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叶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下篇)

2006-09-01来源:东方烟草报社作者:中国烟叶公司
      (二)建设和保护基本烟田 
 
      影响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建设和保护烟叶种植的基本烟田。目前,我国植烟土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植烟土壤质量退化,影响烟叶内在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我国主要的植烟土壤普遍存在土壤粘重、结构不好的问题。黄淮烟区主要植烟土壤砂粒含量偏低,仅有20%左右,土壤通气透水性差,且耕作比较困难。南方烟区主要植烟土壤红壤和黄壤砂粒含量在30-40%之间,属于中壤、重壤或轻粘土。烟稻轮作土壤更为粘重。我国植烟土壤还普遍存在耕作层浅薄问题。部分植烟土壤存在犁底层和其它障碍土层,影响烤烟根系正常发育。烟稻轮作土壤普遍存在犁底层。长期不合理施肥,致使土壤养分供应不平衡。我国植烟土壤中有45.7%的土壤pH值不在最适宜烤烟正常生长的范围内。28.7%的植烟土壤缺磷,63.1%的植烟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50mg/kg的临界水平,87.9%的土壤缺硼。 
 
      由于土壤质量退化变劣,严重制约了解决烟叶质量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香气风格问题。特别是烟稻轮作区由于土壤肥力较高,土壤比较粘重,通透性较差,导致供肥水平前期低后期高。一些产区延续传统的种植方式,习惯在烤烟种植当季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肥料施入土壤后有一个腐熟阶段,在烟苗生长前期基本不能提供多少养分,而在生长后期,特别是进入成熟期后开始大量供应养分,与烤烟需肥规律形成矛盾,影响烟叶正常落黄成熟。导致下部叶营养不良,上部烟叶烟碱含量过高,糖碱比例不协调,掩盖了烟叶的香气风格特征,香气质不好,香气量不足,可用性较差。 
 
      二是烟田缺乏合理规划,连作问题严重。受土地资源少、流转困难以及采用不科学的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部分烟叶产区土地复种指数偏高,南方烟区复种指数基本大于2。烟田常年连作,一些主产烟区烟地连作比例在40-60%,用地养地结合不够,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没有把烤烟生产作为主体来设计种植制度,没有考虑不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及使用肥料对后茬烤烟生产的影响。前茬作物大量施用的化学农药,其残留物也将对烟叶和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严重威胁着烟叶的安全性。
 
      解决上述问题,首要的是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基本烟田是指按照市场对烟叶的需求量和国家下达指令性收购计划,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两年或两年以上烟叶轮作种植面积的宜烟耕地。通过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保持植烟土地面积总量的稳定,改善烟田生态环境。以我国目前常年种植烟叶1500万亩左右为基准,考虑轮作要求,基本烟田面积应安排在3000万亩以上。 
 
      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可以从三个层面考虑。一是以法规形式建设和保护基本烟田。例如湖南省政府出台政府法规,明确了如何建设和保护基本烟田。这种做法在烟叶经济地位重要的产区是值得推广的。二是烟草部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制定相应产业政策,根据生态优先、相对集中的原则规划基本烟田,选择水土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社会经济条件适宜的乡镇作为宜烟区域,逐级落实到村组和田块,建立基本烟田档案,做好耕作制度安排规划,引导农民种烟。三是通过契约关系与地方村民委员会或烟农合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种植区。 
 
      各产区在制订规划前要开展宜烟耕地普查工作,尽快摸清适宜烟草生产的耕地总量和区域分布状况,建立区域性基本烟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本烟田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土壤改良、用养结合、休耕轮作,规范农药、农膜使用等技术措施,保护和培肥地力,科学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 
 
      其次要改革传统种植方式,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作物种植安排的统称,包括轮作倒茬、耕作方式、施肥灌溉等内容。主产烟区应逐步推行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根据烟草生长的生物学特性,突出烟草在整个轮作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当地光、热、水资源、作物的生育期、轮作制度中养分的平衡协调供应等因素,科学安排不同作物组合和耕种方式。要加大烟草种植轮作力度,在同一地块上一定年限内有计划、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要为烟草选择一个适宜的前作。在烟草轮作周期中选择前作要考虑前茬作物的种类、生育期、施肥状况、农药使用情况及同源病虫害等多种因素。要建立用地养地结合的种植制度,常年维持一定比例的绿肥和豆科作物种植面积。要普及烟稻轮作区的稻草还田和旱作土壤秸杆覆盖等秸杆还田技术。在有条件的产区要采用前作-绿肥-烤烟的轮作方式,在休闲期间因地制宜地种植短生育期的绿肥,在冬前深翻压青,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病虫害。通过对烟田环境状况的长期定位监测,及时了解土壤养分变化状况,适时调整专用肥配方;以烟叶营养平衡为中心,通过协调种植制度内的养分管理,统筹安排肥料种类和合理用量,推行以烟为主的综合养分管理。
 
