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叶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上篇)

2006-08-28来源:烟草市场
      编者按: 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烟叶主产区烟农收入的主要来源,烟叶的发展态势无论对烟草行业还是对烟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是烟草行业平稳发展的需要;是巩固行业改革成果、有效推进品牌扩张的重要保证;是解决烟草行业“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也是促进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姜成康局长在2005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强调,全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做好烟叶工作对于保持行业平稳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保持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要从关心支持“三农”发展的高度,更加关心和切实解决好烟叶、烟区、烟农问题,更加重视烟叶的基础地位,保持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烟叶工作的总体水平。为此,《东方烟草报·中国烟叶(专刊)》创刊伊始,特别开辟“天香论坛”,连续刊登、报道各烟叶产区、烟叶企业、厂办基地和科研机构探索、实践中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真知灼见和典型经验,夯实烟叶基础,探索实现全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大计。
 
     2004年国家局对烟叶公司提出,要把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摆到重要议程上来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保持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局统一部署,2004年9月,中国烟叶公司与国家局科教司、财务司、计划司、运行司、研究所共同组成调研组,先后对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产区和湖南、湖北、云南、广东、安徽、浙江等省工业公司及部分烟厂进行了调研,为做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烟叶主产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烟叶公司组织了专题研讨会。调研报告内容如下。
 
      全国烟叶主产区基本情况  
 
     【关键词】 生产布局 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 生产条件
 
     (一)全国烟叶生产布局特点
 
      2004年国家局对烟叶公司提出,要把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摆到重要议程上来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保持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局统一部署,去年9月,中国烟叶公司与国家局科教司、财务司、计划司、运行司、研究所共同组成调研组,先后对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产区和湖南、湖北、云南、广东、安徽、浙江等省工业公司及部分烟厂进行了调研,为做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烟叶主产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烟叶公司组织了专题研讨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二)全国烟叶主产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及生产条件
 
      1.生态环境 我国烟叶生产分布区域广泛,从中温带到亚热带均有分布。烟田广泛分布于平原、丘陵、山区,海拔高度从几十米到2000米均有烟草种植,植烟土壤类型也基本涵盖了我国主要土壤类型。气候、海拔、土壤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复杂性造就了我国烟叶风格的多样性,同时也对烟叶生产提出了挑战。
 
      我国烟叶主产区森林覆盖率39.3%,高于全国16.55%的平均水平。随森林覆盖率提高,烟区水土流失状况略好于全国农区,但目前仍有72%烟叶种植于坡地,缺少覆盖等栽培措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南方烟区大于20度的坡耕地,年土壤侵蚀量相当于冲失肥沃表土0.8cm,损失大量养分。
 
     由于长期以来采用掠夺式种植,忽视轮作倒茬,常年连作,用地养地结合不够,导致大部分烟区土壤退化严重。南方烟区普遍存在耕层浅薄,存在犁底层和其它障碍层次;黄淮烟区耕地地力减退,土壤肥力偏低。此外,目前全国烟区约有23%的土壤PH值不适宜种烟;约21%的耕地海拔偏高不适宜种烟;约有27%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不适宜植烟。
 
      2.自然资源 我国南方烟区大多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均温度一般在150C左右,雨水充沛,年降雨量一般大于1000mm。无霜期长,平均在200天以上。≥100C积温超过40000C。日照时数1500小时左右,日照百分率低于50%。黄淮烟区处于暖温带,气候温和,年均温度一般在10-150C,雨量基本充足,年降雨量一般在600-1000mm。无霜期一般在200天左右。≥100C积温在40000C左右。光照充足,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高于50%。北方烟区处于中温带,寒冷期长,年均温度一般在-4-80C,年降雨量一般少于700mm。无霜期一般少于200天。≥100C积温在35000C左右。光照充足,日照时数大于2300小时,日照百分率高于60%。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9亿亩,常年植烟面积为1500万亩,占总耕地资源的0.78%。植烟土地中,水田占27%,旱地占73%。从烟区看,南方烟区现有宜烟耕地面积6865.8万亩,现种植面积为1170万亩,仅占宜烟耕地面积的17.1%;黄淮烟区有超过5600万亩的宜烟耕地,现种植面积200万亩左右,占宜烟耕地面积的3.5%。从土地资源总量看有轮作的条件。
 
