,对烟农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有意识的对不同类别的烟农进行不同方式的服务,如技术服务、扶持服务、便利服务等,使会种植、会烤烟、会初分的“三会”烟农留下来,对“三不会”的烟农从种植合同上和专卖管理上给以淘汰。同时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烟农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使部分新烟农变成“三会”烟农,盘活烟农“进出”体系,最终实现一定种植规模下的烟农队伍。
 
  二、适度发展户均种植面积,保证烟农最高的经济效益。发展集约化生产是烟叶生产的趋势,集约化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入,但是就山区当前的一些固有条件,集约化水平过高不但不能降低成本,反而降低生产质量和烟叶质量,影响经济效益。据烟农反映,就劳力和烤房设备看,户均种植10亩左右比较合适,也就是说烟农可以满负荷进行农事操作,并且对生产质量和烟叶质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收购总量=种植面积×单产在种植面积
 
  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要提高收购总量的惟一途径就只有提高单产。近几年,随着科技兴烟力度的加大,如育苗方式的创新、大田管理技术的创新、烘烤技术的创新等在降低烟农劳动强度的同时,对烟叶单产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目前单产水平已经实现了220-250斤左右。那么提高单产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提高呢?不行,这其中必须考虑控氮降碱的问题,因为产量增加就有可能导致烟碱含量的提高,烟碱含量过高影响的烟叶质量,所以提高产量便不是无限制的,只有适度单产才是烟叶发展的趋势。那么现在的单产水平有没有提高的可能,有,应该可以增加到280-300斤,这在当前一段时间来看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数字。
 
  如果要适度提高单产,达到优质适产的目标,那么提高科技兴烟水平、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风险便是关键。
 
  提高科技兴烟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几年大力推广科技兴烟力度,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对降低农事操作难度、提高烟叶产质量的效果是明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种烟成本也得到降低。所以,要降低种烟成本,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首先要继续抓好赖以生存的“四项基础性工作,四项新技术和三项常规技术”,其次要鼓励基层人员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基层技术人员接触烟叶生产多的优势,以技术规程小创新为主,进行局部的实验,调整一些因地制宜的、实用的技术操作,满足局部区域的技术需求。再次要建立促进科技兴烟水平的配套机制,认真调研新技术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通过必要的扶持手段减少烟农的资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在技术实施过程中给予扶持,提高种烟的边际效益和比较效益,促成烟农种烟积极性的不断提高。
 
  降低烟农劳动强度:随着烟农户均面积的不断扩大(清流县从03年的户均5亩到06年的7.6亩),烟农的劳动强度不断增大,一定意义上说也影响到关键环节技术实施的到位率,技术不到位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产量的降低。所以要适应这种户均面积不断扩大的形势,降低劳动强度也是保证单产面积的关键之一。要降低劳动强度,首先是要通过对劳动量大的技术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如育苗、整畦、采摘、初分等),简化劳动强度,保证烟农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农事操作,提高单产水平。其次是针对山区特点,通过修建机耕路,改变一贯靠肩挑手提的农事运输模式,提高农事操作的工作效率,让有限的劳力完成最大的工作量,解决烟农“有心无力”的状况,确保技术到位率,提高单产水平。
 
  降低烟叶生产风险:烟叶生产风险是影响烟叶产量的因素之一,现阶段之所以产量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和气候条件有关系,遇到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烟农、烟草公司束手无策,即使花大力气进行灾后自救,但也是悔之晚矣。根据多年种烟经验,种烟风险主要的还是体现为洪灾、雹灾、病灾、雪灾等,针对的不同的自然灾害,采取不同的对策应该还是能取得一定成绩的,首先是建立烟田保护区,加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的对往年易受洪涝灾害的田块进行重点改善,争取的几年的时间内实现烟田保护区旱能灌、涝能排、水相通、路相连,抵御汛期对烟叶生产的侵害。其次是探讨主要病害对烟叶生产的侵害的原因,如花叶病和根茎病,进行对症下药,降低病害对烟叶生产的影响;再次是一些其他自然灾害,如冰、雪灾,则要通过我们的信息化服务,用最快最短的时间为烟农提供最及时的服务,如建立手机信息平台,将最新的气候状况、技术操作、政策信息等第一时间告知烟农,使烟农有所防范,做好灾前的防范措施。
 
  收购总量=种植规模×浮动系数强化合同
 
  管理是烟叶生产按计划实施的关键手段之一,严格按合同执行计划种植收购,是保证烟农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烟叶生产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但由于烟叶是农业产品,不可规避的是必将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单位产量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一样可以准确计划,这就涉及到产量浮动系数的问题。而当前我们执行合同是必须准确无误的,计划收购多少烟叶,最终的结果不能超出计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很难操作,导致的结果就只能完不成任务,超计划的可能性很小,这对一个有潜力的烟区要扩大种植规模是有点矛盾的。
 
  那么要确保不影响有潜力烟区的发展积极性,在执行计划收购过程中就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产量浮动系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有潜力的烟区合理的扩大规模,即可规避马太效应带来的不良后果,也可使地区烟叶生产实现良性持续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