      第三要改良土壤,改善烤烟生长的土壤环境。大力推行深耕深松土壤措施。针对多数植烟土壤质地粘重、耕层浅薄、有犁底层的问题,通过深耕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解决上层土壤滞水。每年或隔年一次,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前提下进行深松,改善植烟土壤渗水和蓄水能力。深耕措施可以明显改善烟株农艺性状,烟株生长明显加强,叶片开张和株高也都有显著增加。同时,可以提高烟叶总体质量水平,特别对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方面作用更为明显。 
 
      推广坡改梯和等高种植技术。我国有很多缓坡地种植的烤烟,很多烟田种植时采用顺坡种植的方式。应逐步将顺坡种植改为等高种植,就是沿等高线开成梯田。降雨时,烟垄具有阻挡形成地表径流的作用,促进雨水就地入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含水量。在大旱时,土壤贮水量也比坡地高。 
 
      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土壤酸碱度。在土壤pH值小于6.0的地区,选择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粉、白云石粉、钙镁磷肥等土壤pH值改良剂调整植烟土壤pH值至适宜范围。对于我国相当一部分pH值较高的植烟土壤,要采取两种不同的措施。pH值大于7.5的土壤,应逐步淘汰,不进行烤烟种植。pH值在7.1-7.5范围内的,通过适当选用生理酸性氮肥、钾肥和酸性过磷酸钙等肥料,结合移栽时通过窝施、环施等技术措施改善根际微环境内的酸碱度。也可适当施用腐殖酸,降低土壤pH值。
 
  (三)巩固烟叶生产基础 
 
      烟叶生产基础薄弱是制约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弱,烟叶产量和质量不稳定。我国烟叶产区常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雹灾、旱灾、洪涝和病害、虫害,造成烟叶产量损失一般在15%左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对烟叶生产影响面最大,常年受灾面积最大的是季节性干旱,特别是移栽期的春旱和成熟期的伏旱。全国主产烟区烟田可灌溉面积只有62%,而且灌溉设施多数只能用于生长前期,成熟期灌溉较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干旱对烟叶产量和质量造成的影响。大部分烟田灌排设施不配套,旱不能灌,涝不能排,造成烟田渍水,严重影响烟叶正常生长。 
 
      二是烟叶生产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随“三段式”烘烤技术的推广,各产区近年来加大了对传统烤房的技术改造力度,目前全国标准化烤房比例已达到98.5%。目前烤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烟区不稳定,对烤房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大量烤房闲置的同时,又需要新建大量烤房。二是烤房容量小,适合适度规模种植的烤房数量少,发展速度慢。目前,标准化收购站比例虽然达到68.9%,但仍有近1/3的站点需要改建,标准化站点建设工作还很艰巨。仍有近20%的主产烟区不通公路,需要产区投入资金,加快产区道路建设,保证烟用物资、烟叶收购和技术指导得以顺利实施。 
 
      解决烟叶生产基础问题关键靠投入。要按照多方投入、共同建设的原则,完善烟叶生产的基础设施。要充分利用国家农田水利建设、国土资源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烟草部门也要积极筹措资金,因地制宜实施“烟水配套工程”。烟草部门要预算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化基层站点建设和产区道路建设,同时通过补贴资金形式推广密集烤房和烟草耕作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 
 
  (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烟草农业科技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烟叶生产水平的提高。但是科技进步的作用还远未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是烟叶生产科技含量偏低。我国烟叶生产中主要技术普及率不高,例如,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漂浮育苗技术普及50%;平衡施肥技术普及52%,化肥当季利用率我国为25%-35%,而发达国家为50%-60%;病虫害综合防治网络覆盖42%;烟叶烘烤全靠人工操作,而国外基本实现自动控制或半自动控制。总体而言,我国烟叶农业生产仍未摆脱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烟叶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27%-35%,而发达国家已达60%-80%。 
 
      二是烟叶生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限制烟叶质量和可用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没有突破。首先是品种问题。国内选育品种中,香气质和香气量超过K326的品种几乎没有。另一方面,我国烟叶栽培品种中,质量风格突出的品种偏少,对卷烟原料多样性的需求产生了明显影响。品种问题已成了制约烟叶生产发展和烟叶质量提高的首要科技问题。其次,提高烟叶品质的研究未从根本上突破。目前,我国烤烟烟叶与国外优质烟叶相比,香气不突出、化学成分不协调、等级间差距大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北方干旱烟区烟叶还存在钾含量低、燃烧性差的缺陷。第三,烟叶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没有明显进展。我国烟叶资源利用率不高,绝大多数烟厂只会利用高等级烟叶,叶组配方技术亟待提高。 
 