      3.烟叶生产基础设施 全国主要烟区烟田总灌溉面积971万亩,占目前植烟面积的64%。主要灌溉方式有水库灌溉、河流灌溉、井灌及水窖或蓄水池等。其中,南方烟区总灌溉面积750万亩,占目前植烟面积的63.0%。黄淮烟区总灌溉面积139万亩,占目前植烟面积的61.3%。北方烟区总灌溉面积81万亩,占目前植烟面积的88.4%。
 
      全国主产烟区共有烤房381万座,其中标准化烤房375万座,占总烤房数的98.5%。全国主产烟区共有3616个烟叶收购站点,其中标准化站点2490个,占总数的68.9%。
 
      我国主产烟区烟叶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平原地区主要用于耕地、起垄、覆膜,部分用于施肥。机械化程度大约20%。南方主产烟区受地形、地貌等条件限制,主要使用小型农机具,而且主要用于田间耕作,机械化程度不足10%。
 
     近年来,随产区政府和公司投入增加,烟区道路状况明显改善,烟区道路网络基本成型。目前,全国主产烟区种烟乡镇全部通公路,80%的种烟村通路。
 
      4.社会经济状况 主要烟区种烟收入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南方烟区农民人均收入2643元,略高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622元的水平。除个别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烟区外,多数产区种烟收入占烟农总收入的比例都超过55%,成为当地烟农主要收入来源。黄淮烟区农民人均收入2345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多数产区种烟收入占烟农总收入的45-50%。
 
      5.烟叶生产劳动用工量和劳动成本状况 全国各烟区从育苗到烟叶交售的各个环节,全国平均40.6个工时,远远高于其他作物。其中,南方烟区、黄淮烟区和北方烟区平均用工量分别为43、38和23.5个工时。结合各地劳动力价格进行核算,烤烟种植的每亩劳动成本全国平均为755.74元,其中以南方烟区最高841.45元,福建、广东、广西和湖南省用工劳动成本高于南方烟区其他省份平均成本。黄淮烟区和北方烟区用工成本分别为565和470.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烟叶生产人员状况 全国县以下烟叶生产技术管理人员有40588人,其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人员20251人,占49.89%;有技术职称的人员10556人,占26.01%。各省人员结构不平衡,南方烟区技能人员比例不足35%的主产区有4个;黄淮烟区技能人员比例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北方烟区技能人员总体不足。
 
    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
 
     【关键词】 科学布局 基本烟田 生产基础 技术支撑 政策保障
 
     (一)科学合理布局
 
      1.烟叶生产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烟叶生产布局主要取决于生态环境条件、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规模。多年以来,在我国烟叶布局中形成了以计划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式。国家局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全国烟叶生产布局的调整力度,但仍然有一些不适宜生产烟叶的产区为了获得农业特产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不愿意减少和放弃烟叶生产。根据1986年全国烟叶种植区划标准,从土壤环境、光照、热量、降雨条件综合分析,目前我国烟叶产区有20%左右处于不适宜或次适宜地区。分省看,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省超过20%的烟地海拔偏高;陕西、重庆、贵州、河南、山东等省超过20%的烟地坡度偏大;辽宁、福建、江西、广东、重庆等省(市)超过20%的烟地PH值偏低;山东、湖南、广东、陕西等省及北方烟区超过20%的烟地PH值偏高;此外山东、湖南、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及北方烟区超过20%的烟地有机质含量偏低。这些不适宜区生产的烟叶,往往单产低、品质差、效益低,农民种烟积极性不高。其次,我国烟叶户均面积只有4亩,这种种植主体多、烟地分散的特点增加了生产组织和技术推广的难度,加大了管理成本,制约着全国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相比之下,国外烟叶布局集中,烟农每户种植面积在15亩以上,少则几十亩,多则数百亩甚至上千亩,而且每户种烟面积不到耕地面积的一半,轮作较为方便。
 
      2.主产烟区产能分析 对烟叶产区的烟叶生产能力进行分析,包括对现实生产能力和潜在生产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布局调整方向,为进一步优化布局打下基础。产能分析以环境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分析为基础,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提出烟叶生产力布局框架。下面按照三个大的烟区分别进行分析,即南方烟区(长江以南)、黄淮烟区和北方烟区。
 
     (1)南方烟区 我国南方烟区绝大多数产区处于烟叶种植最适宜或适宜区域,光照、热量、降雨、耕地资源较充足。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降雨量时间分布不能与烤烟生长发育的季节完全吻合,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如移栽期干旱、旺长期干旱现象非常普遍。阶段性干旱导致许多烟株发育不完全,株形矮小,上部叶不开片、群体整齐度低。采收期还存在由于干旱造成的高温逼熟现象。二是相当部分烟区前期地温低,不利于烟苗早生快发,同时普遍发生早花,这种现象在水田中非常明显。三是部分烟区在成熟期阴雨。这些现象对烟叶产量产生明显影响,进而影响品质。
 
      南方烟区有九千余万亩的宜烟耕地资源,可以保证实现两年以上的轮作。分省看,云南省宜烟耕地面积4828万亩,在保证轮作面积的前提下,最优理论种植面积为746万亩,云南省各产区实际规划两年轮作面积为690万亩,从耕地资源角度考虑,还有近200万亩发展潜力;贵州省宜烟耕地面积1869万亩,最优理论种植面积可以达到310万亩,与目前实际种植面积相比,发展空间不大;湖南省宜烟耕地面积  1200万亩,最大可种植面积为200万亩,尚有100万亩左右发展空间;福建省宜烟耕地面积280万亩,能保证隔年轮作的理论最适宜面积为140万亩,还有不到50万亩的潜力;四川省宜烟耕地面积580万亩,最大理论面积100万亩左右,尚有50万亩左右发展空间。此外,重庆、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皖南从宜烟耕地资源角度分析,还有一定发展空间。但是,从该区30万担以上重点地区来看,大部分烟区由于现有种植规模较大,宜烟耕地资源趋于饱和。目前应在掌握宜烟耕地资源总量的前提下,尽快摸清我国宜烟耕地资源的质量。各产区在规划布局时,应严格根据宜烟耕地质量划分标准,因地制宜地分区域对宜烟耕地质量进行评价,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引导烟农选用优质的耕地资源从事烟叶生产。
 
      再从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看,虽然多数产区种烟收入占烟农总收入的比例都在55%以上,是当地烟农主要收入来源,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加上农村劳力外出务工收入,种植烟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受国家调整农业税收政策,主要粮食价格上调以及各地相继出台鼓励粮食生产政策的影响,一些产区出现了烟粮、烟经争地的现象。加之全国农用物资(肥料、地膜、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种植烟叶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烟积极性有所下降,特别是贵州、重庆、湖北、湖南西部。今年烟叶价格总水平上调10%以后,大部分省份和地区烟农收入稳中有升,种烟积极性稳定,其中云南、湖南、四川烟农今年增收幅度在20%左右,种烟积极性较高,而贵州遵义、黔西南等少数烟区由于比较效益增加不明显,积极性不高。
 
      从烟叶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产销区域性矛盾依然存在。表现在对南方烟区的烟叶需求进一步增加,云南、湖南、福建、四川、贵州等省较为明显。例如,2003年全国36个名优烟使用云南烟叶393万担,占云南烟叶总量的35%;百牌号使用云南烟叶756万担,占云南烟叶总量的66%;云南烟叶在百牌号和全国36个名优烟中比例多在20%以上,而在本省名优烟品牌中使用比例更高,平均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百牌号和36个名优烟对云南烟叶依赖度都较高。随着名优品牌和百牌号卷烟的扩张,特别是云南名优烟品牌的扩张,势必加剧云南烟叶区域性供求矛盾。2004年全国工业企业提报云南烟叶需求量1647万担,其中省内800万担,省外847万担,明显超出供应量。贵州省签订调出协议583万担,比2004年度合同数量超出84万担;湖南省签订调出协议254万担,比2004年度合同数量超出71万担;四川省签订调出协议226万担,比2004年度合同数量超出65万担;福建省签订调出协议245万担,比2004年度合同数量超出50万担。
 
     (2)黄淮烟区 黄淮烟区多数产区处于烟叶种植适宜区域,部分分散产区处于次适宜区域,主产区光照、热量、降雨、耕地资源较充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分布的时空不均匀,容易发生季节性干旱,而且这个问题比南方烟区更为突出;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病虫害对烟叶生产影响面广、强度大,造成损失也大。
 