      科技进步是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着力解决烟叶生产的技术支撑问题。
 
      第一,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企业、卷烟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三者紧密结合的烟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工业企业在建立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对特定产区烟叶质量的定性定量要求,科研单位发挥桥梁作用,与烟叶产区一道制定因地制宜的生产技术规范,产区负责组织落实到位。加强烟叶技术队伍建设,进一步认真落实国家局《关于加强烟叶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快制定各产区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定编定岗、公开招聘、持证上岗、岗位培训、以岗定酬”的要求,积极推进基层烟叶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水平,把烟农从技术难度比较高的环节和劳动强度比较大的环节中解放出来,降低种烟劳动强度。全面推广专业化机耕和机械化起垄、覆膜服务、商品化育苗、病虫害统防统治、集中烤房专业化烘烤、上门预检批量交售等做法。建立烟叶农用物资统一供应和服务机制,向烟农提供优质、平价的产品,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政府和烟草部门要系统制定“烟农培训计划”,加大对农民种烟科技教育与培训的力度。烟叶基层技术人员对烟农的技术服务要承包到户、责任到人。 
 
      第二,整合科研资源,完善烟草农业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支持行业内已有的烟草农业科研力量,发挥和增强各自优势;逐步发挥大型卷烟工业企业技术中心烟草农业科研力量的作用;加强同行业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建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行业内、外烟草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科研创新体系。 
 
      第三,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多主体烟草农业科研投入机制。鼓励卷烟工业企业投资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建立并完善多主体烟草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形成以烟叶生产经营企业为投入和受益主体,各级烟草专卖局和卷烟工业企业适当补助的科技投入机制。 
 
      第四,高度重视烟草种子工作。首先要加强育种基础理论研究,从研究种质资源入手,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基因研究。这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可考虑联合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具备实力的知名院校建立烟草生物技术实验室,在经费上每年要给予充分保证。其次,进一步加大育种研究的支持力度。育种是一项严密而连续的艰苦工作,少则几年多则十余年才能育成一个好的品种,有的育种家一辈子也不能育成一个品种。所以,育种项目不能像其它项目一样每年一列,或几年一个周期。而是需要每年给予足够的经费扶持,才能在未来连续育出好品种。三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引育结合的方针,加强国际间种子技术合作。一方面要建立每年引种制度;另一方面要逐步开展合作育种工作。四是重视和加强品种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努力培植不同产区当家品种。种子产供售市场化已初步形成,这项工作要逐步过渡到种子供应单位来开展,新品种推广前要首先安排烟叶产区做好预备试验,摸清并掌握品种特性和关键栽培技术要点,大面积推广后要有技术人员或聘请该品种育种者到产区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要真正发挥出品种的优势和潜力,促进产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目前烟叶生产政策保障机制在实践中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是烟叶价格政策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影响烟农种烟的积极性。目前各省每年烟叶价格调查都采用分产区随机抽样调查,这样采集的数据量小、缺乏系统性,同时缺乏对其他作物价格和农用物资的系统跟踪监测,调查结束后也缺乏系统的成本收益、比较效益、烟农经济状况分析(种烟收入比重),得出的结论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另一方面,种烟有季节性,一般需要在秋季进行土地规划和茬口安排,而我们的烟叶价格政策往往不能及时出台,影响了烟叶生产的组织发动。 
 
      二是烟叶生产投入方式不规范,资金有效投入不足。1999年烟叶价格政策调整后,价外补贴并入价格,并在调拨价格中核定24项费用,其中每担烟12元可直接用于产前投入。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个投入水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各地相继出台地方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但各地投入渠道、投入项目和投入标准相差极大。2003-2004年,全国每担烟平均补贴分别为94元和108元,23个种烟省份中担均补贴低的不到20元,高的多达220元。其中直接用于农民的物资差价补贴两年分别为35和40元,低的省份不到10元,高的多达80元。投入项目主要有基础设施投入、技术推广和改进投入、物资差价补贴投入、灾害保险补贴投入等,其中直接用于农民的物资差价补贴占总投入的35-38%。烟叶生产投入以县公司和地市级公司为主,占总投入的84%左右,工业企业直接投入6%左右。从目前烟叶生产看,要保证烟叶生产的优质、稳产和高效,每亩烟叶必须有300元以上的物资投入。但事实上,多数地区未达到这一水平。同时,直接关系烟叶生产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也没有明确的来源和标准。 
 
      三是烟叶生产灾害保险机制缺乏,直接影响种烟积极性。烟叶生产自然灾害频繁,每年灾害损失高达15%,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作物。如何降低或规避风险,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影响农民的种烟积极性。 
                                  政策保障是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完善烟
生产的政策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研究解决: 
 
      第一,完善现行烟叶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系统化的烟叶收购价格自动生成决策系统,辅助价格政策科学决策。要在全国10万担以上主产县设立100个左右相对固定的信息采集点,规范数据采集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数据集成。要实时跟踪烟区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价格走势及农用物资价格趋势,科学评价烟叶种植成本收益、比较效益和种烟收益比重综合指标等,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水平。收购价格是直接对农民销售烟叶的价格,因此烟叶的收购价格必须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前提确定价格总水平和等级价差。进一步缩小等级间价差,以相近等级间价差1元/斤以内为宜,减少农民争级争价矛盾。调拨价作为面向市场的销售价格,理应分地区分等级体现优质优价,但由于现行调拨价格形成是以收购价格为基准,按照一定比率核定,不能完全体现优质优价,这也是目前工商交接等级经常出现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现实考虑,调拨价形成可以按地区和等级销售形成利润率生成,部分适销等级利润率可以适当高一些,部分等级利润率可以适当低一些,而下低等烟保本微利即可。 
 
      第二,规范烟叶生产投入。按照目前烟叶生产产前投入水平300元/亩以上计算,烟草公司投入不能低于200元/亩,折算后相当于全国平均每担烟80-85元。产前投入资金应主要用于三项:即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烤煤等烟用物资补贴;技术推广补贴,主要用于新技术试验示范和优质烟叶示范;烟叶生产风险保障的投入,用于为烟农投保自然灾害险。其中直接用于烟农的物资补贴应不少于烟草公司投入水平的2/3,即130元/亩以上(或55元/担以上)。对于这部分烟叶生产的投入应记入企业成本,按成本核算要求进行经营成本核算。而用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应由烟草公司税后利润中专项列支。 
 
      工业企业对烟叶生产的投入目前五花八门,应统一规范。工业企业对烟叶生产的投入应一律从调拨价格中体现,计入自身经营成本。对于厂办基地和优质烟叶示范点,工业企业应加大投入,并与产区协商投入标准,通过调拨价上浮,专项用于基础设施投入。同时,工业企业也可以通过预付货款形式,加强对基地和定点供应产区的扶持力度。一般采取按烟叶采购款的30%左右或以上预付货款的方式,在烟叶收购季节提供给烟叶基地和定点供应点使用,帮助产区解决收购资金困难。此外,工业企业还可通过科技项目合作,提供科研经费,帮助产区解决技术经费。 
 
      第三,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产区烟草部门应从产前投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保自然灾害风险。也可通过烟草部门、地方政府、烟农共同出资的办法,实行烟田联合保险,对生产中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救助,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稳定农民种烟信心。 
 
 几点建议 
 
   【关键词】 统一组织 政策引导 有效投入 育种市场化 烟叶产业 厂办基地 
 
      制订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一项涉及烟叶产区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科技进步和经济政策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摸清家底,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制定年度规划和实施措施,扎扎实实分步落实,才能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在前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议。 
 
      1.国家局应统一组织制订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各省份和地区制订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应明确要求明年上半年完成各省和地区的规划制订工作,国家局统一组织对各省规划及部分重点地区进行论证,真正把可持续发展规划制订得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更有战略导向性。 
 
      2.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布局调整。烟叶生产将进一步向南方烟区集中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必须因势利导,解决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新发展的烟区必须首先解决基础薄弱的环节,高起点,走优质高效生态的路子。二是老烟区应通过富余人员买断工龄、分流下岗等办法和配套政策措施解决生存发展问题。三是国家局应预算专项资金分批帮助部分包袱重、自身难以解决的产区解决历史遗留的财务问题,使其自我良性发展。
 
      3.制定规范烟叶生产投入的管理规定,明确投入办法、投入渠道、投入项目、投入标准,并制定相应投入资金使用监督措施,确保烟叶生产投入真正用于生产投入和农民身上。 
 
      4.加速推进育种市场化进程,引入社会资金投资育种项目。国家局应尽快制定烟草品种权保护实施办法,明确“谁投资、谁受益”,鼓励卷烟工业企业、烟叶产区以及种子公司共同投资育种。针对不同产区生态特点和烟叶质量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定向育种,尽快解决品种问题。
 
      5.加强对烟草农业经济的研究。烟叶生产在中国已形成一个重要的农业产业,在南方主产区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经济地位。因此,国家局应重视对烟叶产区农村经济结构、烟叶经济政策、烟叶生产组织管理的研究。
 
      6.加强厂办基地的政策指导,尽快出台厂办基地的指导性意见,引导工业企业与烟叶产区建立新型工商关系,积极推进卷烟原料基地化供应。烟叶基地建设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一是产区和工厂联办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共同种植,共同开发市场。二是工厂投资打叶复烤企业,通过兴建原料仓库,投资技术改造等方式进行基地投入。三是通过契约关系,工业企业和产区建立长期的购销协议,产区长期向工厂供货。厂办基地用于产前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基金来源主要在烟叶销售的调拨价格和浮动价格中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