      黄淮烟区有5096万亩的宜烟耕地资源,可以保证实现两年以上的轮作。但由于近年来黄淮烟区粮食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与烟叶争地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多年掠夺性种植,对耕地质量破坏严重,土壤肥力退化,有机质平均含量低于10g/kg,处于全国耕地五级水平。由于长期连作,病虫害发生也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从产区社会经济状况来看,黄淮烟区农民人均收入2345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622元水平。河南烟区种烟收入占烟农总收入的37.3%,山东烟区种烟收入占烟农总收入的比例为45.8%,种植烟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黄淮烟区与烟叶竞争的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和水果等。以山东为例,山东省烤烟亩产值997元,亩纯收入467元,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值达到1028-1325元,亩纯收入750元,棉花亩纯收入1170元,其它经济作物收入都接近或超过2000元。烤烟与主要竞争作物都出现了比较效益倒挂现象,与烟农对烟叶收入的期望值1500-2000元相比差距明显。又如河南许昌烟叶亩产值892元,含工成本为613元,净收益279元。河南洛阳亩产值748元,含工成本621元,净收益127元。陕西宝鸡亩产值878元,成本427元,亩收入451元,减去工价350元,净收益101元。陕西安康亩产值800元左右,扣除成本390元,亩收入410元,减去工价350元,净收益60元。此外,河南外出务工农民1500多万人,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总的看,黄淮烟区种植烤烟竞争优势不明显。
 
     再从烟叶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卷烟工业企业对黄淮烟区烟叶需求表现为基本持平略有下降, 2005年度烟叶购销协议的签订情况表明,工业企业需要河南省烤烟244万担,比2004年度合同数量减少27万担;需要山东省烟叶109万担,比2004年度合同数量减少8万担。黄淮烟区烟叶市场进一步萎缩。而黄淮烟区近年烟叶供给能力不稳,烟叶数量和质量不能有效保持均衡稳定。近年来,黄淮烟区主产区国家计划为550万担左右,而实际每年只完成400万担左右,在国家不断调减计划的情况下,连年不能完成国家计划,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市场稳定。
 
     (3)北方烟区 北方烟区多数产区处于烟叶种植适宜区域,部分分散产区处于次适宜区域,耕地资源较充足,光照、热量、降雨基本满足烟叶生产发育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霜期偏短,如黑龙江平均130天以上,烤烟生长季节受到严格限制,前期和后期温度都偏低,既不利于烟苗早生快发,也不利于烟叶正常成熟和烘烤。北方烟区土地资源丰富,在现有市场格局下,烟区宜烟耕地资源总量不会成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受自然资源限制,北方烟区一年只能生产一季作物,且种植规模多在10亩以上,种植烤烟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作物。例如,黑龙江烟农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平均收入高2400元左右,种烟收入占总收入的75%;辽宁产区烟农人均收入达到3240元,占烟农总收入的80%。农民有种烟积极性。从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工业企业对北方烟区烟叶需求也表现为基本与2004年度持平略有下降。北方烟区按照市场需求量安排面积基本保持了产销平衡。
 
      3.潜力地区分析 根据对我国主产烟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及市场供求状况的综合分析,再结合各大产区分地区的产能潜力分析,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烟叶生产布局总体构架如下
 
     (1)南方烟区种植规模有进一步发展潜力,资源承载能力约400万-500万亩,再考虑市场因素,实际发展空间约180万-200万亩。其中云南100万亩左右;湖南30万亩左右;四川20万亩左右;福建20万亩左右,其他产区20万-30万亩,实际发展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市场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南方烟区约20%老烟区必须进一步调整布局,使烟叶种植到自然条件最适宜的区域。
 
    (2)黄淮烟区受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限制、农民种烟比较效益下降及市场萎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总体产能处于稳中下降状态,但局部地区通过布局调整和宏观政策引导可以实现产能稳中缓升。北方烟区主要生产优质填充料,现有产能与市场需求基本匹配。在基本维持现有布局的情况下,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短期调节。
 
    (3)分地区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云南省保山、文山、丽江、思茅、临沧,湖南永州、郴州,四川凉山、攀枝花,福建南平可优先适度发展,但这些地区应尽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补充烟叶生产技术力量。云南省其他烟区在稳定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布局。贵州省黔西南、湖北恩施、湖南衡阳、江西赣南、广东韶关、广西百色、安徽皖南等地区可根据市场需求少量发展。河南省洛阳、南阳烟区,山东省临沂烟区可通过省内布局优化适当扩大规模。同时河南许昌、平顶山、山东潍坊等老烟区应进一步优化布局,集中发展2-3个县,保持烟叶质量和数量的稳定,从而稳定市场。(待续) 
 
 
相关文章